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史館

    清朝沒有宰相。但清的官制沿襲明朝,明朝以大學士為宰相,所以清朝就把擁有大學士官銜的人稱為宰相。軍機處制度是雍正七年對中樞決策機構的一種創新,但軍機大臣也不是宰相,只是他們的工作性質類似於宰輔。

    清朝大學士系榮銜,基本上是象徵性的,代表文官的最高級別,沒有實際的職能。乾隆以前大學士四殿二閣,分別是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以及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乾隆十三年(1748年),裁撤中和殿大學士,增加體仁閣大學士。從此大學士榮銜以三殿三閣為定製。 這三殿三閣中,以體仁閣大學士為最低,保和殿大學士為最高。不過三殿三閣都是正一品,文官當官當到大學士,表示官位到頭了,再上面就是皇帝了。

    有清一代,最大的官就是保和殿大學士,它始於順治十五年(1658年)。

    第一個保和殿大學士是順治朝的富察·額色黑,此前他是舊制的國史院大學士。他是順治朝唯一的一個保和殿大學士。富察·額色黑是順治名臣,太宗實錄的修撰者,死了以後入祀賢良祠。與他同朝的另一個名臣是洪承疇,武英殿大學士。

    保和殿大學士最多的是康熙朝,有五個人,分別是巴哈納、李霨、杜立德、索額圖、魏裔介。雍正朝只有一個張廷玉。張廷玉是個異數,他是配享太廟的人,有清一代漢大臣配享太廟,只有一個張廷玉。乾隆朝也是一個,富察·傅恆。傅恆是最後一個保和殿大學士,那以後保和殿大學士不再任命。傅恆的兒子福康安深得乾隆皇帝寵幸,最後也只是武英殿大學士。

    乾隆以後,大學士名義上還是三殿三閣,但實際上以文華殿大學士為最。當過文華殿大學士的人很多,有幾十個,大多是各朝的名臣。

    清代文官來源有三個渠道。一是透過禮部會試和殿試入仕,一甲二甲進士及第入翰林,散館後正五品。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或分發各部當司官,或直接到州縣。三甲出身的人出仕時的品級不會太高,正七品到正六品。二是舉人透過面試等選拔入仕,不過最高從知縣幹起。三是捐納,透過捐輸軍餉等方式,向朝廷繳納銀兩而獲得官職,不過一般都是候補官。直接遇缺即補的也有,那要額外再交一筆錢,沒有定數,通常都是鉅款。而且,遇缺即補不是定例,而是偶爾有之。捐官最高的是道員,從三品。

    但滿洲八旗不在此例,他們登進的路子比漢人寬泛多了。除了可以與漢人一起參加科舉外,最常見的是蔭恩,就是可以憑藉祖上有軍功直接獲得官職,相當於漢大臣的舉人出身。沒有軍功的或者軍功蔭恩用完的人家,還可以考試進入國子監,畢業後也可以以舉人身份入仕。

    三殿三閣大學士還有一個門檻,即必須是三甲及第的進士出身才能擔任。當然這是對漢大臣的規定,滿人有特權,不在此例。但也要文臣出身,至少是當過部院大臣。有清一代,武將沒有當大學士的。晚清時,慈禧太后為了方便左宗棠升大學士,特意給他一個賜同進士出身。左宗棠是舉人入仕,一輩子沒有進士及第,是左宗棠心中的隱痛。

    一般而言,文臣按部就班熬到文華殿大學士時,基本上都是垂垂老矣。這個時候讓他們真的去當宰相,不用說看那些浩繁的公文,光是每天轅門聽鼓、三跪九叩,累也累死了。所以清廷的規矩,一二品文武大員,60歲以上一般都會賜紫禁城騎馬。當然這是象徵性的,不是真的在紫禁城騎著一匹馬,而是一種禮遇,別讓他們因為跪拜而累壞了。

    所以,雍正七年(1729年),為了對西北噶爾丹用兵,雍正皇帝特命成立軍機處。第一任軍機大臣有怡親王胤祥、保和殿大學士張廷玉、戶部尚書蔣廷錫、雲貴總督翰林院掌事鄂爾泰。

    軍機大臣都是兼職,屬於臨時職務,他們的俸祿、考績和遷轉都還歸原來的衙門。同時,從內閣和各部院中選調年輕精幹的官員擔任軍機章京,類似於今天的幹事、參謀和秘書。這些軍機章京負責具體的文案工作,並負責蒐集、彙總和傳達。

    軍機處成立之初只是一個顧問班子,就事論事,以西北軍務為主。但經過一段時間執行,皇帝越發順手,變成須臾不可離了。雍正皇帝索性將軍機處正規化,變成常設機構,軍機章京也變成皇帝專屬的秘書班底。

    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皇帝改組軍機處,將軍機大臣定員為六人,軍機章京定員為十六人,均為滿漢各半。這成為清廷日後軍機處的藍本,直到清末都是照此辦理。

    乾隆皇帝將軍機處與原屬內務府的內奏事處整合在一起,變成皇帝專屬的工作機構。乾隆皇帝規定,京裡的六部九卿,京外十五省的總督和巡撫,十四個駐防將軍,八旗的都統,伊犁、烏里雅蘇臺、葉爾羌、西藏、黑龍江、吉林、盛京等地,都直接向軍機處報告工作。軍機處從此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乾隆年間是軍機處權力最大的時候,由於皇帝疏於管理,漏洞也很多,甚至被和珅鑽了空子。他掌軍機處時,所有報皇帝的檔案都要備份副本同時報軍機處,因此多出了很多弄權的機會,甚至可以挾制皇帝。

    乾隆皇帝死後,嘉慶皇帝在第一時間就廢除了這個制度,及時堵上了漏洞。嘉慶皇帝非常警惕軍機處的尾大不掉,整個嘉慶朝,他都在打壓和抑制軍機處的權力。一個顯著特徵是,嘉慶皇帝一反前朝任用親王擔任軍機領班的慣例,只用內閣文臣擔任領班,所以,整個嘉慶朝沒有出現過權臣。

    道光年間,皇帝又對軍機處進行了改革。他改變了軍機處的工作程式,規定所有奏摺必須先送內奏事處,由內奏事處報皇帝批閱完了才能發交軍機處。這個改革很有成效,它強化了皇權,方便皇帝對朝政的控制。從那以後,軍機處的規則固定下來,再也沒有變化。後來慈禧和慈安在辛酉政變中正是得益於這一點才打倒了肅順和顧命體制。

    軍機處的工作類似於今天的中央書記處,是清廷日常的政務中心和軍事指揮中心。但軍機大臣卻不同於宰相,也不同於今天的政治局常委。他們就是書記處書記,在整個文官體系中最接近皇帝,對朝局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但實際權力沒有他們在各衙門裡的兼差大。只是居於宰輔之地,地位高,人人都高看一眼。

    軍機大臣的品級沒有限制,但基本上都是一二品大員。歷任軍機大臣中,職務最低的也是侍郎。軍機章京則低一些,以五品到三品官為多。軍機大臣定額是六個,但都不滿員,以五個的時候為多。這是因為清廷迷信,傳說滿六個會出事,不是人死就是父母丁憂,所以忌諱滿員。

    其實明朝雖然以大學士為宰相,但到張居正死後已經名存實亡了。萬曆十一年申時行任宰相是個標誌性事件,從那時起,宰相就不再是天下朝政的最高管理者,而是退居整個文官體系名義上的精神領袖,以“燮理陰陽、作育人才”為主了。所以,明朝中晚期以後,好幾位狀元出身的人出任宰相,就是這個原因。在整個中國科舉史上,狀元群體的表現平平,沒什麼出色的人才。但明朝的狀元宰相有好幾位,除了申時行以外,還有成化年間的商輅,不僅是狀元,還是三元及第。這個商輅的表現遠不及申時行,他當宰相除了給皇子皇孫起名字之外沒幹什麼大事。

    所以清朝的軍機處制度實際上是對國家管理體制的一次改革。只不過,這種改革是從皇帝本人的需求出發,目標是強化皇權、弱化相權。在軍機處制度下,大學士變成空有其名的虛銜,宰相職務成了抽象的國家名器,文官體系的作用進一步被肢解和弱化,最終淪為皇權的附庸。

    光緒皇帝在戊戌變法時曾經廢過軍機,以軍機章京取代軍機大臣,行宰輔之實。這被認為是逆天而行,以失敗而告終。按官場規律,高階官員的選拔必須經過一個較長的養成期,過度任用低階官員會造成德不配位的狀況。這一點已經被無數個事例證實過。西漢時郅都和張湯一類的酷吏,乃至今天重慶的王軍頭等,都是明證。

  • 2 # z山海

    清初以大學士為宰相,後為軍機大臣所替代。

    一、宰相,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只有遼朝設為官職。

    宰相,在其他朝代,是指不設丞相職務時,行使丞相職權的、類似丞相職務的官職統稱。

    二、唐朝、宋朝,汲取前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權力太大,威脅皇權,因而不設丞相一職。

    但皇帝綜理軍國大事又忙不過來,唐太宗時,設“同中書門下三品”之職,後改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行使丞相職權,為避免集權,設定多人擔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習稱宰相,是為宰相的肇始。

    唐太宗親信重臣李績,成為歷史上“同中書門下”第一人,也就是歷史上宰相第一人。

    三、明朝建國初期曾設定丞相,因丞相胡惟庸結黨營私,權傾朝野,明太祖皇帝朱元璋深感皇權受到威脅,以謀反案誅殺胡惟庸後,裁撤丞相一職。

    但紛繁的政務,皇帝難以應付,於是,以內閣大學士備皇帝諮詢處理政務,形成內閣大學士多人分散權力行使丞相職權,也就是事實上的宰相;後又設內閣首輔大學士,就是實際上的首席宰相。

    設於皇宮外廷,緊靠皇宮內廷牆外的軍機處。

    四、清朝始仿明制,設定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皆為最高品級一品官員,以殿閣大學士行使丞相職權,多達6人,避免集權,是為宰相。

    但自雍正皇帝因西北戰事需要,設立軍機房,後改軍機處,在皇宮外廷,緊靠皇宮內廷牆外辦公,初為辦理軍務,後逐漸軍國大事皆經辦理,為清朝最高中樞權力機關,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殿閣大學士由行使丞相職權的宰相,變成尊崇位高的虛職,成為皇帝授予文武勳臣的榮譽性加銜職務。

    晚清重臣左宗棠任軍機大臣,榮譽加銜東閣大學士。

  • 3 # pingfan平凡之路

    清朝沒有宰相,和皇上最近的是軍機大臣,也就是大學士相當於高階秘書,而宰相相當於各部大臣的首領,手裡有制約皇帝的權力。

  • 4 # 伊耆角木

    清朝不同時期情況還是有所區別的,總體來說,非要嚴格定義的話二者都不是宰相,習慣上二者都可以稱作宰相。更接近實際宰相還是軍機大臣,但是如果軍機大臣兼大學士就一定能被時人稱作宰相。有點拗口……

    (內閣大學士始於明朝朱棣,將原本內閣秘書職責的官員職權擴大,後逐步地位提升,有宰相的功能)

    首先要說宰相的定義。宰相不同於丞相,丞相是個正式官職,而宰相不是,而是一個統稱。宰是主宰的意思,相是輔佐的意思。所以,宰相就是輔佐君主主宰政務的最高官職。而在明朝初年,朱元璋殺胡惟庸後,廢除宰相制度,以內閣為秘書機構。內閣成員稱大學士,但是官階僅為五品,一切政令悉出皇帝。所以,明清的官員最多稱之為“相”,稱不上一個“宰”字了。故而,內閣大學士不是宰相,只是皇帝的秘書,嚴格意義上,皇帝自己才是宰相。但是,隨著朱棣稱帝,由於後世皇帝沒有朱元璋的強大精力,內閣地為提高,品級也不斷提升。到了嘉靖年間,內閣排名第一的大學士正式被稱為首輔,第二位被稱為次輔。內閣成員具有了宰相一般的權力,尤其是在嘉靖、萬曆這樣二十幾年不上朝的時代。說內閣成員是宰相,也對。

    (清初名將圖海也是大學士,但只是武將,與宰相沒有多大關係)

    到了清朝,承襲明朝內閣制度,但是內閣相較明朝,內閣更像一個擺設。因為清朝前期,還保持著部族的性質,清朝最高決策機構其實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屬於商議決定,與其說是宰相,不如說像議會。而與此同時,清朝也延續了明朝的內閣制度,設有內閣大學士。只不過,一開始大學士僅授予漢臣,如范文程等,此後大學時往往只是個虛銜,用於安撫投降清朝的漢族舊臣,或者獎勵立有軍功的滿漢武將。他們都不一定呆在京城,更多反而在四處帶兵,如順治康熙年間的名將,平定三藩之亂的圖海,就是中和殿大學士。這些人不參與決策,所以不能說是宰相。

    (張英、張廷玉父子都是在南書房獲得皇帝信任,進而拜大學士,可稱作宰相)

    後來,為了從議政王大臣會議奪權,康熙設立南書房制度。南書房原本是選派翰林供皇帝鑽研文學,陪皇帝吟詩作賦。但是康熙逐步在南書房接見大臣,起草詔令,南書房成為帝國的決策核心。不過南書房大臣不是一個官職,標準叫法是“南書房行走”,是一種差事。因此僅僅入職南書房不能視作宰相。這時候的南書房有些類似朱元璋時期的內閣,是皇帝的秘書班子。而一旦官員自南書房步步高昇,加授內閣大學士,則在朝中舉足輕重,會被視為宰相了。如首位入職南書房的張英(張廷玉之父),後來晉升文華殿大學士,就被視為宰相了。

    (保和殿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傅恆)

    到了雍正朝,為了進一步鞏固皇權,雍正設立軍機處。遴選親信滿漢大臣為軍機大臣,又選擇一些輔助人員為軍機章京。軍機處取代南書房成為最高決策機構。不過最親信的大臣還是會兩頭兼顧。但由於軍機大臣有時人數較多,所以如果以軍機大臣(尤其是領班軍機大臣)身份榮升內閣大學士,那就被視為真正的宰相。比如傅恆為保和殿大學士(內閣大學士之首),領班軍機大臣;和珅為文華殿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

    (李鴻章雖未入軍機,卻被尊為宰相)

    所以說,雍正朝之後,正常情況下,天下人將內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視為宰相標配,但是也有例外。因為清朝後期,地方督撫勢力提升,他們即使沒有入軍機處也在朝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李鴻章。李鴻章從沒擔任過軍機大臣,但做到了內閣大學士之首文華殿大學士(名義上內閣大學士之首保和殿大學士自傅恆以後不再授予他人)。而其手握淮軍,主導洋務運動,建立北洋水師,又做督撫之首的直隸總督。雖一直在外,卻被尊稱“傅相”(李鴻章還是太傅)。

    (翁同龢為一個協辦大學士大費周章)

    當時還有一個傳聞,光緒的帝師翁同龢,官拜戶部尚書(清朝六部以戶部為首)、軍機大臣。一直希望做到協辦大學士(從一品,比殿閣大學士低一級),就能勉強稱作宰相。但是大學士都有定員,只有其中一人出缺後面才能遞補。正逢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大敗,李鴻章因責被解除直隸總督之職,閒居京城。翁同龢覺得機會來了,不斷找人試探遊說,希望李鴻章主動辭去文華殿大學士,其後的諸位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就可以依次遞補,他就能遞補到一個協辦大學士。結果因為翁李二人一向不和,李鴻章深知翁同龢用意,堅決不同意。最後好不容易,協辦大學士李鴻藻(光緒早年帝師)因病退休,不久病逝,翁同龢終於如願做了協辦大學士,能稱上宰相了,可惜好景不長,一年後就因為光緒百日維新失敗,政變後的慈禧太后對光緒親信清算,翁同龢被革職。

  • 5 # 民國年間那些事

    眾所周知,清代不設宰相,而是以三殿三閣大學士為內閣首腦。所謂三殿三閣指的是紫禁城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體仁閣和東閣,保和殿大學士是內閣首輔,乾隆年間,傅恆擔任過保和殿大學士,但從此以後再也無人擔任過這個職務,所以後世便以文華殿大學士為內閣首輔。後來清廷又在大學士之外設了協辦大學士兩名,幫助大學士處理政務,協辦大學士相當於大學士的副手,地位略低於大學士。

    紫禁城文華殿

    雍正年間,清廷設立軍機房,專門主持對西北軍事。西北軍事結束後,雍正多疑,唯恐內閣專權,於是將軍機房保留下來,改稱軍機處,幫助皇帝處理日常軍政事宜。開始軍機處只是作為皇帝的秘書和幕僚班子,上傳下達,後來權力日益增大,成為朝廷處理軍政事務的日常機構。

    故宮軍機處舊址

    軍機處辦事大臣稱為軍機大臣,一般由大學士、各部尚書和侍郎兼任;名列第一的軍機大臣叫領班軍機大臣,一般由親王或者內閣首輔兼任,比如慈禧垂簾聽政期間,領班軍機大臣就是恭親王奕訢,著名的貪官和珅也曾以文華殿大學士身份兼任領班軍機大臣。

    恭親王奕訢曾以親王兼領班軍機大臣身份主持朝廷政務幾十年

    自從設立軍機處後,內閣權力逐漸轉移到軍機處,內閣大學士成為一些資深老臣的名譽性職務或者加銜,而軍機大臣成為實際上的掌權者。也就是說,內閣大臣有宰相之名卻無宰相之實,軍機大臣無宰相之名卻有宰相之實。真正的宰相應該是大學士兼軍機大臣,這種例子不少,比如乾隆朝的傅恆是保和殿大學士兼領班軍機大臣,和珅是文華殿大學士兼領班軍機大臣。文華殿大學士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

    在晚清政壇上還有一個特殊例子,李鴻章從未擔任過軍機大臣,但他以文華殿大學士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身份主持清廷內政、外交,是個不折不扣的宰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上大學學的是哲學,畢業以後可以幹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