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內ERP專題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一句話來自《大學》,完整的內容是: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古代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朱熹老夫子重新編排《大學》,分經一章傳十章,此章朱本稱“經一章”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就是朱熹所說的“三綱領”,強調道德修養的三重境界:弘揚德行,使民眾自新,達到教化天下的極致。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說的“八條目”。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中的親民,簡單的講就是:影響別人

    整句完整理解:

    “大學”教人的道理。古代所謂的大學是說成為大人的學問。 而這些道所負載含有的其他意義是需要自己去體悟的。要彰明自己的道德,就要不斷地提升自己,從而能夠親善和幫助別人,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

    所以說真正有學問的人,應該是不斷進步、不斷修為,最終獲得令人佩服的學問和修養的人。

    儒家都講究自身修養,自身的休養提高了,才能搞好家庭教育。就是咱們平時常聽到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自己都沒有修養,又如何親民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因此,古人都在追求其修養的方法,則在於“三省吾身”“反躬求諸己”,每天拷問自己的良知,以生命付諸道德的實踐。

    古代典籍中有“蘧伯玉寡過知非”的記載。蘧伯玉是衛國的大夫,春秋時著名的政治家,姓蘧名瑗字伯玉。他二十歲的時候,個人的修養就已經達到相當高深的程度,每天都要對自己的言行做出反省,從而使自己每天都有所體悟,而不迷失自我。“逐日如是,日日自檢。”天天堅持自省,天天自我評判與檢討,日日不息。於是他每天都能發現自己以前的失誤。

    然後,再“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表現為外在的一些行為,影響社會上的人,提高全民素質,造就新的高素質的民眾。其最終的目的是達到“至善”的最高境界,借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實現和諧從我做起,在平時的生活中以身做則

    總結

    用自己優良的品德,去影響、感化別人,西遊記師徒五人,四個弟子不就是被唐僧親民了,感化了,而唐僧也在西行的過程中不斷自我修行。

  • 2 # 耍中悟到

    《大學》之道,在親民。親民到底是什麼意思?

    孺學經典《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從原本《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配合,便成為四書之一。

    在親民:在於廣泛的親近民眾和尊重民意。

    "親":是親近,體察,尊重。

    “民":就是民眾,引申為民意,民情。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大德之人講習的學問道理在於發揚人們天賦的善良美德,在於鼓勵天下的人革除自己身上的舊習,在於使人達到完美的境界。能夠知其所止,止於至善,然後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後心才能靜下來,不會妄動,能做到心不妄動,然後才能安於處境隨遇而安,能夠隨遇而安,然後才能處事精當思慮周詳,能夠思慮周詳,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拿現在話簡單的說就是為政者要有以上的思想來對待老百姓,只要純樸厚實,多辦實事,即便不說自己愛民,百姓也會親近他。

    在中國創造,復興中華的今天,也就更可以明確說明國家正是因為隨時從民意民心考慮需求出發,一切以發展內需,深化發展,開拓"一帶一路"來擴大中國經濟發展,真實的體現出幾千年中華民族以民意民心為根本,在親民,富民,體察民情上等到了真正的民眾認可的"在親民"!

  • 3 # 澡雪堂主談修心

    佛家的攝眾之法大致有四類,即佈施、愛語、利行和同事,聖人用這四類方法獲取廣大的眾生眷屬,力求有最多的人能夠從佛法中受益,並最終獲得自在解脫。《大學》中的“親民”,也是要達到同樣的效果,把自己“明明德”的成功經驗分享給他人,並共同達到“止於至善”的境界。

    佈施和愛語,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

    我們剛剛接觸到一個陌生人,正常情況下都會對他有所警覺,這個就是隔閡,要打破這種隔閡,就需要一定的技巧,在這些技巧中,佈施和愛語無異是最有效的。

    這裡的“佈施”,意思是給予對方所需的幫助,幫助人也是要智慧的,要明白別人的難處,在別人最需要的時候,用最正確的方法去幫助別人,這才能達到攝眾的效果。

    “佈施”是掐準事情上的需求點,“愛語”則是要掐中談話中的興趣點,在交流的過程中,首先要找到共同的話題,話說出來要讓對方感到舒適、自然,有興趣聽,最重要的是還要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真誠,這樣透過一定的交流,就能逐漸達到攝眾的效果。

    利行和同事,在人格與境界上形成依附。

    利行和同事,就是在隔閡打破以後,要亮出底牌了,要讓對方清醒的知道自己缺什麼,還要讓他們明白怎樣才能把缺的東西補上,這個就是教化,需要馬上跟上來,否則就會形成虎頭蛇尾,不了了之,剛建立的信任又會逐漸疏遠。

    從這點來看,前面的“佈施”和“愛語”都不是簡單的迎合,而是一種戰略上的鋪墊,“愛語”是說出來的話,而“利行”則是做出來的事,“佈施”是提供一些區域性的小恩惠,而“利行”則是長遠的大收穫。

    “同事”則是一種更高階的攝眾方法,這對施教者的要求要高得多,要求施教者有非常高的定力,“同事”說白了就是順著對方的興趣,與他一起在各種事務中摸爬滾打,如果定力不強的話,還沒度人呢,可能就先被對方給“度”了,所以沒有金剛鑽的話,需要慎用!

    親民就是先攝眾,然後再進行教化。

    透過上面的介紹,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大學》中的“親民”,其實就是先對民眾形成一種吸引力,讓大家願意親近你,信任你,並且願意依附你,然後再順勢開始實施相應的教化。

    至於教化的內容,《大學》裡已經講的很詳細,要先用止、定、靜、安來煉心,把心煉好了,可以擔當重任了,就可以用心了,用心去“慮”,首先就是去格物,等到物性格透了就是“得”,得什麼?得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這樣一步步的就上去了。

    《大學》的篇幅雖然不長,但卻是迄今為止,所有儒家經典裡講修行講的最系統,結構最緊密的一篇,所有修行中的大原則都告訴我們了,即使儒家以外的各類經典中,但凡講修行的,也都逃不出《大學》的範圍,細節上的增補自然會有,但大原則都一模一樣。

    總結

    總之,“親民”在儒家來講,是教化民眾的起點,對教化的普及和成效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親”就是親近,這個親近並不是說你去親近別人,而是要讓別人願意親近你,其實也就是“民親”,只有別人願意親近你,你的施教計劃才能進行,否則就一切免談了。大家在生活中是怎樣對別人形成吸引力的,可以談談嗎?

  • 4 # 天津包與叉燒包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白話解:大學的道理,在於彰顯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汙染而自新(親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並且保持不變。

  • 5 # 陳廣逵

    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釋義:

    探求大學問的目的在於光大高尚的德行,在於關愛人民,在於最終達到最高境界的善。

    簡析:

    開篇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是理解《大學》一文的鑰匙,全篇基本按這個思路行文。

    “明明德”是“大學之道”的思想方法,是途徑。

    “大學之道”與“親民”是什麼關係?“親民”實際是“大學之道”的兩個目的之一,是從推己及人角度出發要達到的目的。親民是“仁”的擴大,親民思想是儒家最核心的思想。

    什麼是“止於至善”?就是達到的最高境界。“止”不是止步,而是“以……為止”。“止於至善”是“大學之道”兩個目的另一面,是從自我獲益角度要達到的目的。

    請注意,這個“止於至善”包含重要的“親民”因素。

    《大學》之文通篇告誡治國的君子保持親民,嚴格自律,為人民服務,達到至善程度。“好民之好,惡民之惡”,就是“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道德經》),一切從人民的意願出發,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幫百姓之所需。由此可見,“大學之道”實乃“自律之道”“親民之道”。

    總之,探求大學問的目的在於光大高尚的德行,這個高尚的德行就在於關愛人民,在於最終達到最高境界的善。

  • 6 # 冷國儉

    “親民"一詞出自孔子的學生曾參所撰《大學〉一書。《大學》分兩部分,前一部分是經文,凡二百零五字。提出三綱領五條目。三綱五目,即大學的目標和目的。三綱領即“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五條目即以修身為中心,左邊是方法:正心,誠意,致知,格物;右邊是目的:齊家;治國;平天下。後一部分是對巜經文》的詮釋與闡述,共計十章。凡千五百四十六字。

    關於“親民”,實則是“新民”。《大學.右傳之二章,釋新民》就是明證;另,《尚書.康誥》雲:“作新民”。原本是“新”而錯寫成“親",訓詁學上叫通用假借字。“新”是本字,讀本字音,取本字義。新,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因其帶有賓語“民”,使動用法,譯為“使……變新”。“新民",意思是“使民眾變為新人”。商湯的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可見古人亦在求變,變得更新,民族才能發展。(20191216)

  • 7 # 精壹至誠

    對自己孩子是什麼狀態,“親民”在大學中的含意就是什麼,靠以字解字用不可能得真意。一切講的都是超越私慾望後的人性,活著的人只可能去逼近那種狀態而用不可能達到。

  • 8 # 紹興李珍

    《大學》之道,在親民。親民到底是什麼意思?

    答:《大學》只講兩個道理,第一個道理:“在明明德”,如何彰顯人性光明之品德;第二個道理:“在親民”,是講親民的原理。所謂“親民”,換句簡單的話就是“民貴君輕”論,只要看看歷史就知道,哪一朝只要以百姓之心為心,為民眾考慮,為民眾謀福利,往往是改朝換代或者盛世、中興之時代,這是被反覆證明的原理。

    難點是,每當太平年代一久,就沒有奮鬥目標,自身懈怠,導致百病叢生,最後難以挽回。

    個人也罷、集團也罷、國家也罷,都是相同的道理。只有自始至終堅定地向著彰顯美好品德為首要要務,不為權力財富所迷惑,那麼,朝代的年份可以久長一些,幸福可以潤澤得久一些,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親民”永遠不會過時,它是達到最高善良標準,其中一半的原理。敬奉!2021年5月23日

  • 9 # 匯侃

    這裡的“親”是通“新”(通假),所謂“親民”,也就是新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新民”意為“使民……自新”,這是在文言文中常見的使動用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首爾有哪些大學值得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