-
1 # 歷史與嬌娥
-
2 # 野徑峽
我認為不行。理由:一、統治一個國家,需要熟悉這個國家各階層的社會生態情況,社會觀念及認識水平;二、需要掌握統治一個國家的嚴謹的思路、政策水平,能夠讓大多數人接受的,執行起來才有效,否則相反;三、統治水平,應該有豐富的歷史經驗沉澱和總結,知其之所以方可施為;四、歷來有作為的皇帝,必然是能團結有識之士、有能之人,及深受社會認可和接受,即擁有天下為公理念,才能穩步發展。綜上所述,一個普通大學生,只借一個皇帝的身,必定談不上讓國家最強大!
-
3 # 晨峰筆記
我的答案是:不會,如果能夠謙虛學會適應當時環境或許會做一個平安王爺,要不然就會成為第二個王莽。歷史上的很多事情的發生是受當時的環境和歷史條件所影響的,有時候如果太超前要麼就是像趙括一樣只會紙上談兵,最終落得的慘死的下場。永遠不要覺得現代人比古人聰明,像朱棣這樣偉大的君王,他的在位明朝已經是最強大的國家了,已經是在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做到極致也是人心的極致。
民眾思想
首先,民眾思想就是不可逾越的屏障,在古代中國民眾是深受儒家傳統文化影響的,是以家族為紐帶的,皇權是很少下縣,而我們現在的人在這方面的約束是很少的也很少能體會到的,很多現在我們的措施是得不到百姓的理解的,也可能根本不適合當時的情景,從清代洋務運動時,受到各地百姓的阻撓就可以看出。
商業經濟
其次,現代人回到古代肯定會想放開經濟發展商業,現代商業的繁榮是建立在高度發達的農業基礎上的,只有高度發達的農業,社會上有龐大的糧食剩餘,才會保證不需要每一個人都從事農業勞動也能夠生存。古代重農抑制商業是有其歷史背景的,是有其存在的價值的,當時農業產量低,必須保證絕大部分的人都安心從事農業才能獲得足夠的糧食,而如果每個人都不安心農業從事商業,會導致社會動盪給國家造成極大的動亂。
結語
所以,我認為如果能回到古代也要安安穩穩的學習古人,永遠不要低估古人的智慧,要學會適應當時的環境和文化背景,不要再做第二個王莽了。
-
4 # 王再峰幹調
其實永樂期是大明帝國最輝煌的時期,當時的大明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歐洲文藝復興剛剛興起,離第一次產業革命還早著呢,而亞洲可能找不出太明的敵手,無論是政治,軍事,文化,大明都是最強大的國家,可能去掉之一,如果普通大學生穿越過去,想做到超過朱棣的成績很難,我不敢肯定他會靖難成功,人民創造歷史,而英雄改變歷史,朱棣軍事能力既有天生的一部分,也是不斷戰爭中學習出來的,而現在大學生有幾個擁有古人的軍事能力,明成祖就是明成祖,沒有人能複製,正如朱元璋一樣,即使現代任一軍事將領穿越過去,也不一定能建立大明帝國,成大事者能力,魅力,還要有毅力,最主要的還要有運氣,也許就是古人眼中的天命吧。
-
5 # 賽半仙
一定不能。別說普通大學生就算是博士也沒用,解縉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將近300年就出了這麼三個人,不會比現代的博士差吧?
解縉也不敢說比朱棣適合當皇帝吧。
先看朱棣,上馬能戰,下馬能治國,明朝在他治理之下,也算得上蓬勃發展。朱棣為了有效打擊蒙古,毅然遷都,而且身為皇帝,身先士卒。
這些事情大學生是一定做不到的。
朱棣算是個治國的好手,他為人詬病的只是他殘暴的性格。
再看現代人穿越到古代生存可能都成問題,為什麼這麼說?
現代人生存的環境是協作社會,就好比一個醫生穿越回古代,雖然他知道如何治療天花,但他做不出治療的藥,沒有藥病人還是會死,醫生所掌握的知識也沒有了用處。
所以說脫離了協作社會,現代人生存都成問題,更別談治理國家了。
-
6 # 北枳筆談
首先題主所問的前提是魂穿到永樂元年的朱棣身上,那麼就不需要考慮朱棣登基之前的種種困難,所以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1、朱棣剛剛登基的困難。朱棣搶了自己侄子的皇位,並且還想方設法名正言順的登基,很多自以為有氣節的讀書人都認為他是篡位,可以說是天不怕,地不怕,所以讓這些人屈服於他,就已經很困難了。
2、朱棣的貢獻。朱棣即位後,勵精圖治,永樂時期,是明朝國力最為強盛的時期。當時的明朝,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甚至有專家覺得,把之一去掉也不為過。朱棣的才能,無論帶兵打仗,治理國家,在明朝歷史上都很少有人可以出其左右,個人覺得,這方面的才能與朱元璋相差不多。
3、永樂時期的各項進步。朱棣並沒有止步於國家強盛,他還注重國家文化,外交的發展,最為著名的就是永樂大典的編撰與對鄭和下西洋的支援。永樂大典,耗費無數人力,財力,召集人手手抄幾億個字,其書保留下來了很大一部分重要的文獻。
鄭和下西洋,則是當時外交政策的體現,與人友善,強而不欺,威而不霸,無時無刻不彰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氣度與底蘊。這和今天的中國有很多相似之處。
簡短概述了朱棣的作為,可以說居功至偉,那麼一個普通的大學生有什麼優勢呢?
1、首先,其所具有的優勢就是知道後續的歷史發展,知道後來的明朝各種勢力交錯,但是更多情況下可能只是知道而已。朱棣一個人處理不了如此多的的公務,才設立內閣,為了監督他人,重新開設錦衣衛,設立東西廠,這給後來的明朝產生了很大困擾。一個普通大學生,可能知其利害,卻無法改變。
2、當代的中國大學生,很多人自小便是溫室裡的花朵,懂得很多道理,卻幾乎很少有治理國家的才能,甚至當了皇帝,就忘乎所以,不思進取,這種想法的大有人在。
一般的大學生並不能站在一個很高的地位看待一個國家,為一個國家一方人民謀福祉。朱棣的才能不是說說而已,一個普通大學生是不可能比得上的,可能有所作為,卻不能治理好一個國家。
-
7 # 小歷史課堂
題主好
答案是:萬萬不能,絕對不能
首先我們要了解朱棣童年時期經歷了什麼,朱棣出生於1360年,出生的地方就是在軍營裡,雖然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但是待遇依舊沒有好到拿去,大哥朱標從小都在朱元璋的庇護下長大,勤勤懇懇的讀書,也算是個好學生了。
朱棣卻不同,從小見到都是刀光血影,血肉模糊的戰場,天天都是胳膊腿滿天飛的場景,這也造就了他強大的內心,基本上除了朱元璋他誰也不怕,朱棣成年後基本天天都在打仗,戰爭已經將他磨練成一位強悍的戰爭家,想想當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用自己區區封地之力對抗整個朝廷,也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
在來看看21世界的大學生,不要說打仗了打架可能都不太順手,還有內心的素質根本無法和朱棣相比,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數都是嬌生慣養的,穿越回明朝肯定是以享樂為主啊,每天好吃好喝的誰願意去打仗,甚至還吃不慣明朝的食物,因為明朝許多食物都不向現在這麼好吃。
-
8 # 焚劍煮酒
沒有假如,朱棣所統治的明朝本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即使是橫掃中亞的“帖木兒帝國”也只能避其鋒芒。
“三軍種”同時發展的強大明朝
“三軍種”說的不是“海陸空”三軍,講的是陸軍、海軍、火器軍。
陸軍即是步軍,中原王朝歷來就以“步軍”見長,包括明朝,所以這個自然不用多說,下面主要說一下明朝的海軍與火器部隊。
由鄭和統領的強大海軍:永樂三年(1405年),在永樂皇帝的指示下,鄭和率領龐大的大明船隊第一次出使南洋各國。
至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已經被後世研究的很充分了。在三年前的那個午夜,朱棣和他的靖難軍攻入了南京城,朱棣進城後的第一個目標便是坐在皇宮中的建文帝,他的侄子朱允炆。
沒有料到的是,迎接他的是無情的大火,大火焚燒了整座宮城,而朱允炆卻消失的無影無蹤了,沒有人知道他到底有沒有死在這場大火之中。
雖然朱棣最後還是即位了皇帝,但朱允炆的下落始終是他的一塊心病。要知道朱允炆才是大明的正統,合法的皇帝,而朱棣統治初期的大明並不穩固,還有很多人對朱棣不服氣,若朱允炆在此時站出來,呼籲天下勤王,那兩人之間誰勝誰負真的很難說。
因此在朱棣登基後的第一要事就是尋找朱允炆,在陸上,他派遣了胡瀅以尋仙的名義尋找建文帝的下落;在海上,就是派遣的鄭和了。
鄭和是一位文武全才的人,作為被平定叛亂後的俘虜,按照以往的規矩,鄭和被淨身後送入宮中,後來被燕王挑走,成為燕王的貼身內侍。
鄭和航行海外的目的自然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但是在海外小國的眼中,如此龐大的船隊實在是令人震撼。
鄭和船隊中最大的船叫做“寶船”,而寶船並不只一艘,其中最大的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摺合現在的長度為151米左右、寬61米左右,這個大小已經如同一艘小一點的航空母艦了。
這是鄭和寶船與哥倫布旗艦的對比,猶如成年壯漢與三歲孩童的差別。
鄭和的船隊由兩百艘不同用途的船組成,共載士兵兩萬七千餘人,僅憑這股力量,明朝就可以摧毀當時任何的臨海國家。
朱棣親自組建的火器部隊:神機營朱棣在靖難時期吃過南軍火器的虧,所以在登基後,朱棣開始著手火器部隊的組建。
他將各地邊軍、衛所中的精銳抽調於一起,組成了當時明朝戰鬥力最是強悍的“三大營”,其中有以步軍為主的“五軍營”,以騎兵為主的“三千營”,最後就是以火器部隊為主的“神機營”。
神機營的番號一直沿用到了清朝,象徵著最精銳的火器實力。
結語:別的不論,朱棣本身就是當世第一名將
在朱元璋時期,朱棣就跟隨著名將徐達等人學習、鍛鍊,後來被封為“燕王”,為明帝國鎮守北疆。
在朱棣統治下的明朝,北掃韃靼、南收安南,鄭和下西洋威震四海,在舊港設衙門,使偌大一個南海如同中國的內海。
朱棣五次親征,橫掃漠北遊牧民族勢力,即使是當時如日中天的跛子帖木兒也只得避其鋒芒。
所以問一個普通的大學生穿越成為朱棣是否會將明朝變為世界最強,我認為是沒有太大可能的,朱棣並不是有太多人可以比擬的。
即使大學生可以從現代帶去先進的思想,但他在面對思想固化計程車大夫階級時,是否能夠守住本心?還是說會變得和萬曆皇帝一樣,從此便不再上朝了。
end
-
9 # 黑夜有個傳說
回到明朝當朱棣這個穿越問題有點意思。
回到明朝當朱棣,你得在守衛北京並屢立戰功,元朝殘餘屢屢挑事,朱元璋屢次命令燕王帥師出征,朱棣又是智取又是強攻,次次德勝,以至於太祖朱元璋高興地評價說:“肅清沙漠者,燕王也!”
回到明朝當朱棣,你得跨過超級無比兇險的造反關,“靖難之役”,以孤身造反皇帝,雄才大略的朱棣很久都拿不定主意,因為前方實在太兇險,忠於皇家的人還是多數,造反路上在山東遇上了硬骨頭先敗給鐵炫,再輸給盛雍,兵將損失頗大,還好遇到京師告密的官員,機智的轉變策略,迂迴的殺向南京,驚險過關。
回到明朝當朱棣,造反獲取皇位之後為了皇位之後你得心狠,畢竟好多還忠誠於前皇帝的,為了這個皇位幾乎要殺人無數,血流成河。
回到明朝當朱棣,你得開創一個盛世,不然只會打打殺殺不理政事的皇帝能當多久,朱棣繼續推行洪武以來的移民、屯田和獎勵墾荒的政策。移直隸、江蘇等省人員充實北京,並多次移南方居民遷居北方;大力實行懲治貪汙,賑濟災荒政策,這些措施,使各地倉庫充盈。為了保證北京供給,疏通了運河;編修世界之最的《永樂大典》;
力排眾議,不屈服於大多人的反對,遷都北京,北京作為大王朝首都的歷史至此開創。
回到明朝當朱棣,當了皇帝你得保家衛國,為了帝國的長久安寧,千里遠端,出擊漠北,這一出,就是五次,死都死在了征途。南邊還有個襲擾南疆的安南你也得操心。
回到明朝當朱棣,你得能開拓氣象,宣揚國威。把明朝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治理到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才能吸引眾多海外國家,出現各國爭相來朝的盛況。當時與明朝發生外交關係的國家多至近百個。海上絲綢之路自此開始,大明之威遠播海外。
最後看三個評價
《明史》評價:“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這個評價真真是極高的。
毛主席: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
《劍橋中國明代史·下卷》:明成祖被公認為一個多智多謀和精力充沛的征戰者,透過他的征剿和對外的遠征,他完善了開國皇帝的豐功偉績,並使明朝的力量和影響達到了頂峰。他被譽為一個有幹勁和獻身精神的統治者,他恢復了儒家治國之術和重新建立起古代的政制;他又被譽為一個把帝國南北兩部分統一起來從而為王朝奠定新基礎的人。
綜上,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永樂大帝的文治武功和傳奇一生都是排名特別靠前的,別說一個普通大學生,就是所有頂尖名校生加起來,能不能挑出一個有這種成就的都未可知。
個人見解,如有不妥,請多指教。
-
10 # 有爭議的歷史
可以,大勢不可擋,歷史的車輪始終將朝著既定的軌道前進,偶爾偏離,也將隨著時間修正回來。
這個大勢不是換個人就可以阻擋的,或者能夠起決定性作用。不可否認在封建王朝,帝王對整個國家的發展方向有著關鍵性作用,但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除了帝王之外的廣大百姓。
明朝自太祖以來,歷經數十年休養生息,至永樂元年,整個國家是向上走的趨勢,國力是上升的,不管是政治、軍事、文化都已經是世界第一了。這就是我們說的國運,所以,不管那個普通大學生怎樣,即使再差勁,最強國家已經是事實了。
人有人運,國也有國運,一個君王難以有太大的作為,起不到決定性作用,就如同國家要衰亡了,英明的君主也很難挽救,要不然我們的漢朝、唐朝、明朝、清朝就不會滅亡了。也就不會有這麼多朝代了,還有一個觀點就是凡是亡國滅朝,那就是這些亡國的君主,甚至倒推幾代以上都逃脫不了一樣的罵名,但這些果真是這樣嗎?無非是為取代者合法化披上外衣罷了。
一個國家就好比一個人,從出生到盛年,再由盛年到死亡,誰都逃脫不了,只是有些增長壽命的辦法,可以延緩死亡。國家同理,要不然你也看不到中國馬上要取代美國重回世界第一,而美國要讓出寶座。美國難道很差嗎?不竟然吧,國運如此。
回到話題,竟然可以成為普通大學生,就不是一個傻子,就算什麼都不做,有一整套完善的政治體系,最主要是當時能臣輩出、兵精將廣,也可以穩定發展,這樣下去世界第一沒多大問題,欠缺的就是沒有朱棣創造的那麼強大。再不濟,被其他朱姓王取而代之,國家的發展也是在一些能人手中掌控。反過來,要是發揮的好,豈不是比朱棣打造的帝國更加強大。
回覆列表
不能。
其實如果這個問題能弄清楚的話,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也就能迎刃而解。
舉個例子,相信大家都是經歷過高中數學的人,其難度不言而喻,但是大家一定看到過這樣的現象:就是對於有的難題,某些人做過多遍依然不會做,但是呢記得答案,那麼同樣是能將答案寫出來,那些清楚解答過程並且能將步驟詳細的寫出來的人,和只記得標準答案的人,他們能一樣嗎?
相信大家心裡都已經有了答案。
好了,接下來我們回到題主的這個問題上:假如一個普通大學生混穿到永樂元年的朱棣身上,能不能讓明朝成為最強大的國家?
問題有些麻煩,但是我們要學會化繁為簡。從普通大學生的優劣勢入手。
優勢:記得明朝所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並知道了來自歷史學家解說的相應的解決對策。
劣勢:沒有朱棣生活的環境和閱歷。
那麼他能讓明朝成為最強大的國家嗎?
作為一名普通大學生,沒能考上985和211的話,說明個人能力還是有所欠缺的。
假設這位普通大學生將明朝歷史背的滾瓜爛熟,能夠完美地規避朱棣曾經犯下的錯誤,那接下來怎麼辦呢?面對新的問題,該怎麼辦?畢竟如果歷史的某一時刻發生了改變,接下來的所有事情,也將隨之改變。
那如果沒有相應的能力,又怎麼能解決接下來所發生的一些新的問題呢?
話有點繞,可能有些人不求甚解,舉一個之前聽別人說的一個例子,大致意思就是說,如果一個量筒裡面裝著與一個人體裡面相同容量的精液,那麼它的價值能和別人的一整套生殖系統相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