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慕鄉關

    西南聯大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不但是因為她培養了大批人才,還因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偏安一隅卻香火綿延,代表了中國的文脈,成為中國教育界的一面旗幟!

    1935年北京的局勢日益危急,為了以防萬一,清華大學秘密向長沙搬遷,先是打算搬遷到沙嶽麓山山下的左家壠,也就是今天中南大學的校址,原定1938年新校址完工,但當年日本可是進攻天津,南開大學遭到嚴重破壞,清華一看形式不妙,提前開溜,把實驗儀器教學裝置等先寄存到漢口,然後在中轉到長沙。

    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國民政府教育部分別授函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和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指定三人分任長沙臨時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三校在長沙合併組成長沙臨時大學。1937年9月10日正式開學!

    長沙臨時大學即為西南聯大的前身,1937年11月1日,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正式上課。這一天,後來定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校慶日。

    1938年4月2日,教育部發電命令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改稱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38年5月4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正式開課。按照預定,西南聯大校長由三校校長輪流擔任,但由於因蔣夢麟、張伯苓均在重慶任職,只有梅貽琦長期留於昆明,故沒有實施輪任制度,一直由梅貽琦任主席,主導校務。

    1946年5月4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舉行結業典禮,7月31日宣佈結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遷回原址,師範學院留昆獨立設定,改稱國立昆明師範學院。1984年,昆明師範學院更名為雲南師範大學。

    自1938年至1946年,西南聯大共計畢業生3343人,是當時中國畢業生最多的高校,

    這所只存在了8年的“最窮大學”,卻被譽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彼時大師雲集,適逢其勝,吳大猷、周培源、王竹溪、梁思成、金嶽霖、陳省身、王力、朱自清 、馮友蘭 、吳有訓、陳寅恪 、沈從文、陳岱孫、聞一多、錢穆、錢鍾書、 費孝通、華羅庚、朱光潛 、趙九章 、李楷文、林徽因、吳晗、吳宓、 潘光旦、 馮至 、卞之琳,中華精英濟濟一堂,而學生也非常爭氣,八年時間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師。

    而這些英才中不乏投筆從戎之人,八年從軍學生前後一共達到1100多人,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之子梅祖彥就是其中之一,這其中聯大學生還參加了中國遠征軍和空軍,許多人血灑長空!

    西南聯大時至今日對中國大學依然有很強的借鑑意義,幾十年來我們向各國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重金投入,卻難以重現昔日大師雲集、思想薈萃、百家爭鳴的輝煌,不能不讓人反思!

  • 2 # 小蔡小廚

    1937年8月28日,本是個平常日子,但因為一封公函而成了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特別日子。這一天,北大、清華、南開三校校長,接到了來自國民政府教育部的公函。公函要求:三校南遷長沙,聯合組建長沙臨時大學。一個多月前,“七七事變”爆發,硝煙瀰漫的北方,已容不下一張安靜的課桌。長沙臨時大學舊址11月1日,長沙臨時大學開學。但課桌未穩,部分教授和學生還沒到來,長沙的天空就響起了空襲警報。淞滬會戰失敗,上海淪陷,1937年12月,南京又陷落。日軍進逼武漢,長沙立成危卵。“國家亡了可以復興,文化亡了就全亡了。”為了保住文化血脈,臨時大學決定西遷。“兵分三路,水陸兼進前往昆明。”其中一路,完全徒步,得翻山越嶺3600裡才能抵達昆明。

    中國教育史上最偉大的長征”就這樣開始了。“長征”路上的西南聯大師生清華泰斗陳寅恪的父親,乃著名愛國詩人陳三立。日軍打進北平後,陳三立絕食而亡。陳寅恪正忙著為父親辦喪事,日本憲兵隊卻送來了請柬,邀請陳寅恪到憲兵司令部做客。陳寅恪知道,若拒絕去日偽大學任教,肯定會遭到日本憲兵的迫害。於是,父親喪事還沒有辦完,他就含著悲憤悄然離開了北平,彙集到“聯大長征”的南遷隊伍之中。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陳寅恪學者聞一多拿著幾本書,帶著孩子就加入了長征。當時,日本人公開承諾:“留下來教學,照樣保證豐厚年金。”作為教授,像聞一多,可以有保姆、有廚師、有車伕,還可配兩個文書,生活舒適又體面,但他一聲“呸”就拂袖而去。教授趙忠堯,為把50毫克鐳帶到昆明,冒著殺頭危險,化裝成難民,“天涯孤旅,千里走單騎。”把裝鐳的鉛筒,貼身緊抱在懷裡,坐火車時,數天數夜不敢閤眼。抵達昆明時,胸膛已烙上兩道血印,但趙忠堯卻為此雀躍不已,因為他保全了中國高能物理的全部家當。聞一多1937年,北平淪陷時,北大教授鄧一哲的兒子鄧稼先正讀高三。在一次日本人召集的聚會上,鄧稼先怒不可遏,撕掉了日本國旗。當晚,志成中學校長趕到鄧一哲家,“開始追查了,趕快把孩子送走。”臨別之際,鄧一哲對鄧稼先說:“兒啊,你要學科學,學科學為國家。”鄧稼先逃出北平,輾轉跋涉來到昆明。“我隨後考入了西南聯大物理系。”後來,鄧稼先成為“兩彈一星”元勳。李政道幾乎和鄧稼先有著相同經歷:高中一畢業就遇上日軍入侵,經歷九死一生,才從淪陷區逃到雲南,進入西南聯大物理系,師從吳大猷,1957年,他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自1938年5月4日開始上課,至1946年5月4日結束,西南聯大在滇整8年。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 西南聯大培養出大批傑出人才。其中有許多是蜚聲中外的第一流科學家。 著名校友 楊振寧 李政道 朱光亞 謝瑋 鄧稼先 黃昆 彭佩雲 著名教師 吳大猷 周培源 王竹溪 梁思成 金嶽霖 陳省身 王力 朱自清 馮友蘭 吳有訓 陳寅恪 沈從文 陳岱孫 聞一多 錢穆 錢鍾書 費孝通 華羅庚 朱光潛 吳晗 趙九章李楷文 林徽因 西南聯大紀年表 1937年11月1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在嶽麓山下組成了長沙臨時大學,開學一個月後,日軍沿長江一線步步緊逼,危及衡山湘水,師生們於1938年2月搬遷入滇,4月,改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5月4日開課,1946年5月4日舉行結業典禮,7月31日宣佈結束,西南聯大在滇8年。 期間,於1938年春在蒙自建立分校。於1940年8月設敘永分校。1946年5月,上述3校遷回原址,師範學院留昆獨立設院,改稱昆明師範學院,後更名為雲南師範大學。 校慶日 1937年11月1日,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正式上課。這一天,後來定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校慶日。 校訓 剛毅堅卓。 校歌 萬里長征,辭卻了五史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別離,絕檄移栽楨幹質,九州遍灑黎元血。盡笳吹弦誦在春城,情彌切。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便一成三戶,壯懷難折。多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待驅除仇寇復神京,還燕碣。 校風 民主自由、嚴謹求實、活潑創新、團結實幹。 專業設定 西南聯大共設文、理、法商、工、師範五學院,共26系,另有先修班和體育部。 師生 聯大8年,前後任教的教授有朱自清、聞一多等300餘人,他們都是各個學科、專業的泰斗、頂級專家,學生有8000人,畢業生近4000人。 聯大師生擔任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共171人(學生92人),其中有楊振寧、李振道2人獲得諾貝爾獎;趙九章、鄧稼先等8人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黃昆、劉東生2人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宋平、彭佩雲等人成為國家領導人。 聯大校舍 西南聯大先租得蒙自海關、昆明大西門外昆華農業學校、拓東路迤西會館等處為校舍,總辦公處設在城內崇仁街46號,但仍不敷應用。1938年7月,學校以昆明市西北角城外荒地124畝為校址,修建新校舍。 1939年4月,西南聯大新校舍落成,有學生宿舍36棟,全是土牆茅草頂結構;教室、辦公室、實驗室56棟,為土牆鐵皮頂結構;食堂2棟,圖書館1棟,為磚木結構。 834聯大學生參軍 抗戰八年間,西南聯大從軍學生前後一共達到834人,其中不乏主動投筆從戎的熱血青年,聯大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之子梅祖彥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擔任翻譯外,聯大學生還參加了遠征軍和空軍。在1942年至1945年間,為了保證空中運輸線“駝峰”航線的暢通,1500名中美健兒血灑長空。根據記載,其中就有聯大的從軍學生。

  • 3 # 五道口的顏學姐

    這是一所神奇的大學,是中國最牛的大學,稱為“大學中的大學”。它成立於抗戰時期,1937年成立,到1946年,一共8年多,由北大、清華和南開三所大學南遷到昆明組成的聯合大學。

    這所大學一共畢業了3800多名學生,在這些學生中出了楊振寧、李政道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吳徵鎰、鄭哲敏等多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鄧稼先等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師。群星燦爛,光華絕代。

    西南聯大被稱頌至今,不單單是人才培養的輝煌,還有西南聯大的精神。當時西南聯大時期的清華校長梅貽琦曾經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西南聯大,當時條件艱苦,學生住的是茅草屋,教授們也是吃不飽穿不暖,但在這麼艱苦的條件下,他們堅持信念,愛國抗戰,專注於學問,以學問來救國。當時在聯大中,教授治校,學生和老師討論成風。黃昆和楊振寧都寫回憶文章,他們的學術之路就是在西南聯大有雛形的。

    現在的大學條件比當年的西南聯大要好很多,不論是北大還是清華,都沒有達到西南聯大的境界,很多學者都在研究西南聯大現象。希望我們的高等教育在好的物質條件下,能重回教育的本質,大學真正做到“大師之謂也”。

  • 4 # 百言曉生影視

    《西南聯大》: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蹟

    戰火紛飛的抗戰時期,懷念曾經在中國歷史上,那些“沒有大樓,卻充滿大師”的時代——

    它在短短 8 年時間內(1937 年 11 月 1 日-1946 年 7 月 31 日),只有 3343 名畢業生,裡面包括了2 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和李政道)、5 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 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以及 174 位兩院院士。堪稱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蹟。

    它的師資,是由當時的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三家超級名校堆起來的。實力卻遠遠超我們當今任何一所高校。

    教授比較有名的:華羅庚、錢鍾書、朱自清、胡適、聞一多、沈從文、錢穆、馮友蘭等等。

    那是一個沒有大樓卻有大師的年代,在風雨飄搖,國家危亡之際,聯大的師生為現代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打下了深厚紮實的基礎。

  • 5 # 雷哥小築

    作為一名學生和教育工作者,

    西南聯大在我心中是非常神聖的。

    看完會對西南聯大有個較為全面的認識。

    西南聯大——中國教育的珠穆朗瑪峰

    西南聯大,是中國抗日戰爭開始後高校內遷設於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

    1937年11月1日,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在長沙組建成立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在長沙開學(這一天也成為西南聯大校慶日)。

    由於長沙連遭日機轟炸,1938年2月中旬,經中華民國教育部批准,長沙臨時大學分三路西遷昆明。1938年4月,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西南聯大誕生於戰時的炮火之中,聯大師生飽受戰爭摧殘。

    雖僅僅存在8年,但西南聯大創造了中國教育的奇蹟,被譽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

    在艱苦的環境中,西南聯大秉承“剛毅堅卓”的校訓,培養出了一大批大師級的人才。

    8年時間,西南聯大3882名學生畢業,其中,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00多位人文大師、174人當選為“兩院”院士(其中,中國科學院163人,中國工程院13人,朱光亞、鄭哲敏為雙院士,徐匡迪曾任中國工程院院長)。

    一部讓人熱淚盈眶的紀錄片——《西南聯大》

    央視《特別呈現》欄目拍攝的紀錄片《西南聯大》以歷史風雲中的幾組共生關係,即清華、北大、南開,象牙之塔與戰亂中國,學術、教育與戰爭,師生與抗戰,聯大與雲南,全面展現和解讀了這所具有永恆魅力和精神力量的大學。

    西南聯大在戰時的艱苦環境簡直是匪夷所思的。

    當看到當時的師生仍然安心於教學研究和學習,

    讓人禁不住一次次熱淚盈眶。

    節選幾個細節,剩下的大家自己去看吧。

    (1)陳寅恪放棄治療趕赴西南聯大,終致右眼失明

    1937年9月,陳寅恪失去了父親,聽聞日軍佔領了北平,85歲的老父陳三立大放悲聲,蒼天何以如此貸待中國也,從此拒絕服藥進食,以死明志。

    陳寅恪為了免於日本人的拉攏和脅迫,必須儘快離開北平。但是,此時其右眼視網膜剝落。

    最終,他放棄手術治療眼疾,準備迅速趕往清華大學內遷之校址,在父親剛滿“七七”尚未出殯時,他隱瞞了教授身份,攜妻帶女,離開北平,決心用唯一的左眼繼續工作。

    (2)中國教育史上的“長征”——步行3000餘入昆

    國立長沙臨時大學西遷昆明分兩路。

    其中一路乘火車經京廣鐵路至廣州轉香港,乘船到越南海防,經滇越鐵路到昆明。

    另一路從陸路,陸路的這幫人馬完全靠步行,由湖南西部經貴州進雲南抵昆明。參加者是經體檢合格後的210多名男同學,組成湘、黔、滇旅行團,11名教師組成了輔導團。1938年2月20日,旅行團從湖南出發,歷時68天,經整整3000餘里之旅程。

    從陸路進昆的這一路人馬,被稱之為“中國教育史上的‘長征’。

    (3)梅貽琦夫人韓詠華賣米糕、馮友蘭太太賣炸麻花

    校長梅貽琦為了給老師學生髮補貼,幾乎把自己的家當全都賣了,夫人韓詠華不得已都要到街上去賣米糕。

    馮友蘭太太則在院子裡支起一口鍋,炸麻花補貼家用。

    (4)華羅庚與豬馬同息

    華羅庚住在昆明城外20裡外的一個小村莊裡,全家人擠在兩間小廂樓裡。

    樓下養著豬、牛、馬,晚上牛擦癢癢,擦得地動山搖,危樓預倒,豬馬同圈,馬誤踩豬身,發出尖叫,而他則與之同作息。

    http://tv.cctv.com/2018/11/08/VIDEoj3P14M1ccXQoGmBiYhz181108.shtml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西南聯大沒有大樓,

    但是有大師,有無數熱血青年!

    是他們共同成就了西南聯大的輝煌和神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剛畢業的大學生十五W預算買什麼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