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7425056590488
-
2 # 李丹雪495
晉國和鄭國都是姬姓國家,與周室同源。
-
3 # 月亮灣的魚
在晉楚爭霸戰爭中,介於兩強之間的鄭國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因而連年遭受兩國的互動攻擊,致使鄭處於晉來降晉、楚來附楚的被動狀態。
鄭為擺脫這種困境,根據當時楚弱於晉的客觀形勢,決定誠意附晉。
為達到受晉保護,免遭楚侵伐的目的,鄭卿士子辰向鄭簡公建議出兵攻打親附於晉的宋國,借晉率諸侯救宋攻鄭之機與晉媾和;待楚軍北上救鄭之時,再與楚媾和,誘使晉全力為鄭擊楚,令楚不敢再侵擾鄭國。
-
4 # 使用者7855714727923
在晉楚爭霸戰爭中,介於兩強之間的鄭國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因而連年遭受兩國的互動攻擊,致使鄭處於晉來降晉、楚來附楚的被動狀態。
鄭為擺脫這種困境,根據當時楚弱於晉的客觀形勢,決定誠意附晉。
為達到受晉保護,免遭楚侵伐的目的,鄭卿士子辰向鄭簡公建議出兵攻打親附於晉的宋國,借晉率諸侯救宋攻鄭之機與晉媾和;待楚軍北上救鄭之時,再與楚媾和,誘使晉全力為鄭擊楚,令楚不敢再侵擾鄭國。
-
5 # 使用者5586631811260
晉獻公之後,晉國的國力取得了較大發展,稱霸中原近一個半世紀,是春秋時期最活躍的諸侯國之一。鄭國位處中原要地,所謂“欲霸中原,必先得鄭”,因此成為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爭奪的物件。
晉國想要維護自己的霸主地位,處理與鄭國之間的關係非常重要。晉國的鄭國的關係非常複雜,受到多方面的影響,晉盛則鄭追隨,晉衰則鄭在晉楚之間搖擺。春秋時期晉國和鄭國的關係如何?影響兩國關係的因素是什麼?
一、晉鄭關係發生的背景
晉國。西周建立之後,周天子為了鞏固統治進行了大規模的分封。由周天子所封的第一人國君就是唐叔虞,當時的晉國只有方圓百里,還是個小國。在唐叔虞的治理下,晉國農業發展迅速,百姓獲得豐收,國家秩序也趨於穩定。唐叔虞將“嘉禾”獻給周成王獲得褒獎,唐國在諸侯國中的地位也獲得提升。
燮父繼位之後為了紀念唐叔虞進獻嘉禾,改稱晉侯,後將國號也改為晉。從武侯到獻侯,晉國在各國之中處於默默無聞的狀態,這一時期的史籍中也不常出現晉國的身影。獻侯死後,晉國內亂持續六七十年,甚至周王室都派兵參與晉國的內鬥。
在晉國曆史上,文侯是為明君,其在位時正好是西周王朝統治風雨飄搖的時期。西周滅亡,周平王即位,周王室原本的都城鎬京已是飽受摧殘,難以再作為都城,彼時的周王室也無力抵禦戎狄的侵犯。處於這樣的不利環境當中,晉文侯與鄭武公、秦襄公一同護送周平王遷都洛邑,是為東周之始。
因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晉文侯受到平王褒獎,親作《文侯之命》,又賜予文侯兵器、馬匹等物品。晉國600多年的歷史中,能可得到王室嘉獎的除晉文侯以外,還有為晉國建立霸業的晉文公。晉國一步步擴大自身在各諸侯國中的影響力,進入春秋以後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到諸侯各國的事務中,並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鄭國。經歷了西周初期的大分封,各諸侯國紛紛各自發展,但鄭國卻在西周晚期才建立。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將自己庶母的弟友封在鄭地。當時周平王東遷,鄭武公和晉文侯共同輔助,鄭國也因此成為周朝再造的肱股之臣。平王東遷的次年鄭國也向東遷徙,定都新鄭,成為位於中原中心的國家之一。
莊公時期,鄭國假王命四處征伐,後來甚至與周王室交惡、交戰,其一系列行動使鄭國成為春秋初期最為強大的國家,莊公也實現了“小霸”。但鄭莊公死後鄭國的繁榮便開始逐漸衰弱了,國內不斷分裂,直到春秋結束也只是二等諸侯國。
晉鄭兩國交往的必然性。西周時期為了維護剛剛建立的政權進行了大規模分封,到昭王、穆王時,王室衰微之勢已現。周厲王時期,“華人暴動”給西周王朝帶來了嚴重打擊,其崩潰速度加快。到都城鎬京被申侯聯合犬戎民族攻破,西周王朝滅亡。依靠晉鄭秦的護送,周平王順利遷都洛邑。自此開始,周王朝的權勢一落千丈,各國諸侯紛紛登上歷史舞臺開啟了霸業爭奪戰。
經歷了曲沃代翼之後,晉國國內統一。為了維持政權的穩定,晉獻公斬斷血緣紐帶,實行“晉無公族”的制度,將拓展晉國疆域作為重中之重。晉國想要稱霸中原,擊敗楚國、收服中原小國是必經之路。晉國和楚國在領土上並無接壤,兩國的爭奪必然從中原展開,因此鄭國成了關鍵。
在晉楚齊秦四國強大之前,鄭國是中原地區國力較為強盛的國家。但鄭莊公死後,晉國實力的迅速衰弱時期不得不透過依附大國的方式尋求生存之道。晉國也楚國是春秋時期的兩大強國,兩國之間的爭奪戰最為激烈,因此鄭國想要生存便必須依附其中之一,在與晉楚邦交之間搖擺成了春秋時期晉鄭關係變動的主旋律。
二、晉鄭關係的演變
鄭國剛剛受封時,晉國的國力較弱,兩國之間的往來也很少。這一時期的鄭國憑藉特殊身份假王命四處征討,國力取得了較大發展。晉國為了提升自身在諸侯國中的聲望,西周末年也開始活躍,護送平王是兩國第一次發生交流。鄭國甚至參與到晉國的曲沃代翼實事件中,在重耳流亡時也沒有禮遇,可見此期鄭國的實力較強,在兩國交往中佔據主導地位。
晉文公登上王位後針對晉國內部的弊政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晉國國力獲得大幅度提升。改革之後,晉國局面趨於穩定,文公開始了爭霸之路。公文二年時,在狐偃的建議下,晉國實行勤王政策,極大提升了晉國在諸侯國中的聲望,還擴大了晉國的疆域。
宋國首先在公元前634年選擇背叛楚國依附晉國,這使得晉國和楚國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兩年之後的城濮之戰中晉國憑藉獨到的戰略擊敗了強大的楚國軍隊。據《史記·鄭世家》記載,鄭國曾在城濮之戰中幫助楚國,晉國勝利以後第一攻打的物件必然是鄭國,出於國家安全考慮,鄭文公派遣使者向晉國求和。
剛剛經歷戰爭的晉國還沒有恢復元氣,對鄭國的求和非常重視,兩國首次建立起同盟關係。踐土之盟上鄭國也參與進來,周王冊封晉文公為“侯伯”,晉國的霸主之位確立。然而在晉文公七年時,在鄭國沒有背叛之心的情況晉國決心攻打鄭國,其目的除了威懾諸侯以外還想擁護公子蘭為太子,以後繼承鄭國的君位以長期維持晉鄭的同盟關係。
在燭之武的遊說下,親近聯軍瓦解,但鄭國並沒有轉危為安。直到鄭國允諾立公子蘭為太子,晉鄭關係才緩和,兩國保持了很長時間的友好關係。晉襄公在位期間,晉國的霸業得到良好的維持,作為同盟國的鄭國也常常響應晉國的號召。後靈公即位,趙盾掌權,晉國內部處於一片混亂當中,楚國趁機攻打鄭國,鄭國無法抵擋無奈與楚國和解。
儘管歸順楚國,但晉鄭關係沒有徹底決裂。但因靈公即位後晉國霸業遭到楚國的挑戰,在與楚的爭霸中逐漸居於下風,晉鄭關係也進入頻繁動盪期。據相關史料記載,從晉靈公十三年到晉悼公十二年中,鄭國六次順從楚國,六次叛楚歸晉,這與晉國霸業的衰弱密切相關。
晉悼公十二年,晉國霸業逐漸復興,晉鄭兩國的關係才開始逐漸穩定下來,悼公採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也使得晉國的國內局勢趨於穩定。晉平公即位後,晉鄭之間仍保持著友好關係,但由於晉國六卿之間的鬥爭不斷激化,晉國的霸主之位開始動搖。
弭兵之會後,晉楚共霸的局面形成,中原各諸侯國之間保持了較長時間的穩定。但晉平公在位之時的很多舉措已引起其他諸侯國的不滿,到晉定公十三年,晉國徹底失去各諸侯國的支援,以鄭國為代表的各諸侯國甚至捲入晉國政鬥之中。晉定公十年鄭衛首先背叛晉國,三年後齊魯也不再臣服晉國。晉鄭從悼公十年建立起來的友好關係徹底破裂。
三、影響晉鄭關係發展的因素
第一,國家利益。在春秋時期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中,國家利益是一個國家制定對外目標的重要依據和決定因素,也是影響晉鄭關係發展的關鍵因素。作為春秋小國,鄭國不得不隨時變換外交策略,在晉楚之間不斷換陣營,只有這樣才能維護國家利益。
晉國在春秋時期稱霸中原長達一個半世紀,在這樣漫長的時間內,其國家利益也發生過大的轉變,對晉國而言,維持霸主地位是重中之重。鄭國的背叛和服從是衡量晉國霸業興衰的標準,因此在維持霸業的過程中,晉鄭關係也隨之發生變化。晉國和鄭國實施的外交政策都是以國家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點。
第二,國家實力。國家利益為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制定外交政策提供了目標,但真正決定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實際上是國家實力。在春秋時期的國際社會,國家擁有的權力就意味著一國的實力。作為長期稱霸春秋的諸侯國,晉國權力的變化也會帶來晉鄭之間關係的變化。晉國權勢強盛時,鄭國選擇依附;晉國霸業中衰時,鄭國便會轉向其他國家。
結語
春秋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的大變革時期,國際局勢的複雜也造成各國之間的關係不斷變化。晉鄭兩國關係的頻繁變換是春秋社會的縮影,從晉文公時期的堅定從晉到弭兵之會後的徹底決裂,不同時期的晉鄭都會根據本國利益和國家實力出發制定相應的策略。正是這樣的風雲變幻演繹出一幅精彩紛呈的春秋社會風貌圖,從中不但能看到歷史的千變萬化,也能給人們以啟示。
回覆列表
晉國和鄭國都是姬姓國家與周室同源,還有晉國不算戰國,三家分晉是戰國的開始。秦國與晉國曾長期友好,秦穆公擁立了兩任晉國君主,史稱秦晉之好,秦國和晉國共同討伐過鄭國,但未成。。
晉國後被三晉平分,鄭國後被南韓吞滅,秦國自秦穆公以後陷入長期內亂,幾近亡國,後經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加上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莊襄王,秦始皇,五任雄主終統一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