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洛陽小佬師

    不知道你說的專科是中專還是大專,大專本身就是大學。 中專大專是職業教育的一部分,學習更側重於技能化培養,基本學生畢業後都具有較強的職業技能,直接就業的居多,當然如果學生有意願,也可以透過不停地考試專升本然後繼續深造。

  • 2 # 臨流濯足

    可以說他所上的學校不是他理想中的學校,她不喜歡這個學校,可以理解為他厭惡了上大學了。

    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的感受來評價評價世界,然而每個人的感受又是有限的,每個人的感受又是有選擇性的。假如你先入為主的產生了一種認識,你就會選擇生活中的事例來強化你的認識,你認為你的認識很正確,但實際上往往人的認識是偏頗的。

    當一個人上了大專之後,不是他所理想的學校,不是她理想的老師,不是他理想的專業,不是她理想的同學,不是他所要的環境,他就厭惡上了這個學校。厭惡這裡的老師,這裡的同學。認為大學也不過如此,上大學真的沒有意思,也學不到知識,對未來充滿了迷茫。

    實際上這是嚴重的以偏概全,嚴重的的一葉障目,不見森林。實事求是的講:大學是分三六九等的,按過去的分法,有985,211有一般本科,有獨立本科,有民辦高校本科,有各種專科,分為普通高等教育專科,職業教育專科,各類專科裡邊又良莠不齊。

    因此,不能因為自己所上的大學不好,就厭惡了上大學,甚至認為大學也不過如此,大學生也不過如此,大學老師也不過如此,這是非常狹隘的觀點,不論你所在的學校多麼的不好,他畢竟為你提供了一個基本的展示自我的平臺、學習知識的平臺,對你的成長還是非常有意義的。

  • 3 # 長益地產VIEW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社會是最好的老師,老師是最重要的。第一,興趣跟志向是相關聯的,你未來想做什麼,有什麼理想這個事情聽起來很虛,但是其實很重要。這樣至少你學習是有目的的,而不是隨波逐流。等真正到了35歲以後吧,可能就會對實際瞭解的更清楚,可能會覺得學習無用,但是也可能會覺得很有用,只不過都錯過了。無論如何當時能夠如何培養自己、鍛鍊自己會更好的想法會有的,這是很重要的。

    所謂,老師是最重要的。請允許我這麼說,專科也分三六九等。北大的專科和一般學校的專科就不一樣。主要表現在可能老師就很不一樣。舉個例子,我本科所在的學校比較普通,是個省重點,但是這種名頭都是虛假的。正如有一個產品被封為省名牌、市名牌你都不用搭理這種說法。根據我的實際經驗看,很多老師都是剛畢業的,其實講課要麼對著課本念,要麼自己也沒有自信,很可能自己也講錯了。這種情況下,你要是能學好了,一般都是奇蹟。

    所以,先別管想不想上大學,而是應該先對未來有個初步的想法,因為時間無法倒流,所以不要後悔。要認清社會的殘酷性,進入社會總體要看自己的能力,還要看你的社會資源。你們家如果真的有礦,可能問題不是很大,如果不是,請提升自己的能力,因為未來你要靠自己去競爭。

    當然,有些人實在不是上學的料那就算了,也許人家有自己的獨到能力。

  • 4 # 愛耍流氓兔

    每個人作出選擇的時候都是會有自己的理由去說服自己,雖然我並不是放棄大學生活的人群中的一個,但是作為一個感受過大學生活的人,我可以跟你分享下我在大學的感覺。

    第一點我會跟你分享我自己選擇上大學的原因。首先,走出自己從小生活的四方天地是我一直想要做的事,見見外面的世界,聽聽外面的聲音,對在小地方待久了的我來說充滿了誘惑,那是我對外面未知世界的好奇。套用齊秦的一句歌詞就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其次,讀書可以說是我在未上大學之前堅持了十二的事,放棄我會不甘心。最後,我很相信知識改變命運,因為教育確實讓我學到了不少的東西,不僅是書本上的知識還有思想上的改變。到大學就是我從自己的小圈走外面的大圈的重要一步。所以我選擇了上大學。第二點我會跟你分享我不後悔選擇上大學的原因。首先,來到大學我確確實實感受到了很多不一樣的東西。開放的學術環境、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朋友、性格各異而又博學多識的老師......都讓我的眼界、思想都開闊了,我可以感受到自己在成長,這是一件特別讓我為自己感到驕傲自豪的事。其次,在大學,我能夠獲得更多的學術資源和學習機會,而我自己也從中受益匪淺。最後,在大學我經歷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去面試社團機構、第一次舉辦活動、第一次參與大型志願活動......我認識了很多人、交到了知心的朋友、經歷了很多開心的事,當然也有不開心的事,但是現在回想起來都只剩懷念和感慨,這都成為了我自己的閱歷,也讓我自己感到幸福和滿足。無論做什麼樣的選擇最後都是要自己承擔之後的任意結果。所以每次做選擇我都會好好想想,問問自己內心的想法。加油吧!

  • 5 # 大學新看點

    我覺得還是分情況討論吧。

    首先,讀了專科後不想上大學,不一定就是厭惡大學生活。

    專科本身就是一種大學。讀完大學後,一部分人選擇就業,一部分人選擇專升本、考研提升學歷。無論是專科還是本科,讀完之後,他們就已經完成了常規的“大學教育”,他們可以去選擇工作還是延長自己的大學學習,這本身沒有任何問題。我從未聽說過,會有人因為一個本科生在讀完大學四年後,因為不繼續讀研而有人懷疑他“是不是厭惡大學生活”。

    我覺得在現在這個時代,人們似乎總對專科生保有著某種“刻板印象”,專科生總是和不好好學習、上課睡覺、抽菸喝酒打架,這些詞聯絡起來。這是為什麼?好,以2019年的高考為例,我們來看一組資料。

    2019年四川省高考分數線本科二批:文科472分、理科459分;江西省文史類二本502、二本449;安徽省文史類本科二批504、理工科本科二批426;山東省本科線文科503分,理科443分。等等不一列舉。這些資料說明了什麼?說明在一些高考大省裡,一個天資不算聰穎的學生,在付出了三年的努力,他們可能考了450分甚至500多分,他們只能進一個專科學習。

    很多學生,在進入專科學習後,知恥而後勇,發奮學習。將自己的專業學好,掌握了一技之能,在一些只看能力不看學歷的崗位得到了青睞與賞識。在這種情況下,除非是有著自己所執著的夢想,否則多半會是抓住這次難得的機會。

    我覺得人應該盡力的挖掘生活中的積極因素。假如一個人站在你的面前,他是一個專科生。我覺得不要因為他是專科生就在心中替他刻畫了一個樣子。也不要因為他沒有專升本,就在臆測,他是不是厭惡大學生活。我們要抵制自己這種挖掘消極因素的本能,挖掘自己身邊的積極因素,發現自己身邊的美好。

    那麼,他會不會讀完專科後,就是因為厭惡了大學生活才不願繼續上大學呢?

    同樣是有可能的。人這一生,變化莫測,什麼都有可能。

    很多專科院校,在管理學生時,很多時候,會用一刀切的方法,引起學生的不滿。都說“大學是一個小社會”,大學正是很多學生離開父母,獨自處理事情,大學是學生們在家庭與社會之間的過渡與橋樑。這個過渡做得好,學生會以很快地速度成長起來;這個過渡做的不好,就會讓學生一時難以接受。在這個時期,學生與學校之間的信任會輕易的崩潰。從而使學生對大學產生厭惡之情,這些需要學校進行心理疏導。

    而且一個學生對學校的厭惡的產生,一定是雙方都有原因的。

    專科學校,吸引學生的往往是優越的住宿、飲食等條件,相比於那些有資歷的大學,缺少歷史的底蘊,也缺少優秀教師的教學。這對一個學生的成長沒有益處,在精神層次缺少教育,卻在物質條件給予滿足,這無疑背離了教育的初衷。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學生很容易有偏激的情緒,因為他缺少的就是這種心靈強大的能力。

    很多專科老師,很年輕,都是研究生剛畢業之類的學生,教學經驗、人生閱歷都還不夠豐富。假如遇到人生經歷稍微多點,稍微成熟一點的學生,可能有些教師都會有些手足無措。而他們的人生閱歷導致他們的魅力可能不夠大,不足夠吸引學生。他們的教學經驗不足,則更是直觀的導致學生對學習提不起興趣。甚至有的教師,備課不夠充分,上課照著PPT念,也無法清楚明白的解決學生的問題。大學數年都是這樣度過,長此以往,學生不會有多麼喜歡這個學校。當一個激發性事情發生時,就有極大的可能性致使學生對學校產生厭惡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紅雪梨入選湖畔大學第六屆,曬與馬雲合影,你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