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言論史

    (糾正一下,只有侍讀學士和翰林學士,沒有侍讀/翰林 大學士一說。)

    內閣大學士制度,始於明洪武年間,全盛於明仁宗以後的整個明朝,在清朝逐漸變成了榮譽職務。而在讀這段歷史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聽到這些大學士的名頭前面會加一些字首,比如“文淵閣”、“體仁閣”等等,那麼,這些學士之間有何差別呢?

    首先,不是什麼學士都可以稱之為“大學士”的。明朝所有翰林院的官員都可以被稱為“翰林學士”,但是隻有內閣成員才能被冠以“大學士”之名。另外,六部侍郎全部兼侍讀學士之職。

    到了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大學士”環節,也有不同。由於明朝內閣都在文淵閣內辦公,因此,以文淵閣大學士最為尊貴,一般只有首輔才會被授以此職務。

    除了文淵閣大學士以外,明朝一般共設定六位大學士之列(頗有今日CHANGWEI之似),號稱四殿兩閣大學士——四殿者,中極殿大學士(原為華蓋殿),建極殿大學士(原為謹身殿),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兩閣者,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四殿兩閣之間,沒有固定的次序,但是一般以文淵閣為尊,東閣大學士則為末輔,其餘則列於其中。

    清朝一開始也延續明朝的制度,即四殿兩閣;後來乾隆時期裁撤了中和殿,增加了體仁閣,形成了清朝的三殿三閣大學士制度。

    不同於明朝的次序模糊,清朝的殿閣大學士是有明確的次序安排的:

    中和殿大學士只授予過四人,皆為清初名貴;裁撤以後,就以保和殿大學士最為尊貴,此後只授予過傅恆一人而已。剩下五位大學士,次序一般為: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體仁閣(均為正一品)。能做到文華殿大學士,就堪稱宰輔之中的首相了(雖然基本就是個花瓶)。

    後來,乾隆皇帝又覺得不過癮,又在三殿三閣的基礎上加設了協辦大學士,相當於是大學士的副手,均為從一品。

    順便說一句,明朝的大學士雖然尊貴,權力也相對更大,但是品級卻不高——大學士本官的品級不過正五品,你看著的那些位高權重的大臣,全都是以其他職務,如六部尚書等兼職的大學士而已。

  • 2 # 追劇阿三

    明洪武十五年,仿宋制,置華蓋殿(後改中極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大學士,以輔太子,備顧問,但品階只有正五品,後大學士常以三孤兼任尚書,地位尊崇,為皇帝起草詔令,批答奏章,雖無宰相之名,而有宰相實權,號稱輔臣。清初,置內三院大學士。

    順治十五年,改內三院為內閣,置中和、保和、文華、武英諸殿與東閣、文淵閣大學士。嗣一度復內三院舊制。雍正九年,置協辦大學士,乾隆十三年(1748)定製,置大學士滿漢各二人,官銜以保和、文華、武英三殿及體仁、文淵、東閣三閣為稱,其中保和殿大學士不常置,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清大學士官階:三殿三閣(保和殿 武英殿 文華殿 體仁閣 文淵閣 東閣)為正一品,協辦大學士為從一品。為文臣最高階,名為協助皇帝處理政務,而清初有議政處制其權力,雍正年間置軍機處後,其職權被取代,但軍機大臣及內外官員之資望特重者仍授大學士,以示尊崇。

  • 3 # 咕嘟趣話

    明朝各殿、閣大學士是有實權的,內閣首輔多來自四殿兩閣大學士中。

    而清朝自雍正設立軍機處之後,三殿三閣大學士就多為榮譽加銜了。

    一、從皇帝秘書,到內閣大學士

    大學士起源於唐代,是輔助皇帝批閱奏章和起草文書的官員,到了宋代多用於優待卸任宰相的榮譽職銜。而到了明代,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廢掉的宰相職位,六部完全歸皇帝直接管理,但是隨著國家管理正式進入正軌,致使皇帝處理的工作量過於龐大,所以增加了殿閣大學士。

    明朝共設有六種殿閣大學士,分別是:中極殿大學士(原為華蓋殿)、建極殿大學士(原為謹身殿)、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明史·職官一》載:“十五年,仿宋制,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又置文華殿大學士,以輔導太子,秩皆正五品……大學士特侍左右,備顧問而已。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設立了華蓋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四殿大學士只是作為皇帝的顧問官員,並沒有實際權力,他們的主要職責是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等。後來又增設了文華殿大學士,其職權是作為太子的輔官,同樣也是沒有職權的。當時大學士的官階為正五品。

    到了明成祖時期,由於朱棣經常隨軍南征北戰,對於國家政事無法做到完全應對,所以朱棣需要一些人幫助他處理政事,由此開始內閣被正式設立。但此時的內閣大學士的職介仍然只有五品,他們的職權也僅僅是參議政務,真正的行政權力還是六部說的算。

    內閣大學士們真正開始掌握權力,是到了明仁宗時期,因為當時身在內閣的楊士奇、楊榮等為東宮舊臣,所以太子朱高熾即位之後,分別升任楊士奇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楊榮為太常卿兼謹身殿大學士,從這開始內閣職權逐漸加重,且內閣大學士多有六部尚書兼任。

    最初閣臣之間地位相近,大家經常一起在御前議事,首次沒有明顯區分。後來隨著議事場所多選定在文淵閣,所以最開始文淵閣大學士多被稱為首輔,後來隨著皇帝對其中一位閣臣的倚重,所以被倚重的閣臣就常被稱為首輔了。內閣首輔有票擬之權,其職權如同的丞相,但需與掌握批紅的宦官配合才能真正的執掌大權,如萬曆首輔張居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

    二、內閣逐漸被軍機處取代

    清朝入關統一中國後,其政治制度大多承襲明朝,其中就有內閣制和殿閣大學士,並在乾隆年間確定為“三殿三閣”形制,分別是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設滿漢大學士各二人,又有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作為替補。

    清朝殿閣大學士的品階全部為正一品官員,其職位高低順序多以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體仁閣排序,保和殿大學士的地位最為尊貴,因此很少被授予,所以清朝時期被授予文華殿大學士的官員一般便被稱為首輔。

    《清史稿·大學士年表·序》所說,“清大學士,沿明舊名,例稱政府,實則國初有議政處以掣其柄。雍正以後,承旨寄信有軍機處,內閣宰輔,名存而已”。

    內閣制度在清朝時期一直被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和軍機處所限制,但是由於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和軍機處,僅僅是皇帝的參議機構並不屬於國家的正式機構,所以在雍正朝開始,皇帝的詔諭是從軍機處發出的,但是國家的正式詔書等還是需要透過內閣擬定發行,而大臣們對皇帝的上書,也必須先遞交給內閣,所以在清朝內閣仍然是名義上的國家最高機關,並執行者丞相的職權。

    從而清朝的殿閣大學士更多的是給六部尚書等一品官員的榮譽職銜,真正的權利還是在軍機大臣手裡。

  • 4 # 歷史黃金瞳

    翰林大學士:翰林院從唐朝開始設立。始為供職具有藝能人士的機構,但自唐玄宗後演變成了專門起草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院裡任職的人稱為翰林學士。從制度上講,明代 翰林院是朝廷考議制度、詳正文書、諮議政事的職官機構,翰林官的主要活動多為朝廷日常性工作,如從事誥敕起草、史書纂修、經筵侍講等。然而,自天順朝以後,出現了“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奇怪現象。這種現象足以說明,翰林院既是明代透過科舉考試彙集優秀人才之所,又是明代高層政治人物的輸出之所。

    明代科舉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直接進入翰林院,二等為翰林院庶吉士,取得翰林院的預備資格,三等則委以地方基層官吏或其他職務。可見,能夠直接進入翰林院的,實則僅科舉進士名列前茅者。對於這樣一批人才,朝廷高度重視,精心培植。翰林院的日常活動,既是履行其處理政事的職能,同時更具有鍛鍊能力、增長見識的意義。譬如,以皇帝名義頒發的各種誥敕本應閣臣起草,但實際上一般性檔案多由翰林代筆,這項工作有助於翰林官適應政務、加深閱歷、加強對國家事務的熟悉;對明代歷朝實錄的編寫一般由閣臣領銜,翰林負責實際編修,這項工作加強了翰林官對前朝政典故事的深入瞭解;而在經筵侍講中,翰林官又因此而不斷熟悉朝廷儀制和國家要政;同時由於經筵講讀而形成的亦君臣亦師生的關係,成為翰林官在院期間或日後為官主政時啟沃君心、對皇帝施加影響的重要條件。此外,翰林官有著更多的親炙鴻儒、接近權要的機會,又能飽覽史料邸報,參加某些重要會議,便於對政局時事獲得具體而深入的瞭解。這些都使翰林學士不斷積累政治學識和經驗,為日後準備較好的政治素養。

    明代翰林院官員具有兩重意義:其一,作為參預機務的內閣成員。內閣成員稱大學士,因而內閣與翰林院為一而二,二而一的機構,這是清制只有翰林出身者才能入閣的由來。自明憲宗成化(公元1465——1487年)以後,不但內閣,就連六部長官也有定例以翰林官充任的。據《明史·職官志二》載:“其在六部,自成化時,周洪謨以後,禮部尚書、侍郎必由翰林,吏部兩侍郎必有一由於翰林。其由翰林者,尚書則兼學士(六部皆然),侍郎則兼侍讀、侍講學士。其在詹事府暨坊、局官,視其品級,必帶本院銜(詹事,少詹事帶學士銜,庶子,諭德,中允,贊善則帶侍講、侍讀學士以至於編修、檢討等銜)”。其二,明代的翰林院包括前代的秘書監、史館、著作局、起居郎、舍人等職;因此,這些官名均已廢除。事實上連這些官的職務也廢除了,有時不過作為裝點門面而已。

    內閣大學士為中國清朝官制之一,品等為正一品。1659年,清政府將文館與內三院統一且更名為內閣,其內閣設大學士。滿人與漢人各兩名。大學士於1730年代乾隆朝時,成為三殿三閣定製。事實上,內閣大學士有票擬之權,可說是清朝的實際宰相。相權廢止後,朱元璋集皇權、相權於一身,每天要處理大量政事,為保證君權不至於旁落,又便於處理政事,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仿宋制,從翰林院等機構挑選了幾名文臣充任文淵閣、東閣、華蓋殿、武英殿、文華殿的殿閣大學士,協助皇帝批閱奏章,充當顧問。明成祖朱棣又准許閣臣參予機務,但不置僚屬,不得專制百官。從明仁宗朱高熾開始,用六部尚書、侍郎兼殿閣大學士,閣臣權力漸重。明中葉以後,閣臣又有了首輔、次輔和群輔的區別。首輔擁有票擬權,位極人臣,一切朝政皆歸其排程。隨著時間的推移,閣權一代一代的積累,明中葉以後的殿閣大學士已經掌握了一部分宰相之權,早已不是最初的皇帝“顧問”了,首輔已成為實際上的宰相。內閣則成為事實上的全國行政中樞機構。但首輔的地位經常受到專權宦官的挑戰。首輔畢竟不是合法的宰相。明中期朝政的混亂與此有著密切的關係。

    內閣學士為中國清朝官制之一,品等為從二品。1659年,清政府將文館與內三院統一且更名為內閣,其內閣設學士。在數量上,內閣學士中,滿人六人,而漢人則四名。學士於1730年代乾隆朝時,成為三殿三閣定製。數量達到幾十人之多。

    學士一詞最早出現在周代。《周禮·春官》:“詔及徹,帥學士而歌徹。”《禮儀·喪服》:“大夫及學士則知尊祖矣。”唐著名學者孔穎達對此注:“此學(士)謂鄉庠、序及國之大學、小學之學士。”庠、序以及大學、小學,均為古代貴族子弟讀書場所,相當漢以後的太學,西晉以後的國子學。可見,學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學讀書的貴族子弟,後來逐漸變成官名和文人學者的泛稱。

    魏晉以後,學士成了以文學技藝供奉朝廷的官吏。如南北朝著名詩人庚信、徐陵曾作梁武帝東宮學士,專陪皇帝吟詩作賦,寫了大量綺豔靡麗的宮體詩。當時學士無定員,無品序,無定名,有的深受皇帝寵信,有的則地位低下,甚至備受欺凌。儘管他們的地位、職責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學士必須是博學多識或專精一門學問的人。

    唐朝設定了學士院,奉旨起草詔命,學士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學士甚至可以參與朝政。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召名儒房玄齡、魏徵、杜如海等十八人為學士,共議天下大事。玄宗、德宗時設翰林院、學士院。翰林學士為眾學士之首,常以博學多才、有極高文學造詣的學者充任。著名浪漫派詩人李白就曾作過翰林學士。唐以後,除翰林院設學士外,還以殿、閣、館之名命名學士,其中觀文殿學士最為榮貴,須曾任宰相者才得授予。唐以後還置大學士,為殿、閣、館學士之首。到了清朝,大學士地位更加顯赫,官拜正一品,為文職官吏之首。這些大學士參贊朝政,表率百官,甚至官至宰相,為此在公私禮節上人們都不直稱其名,而以“中堂”尊稱。無論學士還是大學士,都必須是有學問的人才能擔任。

    侍讀大學士:清朝入關後,參照明朝的內閣制度,以內三院充任內閣。最初,清朝內閣的權力也很重,特別是擁有票擬權。可是,一年不到,多爾袞便以“凡陳奏章,照故明例,殊覺遲誤”為由,取消了內閣的票擬權。清朝內閣的權力,便大大地縮水。

    1658年,順治皇帝進一步學習明朝內閣制度,將內三院正式改為內閣,大學士兼殿閣銜,共6名: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為4殿2閣結構。

    1748年,乾隆皇帝可能是覺得4殿2閣的結構缺乏對稱之美,便去掉中和殿大學士,加上體仁閣大學士,成為3殿3閣的結構: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3殿3閣的結構一直延續到1910年。

    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簡稱為大學士,品級為正一品,屬於最高品級的官員。

    有意思的是,雖然清朝大學士的品級遠遠高於明朝——明朝內閣只是一個臨時機構,由各部抽調人員組成,但他們的職權遠遠低於明朝,手裡沒有什麼實權,僅僅有著宰輔之臣的虛名。這是因為,皇帝不願意放權給他們。

    康熙皇帝公開宣稱:“今天下大小事務皆朕一人親理,無可旁貸。若將要務分任於人則斷不可行”。皇帝不願分權,大學士就難免成為政治花瓶。

    在內閣裡面,當然以大學士為尊。在大學士之下,還有一種協辦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品級為從一品,是大學士的副職。

    1862年,清廷為了獎勵曾國藩,便任命他為協辦大學士,讓他的品級達到從一品(兩江總督品級只有正二品)。

    1874年,左宗棠在獲授東閣大學士之前,也曾經短暫當過協辦大學士,作為過渡。

    內閣裡面,除了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外,還有一批品級較低的官員,即內閣學士、內閣侍讀學士。

    內閣學士是大學士的下屬,類似於明朝的閣員。內閣學士的品級為從二品,有時候會兼禮部侍郎銜。

    1847年,曾國藩在大考中表現優異,升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張之洞也曾經做過內閣學士。

    內閣侍讀學士是內閣裡的職官,品級為從四品,任職於內閣滿本房、漢本房、蒙古房,從事奏章翻譯、校閱等工作。

    清朝內閣裡面還有一類職官,叫內閣中書,掌撰擬,記載、翻譯、繕寫之事,品級為從七品。新科進士朝考後,成績優秀的改任翰林院庶吉士,次一等的要麼分到六部任職主事,要麼分到內閣擔任內閣中書。

    綜合而論,內閣的權力結構從上到下就是:殿閣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內閣學士、內閣侍讀學士、內閣中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學新生值得閱讀什麼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