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米米80635345

    首先得明確大學是學校,是教書育人的高等學校,這一點本是常識,然而,近十餘年來,辦教育教學生學知識的初心早已迷失。教師不上課,講不好課,不願上課已太多見。即便是教學科研並重大學,既然評為教授職務,也應上課,不上課少上課,講不好課,就不要戴教授的帽子,可以放在研究部門,走研究職務。教師以站在講臺講好課為本份,因為你職業就是教書育人,業餘時間兼顧科研。中小學以講好課會講課為中心,大學教師講不好課,不善講課(普通話都不過關),學生不愛聽課的問題應該解決。教改應該糾正十餘年來重“科研”輕教學的問題,專業技術職務宜兩條線走,教授職務要成為講課精湛,知識淵博,學術豐厚的一線講臺教師的職務。研究力強,講不好課,不受歡迎的教師,可發揮其專長,就不要佔教授名額,請走研究職務。據說楊振寧回國後還給本科生上課,難道不是一種提示嗎?

  • 2 # 職業規劃黃老師

    注重教學:大學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德向善,是大學的追求,然“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崇善的根本在教學,教學的靈魂在教師。正“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而“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本分。一個簡單而又嚴密的邏輯,道出了大學教育的真諦,也彰顯了“人”的價值。大學教育就是“人”所從事的為了“人”的教育,是成人主導下的達至“成人”,是人性關懷下的人格養成。

    縱觀高等教育的發展,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到文化傳承,大學的職能在不斷演進和豐富,其在人類文明的儲存和傳播以及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凸顯,漸漸從歷史上無足輕重的附屬品成為主導未來世界發展的重要機構,從社會的“邊緣”走向社會的“中心”。然而,在高等教育的“中心”地位逐步被確立的同時,高等教育系統內部的教學“根本”卻有弱化之勢,甚至出現偏離,其典型表現就是“重研輕教”、“教授不教”。

    在大學,科研被當作關鍵事務予以關注,科研經費、科研課題、科研論文等量化指標成為教師職務晉升的硬性規定和利益獲取的重要途徑,引得教師們競相追逐,全情投入。而教學工作則因其難以考量而被軟化處理,教學任務、教學質量、教學改革成為教師的“良心活”,變得可有可無,好壞無礙。學校的各項政策帶有明顯的科研導向,於是才有了科研大腕兒的名利雙收,教學名師的默默無聞,才有將教學型、教學研究型、研究型這些原本屬於類別劃分的大學型別當作層級區別之“怪象”。教育部明確要求把教授為本科生授課作為一項基本制度,教授每年必須為本科生授課,而近年資料顯示,“211工程”高校教授給本科生授課的比例平均值僅為77.86%。在全國5個城市調查了各類高校的5000多名教師,結果顯示超過60%的青年教師會把科研工作放在給學生上課前面。“教授不教、教師輕教”已然司空見慣。儘管主管部門三令五申,各個高校苦口婆心,無奈已然成風,法不責眾,收效甚微。於“不教”者言,“教授”正在成為一種榮譽而非職業,成為其擺脫“黎明前黑暗”的奮鬥目標和前進動力,成為頭銜獲得者潛心科研而遠離教學的籌碼和跳板。

    “重研輕教”、“教授不教”直接損害了大學和教師的形象,浪費了教育資源,也侵害了學生的利益,讓他們少有與一流教授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和感受大師風範的體驗。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大學忘卻了其賴以生存的根本,教授拋棄了其天然的使命——人才培養。在大學,當教學面臨從“中心”走向“邊緣”的窘境,當教學的幸福感、自豪感和成就感日漸被吞噬和消解,大學教育的真諦也就慢慢喪失了。沒有了“人”,也就沒有了精神和靈性,而失去精神和靈性的大學必將變得“空心”。故此,高等教育歷經艱辛獲得的“中心”地位,勢必再次失去,且會漸行漸遠,積重難返。

    現實不禁讓人慨嘆:我們的大學教育到底怎麼了?它賴以生存的教學“母機”緣何風雨飄搖?

    中國是世界高等教育大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超過3000萬人,毛入學率達到30%,但我們卻至今沒能實現自然科學領域諾貝爾獎“零”的突破。中國的高等工程教育堪稱“航空母艦”,工科在校大學生和工程師數雄居世界第一,但培養質量令人擔憂,能夠躋身世界一流的高校寥寥無幾,中國“合格工程師”的數量不足美國工程師數量的1/3,工程師合格率甚至遠低於印度。比起美國17所大學躋身世界前20強,35所大學躋身世界前50強,以及集聚全世界70%的諾貝爾獲獎獲得者、30%的世界科研及工程文獻的傲人現狀,我們一段時期內恐怕只能望洋興嘆和艱辛探索。何以讓大國變強,讓量質齊增,這是國家戰略,也是大學使命。“錢學森之問”詰難著高等教育的歷史,更考量著高等教育的發展。

    痛定思痛,中國的大學出不了大師,培養不出一流人才的癥結在哪?楊振寧、朱邦芬對此有自己的見解,他們認為,一流人才成長的關鍵在於提供使其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在於較少的束縛和較大的自由,美國大學成功的秘訣就在於其成就了前10%的學生。反觀中國的大學教育,我們認為,除卻環境的營造,教學本身也“疾病纏身”,症在定位的失當、模式的陳舊和過程的缺失。我們對教學的定位有失偏頗或者只定位不作為,導致其實際地位被弱化。教學改革中的“四個投入不足”仍未徹底解決,領導重視、教師精力、學生精力、經費投入都還有待提高。研究教學問題、調動教學熱情、支援教學建設的氛圍和機制還未形成和鞏固。我們還在簡單維持著千百年不變的“授受教學”,還在用以“課堂、課本、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應對資訊時代的大學生,教學模式顯得單一,課程體系少有創新,教學內容更新不足,教學方法僵死不變,教材建設還很滯後,教學管理彈性不足。缺少人文關懷,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人”,忽略了受教育者的特點和變化,忽略了他們的需求。我們也沒有更多地關注教師,關注他們的想法,關注他們的心理和發展需求。於是乎,我們的政策,“物”化有餘,“人”化不足,難以激發教學雙方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教者樂教,學者樂學,讓教有尊嚴,學有收穫,讓教學相長、生生不息。我們進行了形式多樣的教學改革,諸如通識教育課程改革、大類招生和大類培養機制改革、“書院+學院”的雙院制管理模式改革,甚至成立本科生院進行專門化培養的體制改革,但所有的改革都是隻改要素和組合方式、不改要素結構和品質的人才培養體系改革,都沒能從教學的外圍深入教學的核心,觸及教學的靈魂。學分制改革就是例子,雖然改革了計量方式,但教師、學生、師生交流方式都沒有發生實質性改變,其對教學質量影響自然難有改觀。我們一直都在“摸著石頭過河”,但多數時候都是摸著小石頭,過著淺水河,當改革進入“深水區”,又該當何如?我們還缺乏攻堅克難的精神和勇氣,缺乏大破大立的遠見和擔當。我們學會了搭積木,卻不能也不願自己設計和製作積木,搬來挪去的改革,從不傷筋動骨,但卻有名無實。社會外部賦予大學的光環越來越多,而大學自身發光發熱的能力卻不見增強,長此以往,恐難持久發展,愧當社會引領。

    我們需要審慎思考,在繼承中創新,在昇華中迴歸,注重教學,迴歸到“人”。這不僅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建設高水平大學的必然選擇,是大學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注重教學,就必須重視教學,確立人才培養工作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學的基礎地位。要緊緊圍繞“中心”抓內涵,依靠內涵謀發展。堅持育人為本,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將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落到實處。正確處理好教學與科研的關係,發揮科研對教學的促進作用,讓師生從科研中獲益,讓教學因科研而生動。努力營造領導重視教學、教師傾心教學、經費保障教學、科研反哺教學、管理服務教學的良好氛圍。

    注重教學,就必須直面教學,正視和解決當前教學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解決好“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和“科學的管”的問題。突出“人”、關注“人”,以人為本,按照“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的要求做好頂層設計,明確人才培養的目標與定位、規格與特色,做到教、學、管的有機統一。堅持學生中心,按照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鼓勵學生個性發展,樹立多樣化的人才觀念和人人成才觀念,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人才培養水平的根本標準。堅持教師為本,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學校發展的最重要的基礎,營造濃厚的尊師重教風尚。堅持管理創新,確立符合高等教育規律和學校實際的科學質量觀,並將其貫穿於師資隊伍建設、教材建設、實驗體系建設、專業學科建設等人才培養全過程。最佳化人才培養方案,積極創新培養模式,嚴格教學管理,健全質量保障體系,樹立優良教風學風。堅持改革創新,將改革創新作為內涵建設的基本途徑和重要動力,把思想觀念轉變、內容方法創新和體制機制突破有機結合,加快推進培養模式改革。以科學的教學管理調動師生雙方的教學熱情,還教師教學自主,給學生學習自由,保障教師的教學權力和學生的選擇權益。

    注重教學,就必須激勵教學,改革教師的考核評價機制,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改革教學評價機制,改變重研輕教的評價體系、重量輕質的評價標準和主體單一的評價方式,對“教授不教”採取“零容忍”,實行教學質量一票否決制,依靠行政干預落實教師的教學責任。建立教學引導機制,透過設定教師發展專案,促進教師發展,使其成長為掌握教學理論、教學規律、教學技巧,具備工程意識、工程能力、工程素質,擁有國際視野、國際交往、國際影響的專業化、工程化、國際化教育人才,透過引導機制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強化教學激勵機制,將精神激勵、物質激勵和政策激勵有機結合,激發教師的教學活力。透過內外兩方面的力量,正反兩方面的激勵,疏堵結合,變外發型壓力為內生型動力,使教師更加積極投身教學。我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高校正在以令人鼓舞的方式加大對教學的激勵:浙江大學設立教學最高崗位——求是特聘教學崗,受聘者享受與“長江學者”同等的待遇;華南理工大學單列教授和副教授指標,激勵長期從事本科基礎課教學並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哈爾濱工程大學、南京大學等設立專項獎教金,獎勵在教學建設、教學改革等方面有突出貢獻的一線教師;大連理工大學推行“榮譽課程”,主講教師享受當年津貼上浮一級待遇,等等。這些都是為了重振“教學為本”的理念,顯示出大學對教學的重視。我們更希望看到激勵教師注重教學這份天經地義的工作,真心關注教學與學生,不僅僅是靠獎勵、獎金這種外因,而是透過整體改革,系統政策,營造“教學本位”的校園氛圍。

    注重,是一種勇對現實的膽識和氣魄,是一種構築偉業的責任和擔當,更是一種身先士卒的行動和號角。當改革成為發展的必然,而慣性成為改革的阻力,我們就必須要克服慣性力量,理性迴歸。就讓我們收回倉促前行的腳步,從設計好每一個教學環節、製作好每一個教學課件、研究好每一個教學物件著手,認真工作,紮實推進,從教學的基本規律和人的認識規律出發,真正關心教學、研究教學、投入教學、激勵教學,興教學研究之風、教學建設之風、教學爭先之風、教學榮耀之風。

  • 3 # 資料完善度低

    大學,不同於九年義教,也不同於高中教育。大學應以教育為本,更應注重學術研究和科研探索。引導學生獨立完成學術和科研專案,才是大學教育的根本。

    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較難。大學並非是完全關起門來搞研究,它要面向社會,面向未來。這就難免受國際國內政治丶經濟丶傳統舊勢力,舊習慣的影響,受到不必要的干撓。這就需要從政策層面,要有正確的“政策導向”和穩定的教學制度,這是黨和政府,教育部應該科學決策和研究的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南地區知名度最高的師範大學該如何選擇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