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斯小廝影視

    當然是寬進嚴出好:寬進可以給更多人受教育的機會,降低一部分學生考大學的壓力;嚴出可以給學生施加一點壓力,保障教學質量,交給社會一個合格的大學生。

    不過寬進嚴出很難全面推行,因為現階段中國的高教資源遠遠跟不上需求,也就是大學特別是高質量大學還是太少了。

    大方向是對的,還得好些年的發展。

  • 2 # 博航養殖專業合作社

    大學開學期嚴進嚴出是好事,證明學院制度很好。付出本院的鮮血,培養出國家的棟樑之材。打造出這切年輕未來世界之窗!

  • 3 # 格律4

    首先,我們要了解幾個點?什麼是大學?

    第一,例如,高考總分只考200分只能上高職的,其實他也是大學生的範疇。高職和專科他也是國家的大學範疇內的。 只是我們普通民眾對大學的一個誤解,盲目的認為大學就是所謂的本科以上,而實際上卻並非如此。今年2018年,中國的高校畢業生,一共有820多萬。在這820萬的高校畢業生中,它包括高職、專科、專升本、全日制本科,當然,本科它包括一本和二本、民辦和公辦。在國家官方規定的政策上,它是完全承認的,只要是本科都是平等的對待,只是本科當中,它分為研究型和應用型。也就是985高校大多數的大學本科,他是屬於研究型。而其他的一本和二本,絕大多數都是屬於應用型本科;從學歷層次看,不管是研究型或者是應用型本科,他都是屬於同一個學歷的層次,並沒有高下之分。而高職和專科,他們的專業方向主要是偏向技術型。不管是從本科、專科、高職等學歷層次上看,他只是所偏向的專業和行業有所區別,原則上沒有高下之分。從國家的政策方面上看,不同學歷層次的只是就業行業偏向不同而已,並沒有高下之分,遺憾的是,只是社會將他們強制性的劃分等級。事實上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如此,並不是每一個人在大學本科畢業後就有一個比較好的發展前途,如果這麼想就大錯特錯了,但社會狀態就是如此現實。社會的企業招工從目前來看,依然出現學歷層次上面的認知誤區,會對人才的學歷層次特別看重。是不是重點大學?一本還是二本?專科還是本科?在本科學歷層次的人才當中。同樣企業他們也把這些本科學歷層次劃分為幾個級別?專升本、成人本科、自考本科、業餘本科、函授本科、網路教育本科專升本、廣播電視大學開放專升本等等。從某種角度上看,雖然國家的政策規定是一律平等。但是社會它更重視全日制教育的本科大學生。在其它的所謂函授和網路教育等的本科,成人本科等,都是跟真正意義上面的所謂全日制本科都是劃分等級的。甚至更多時候非全日制本科的專升本,並沒有什麼作用,甚至還不如專科。實際上高職和專科這樣的大學學歷,他們都是寬進嚴出,其他還包括專升本,函授本科,自考本科,網路本科等等這些本科學歷,都是寬進嚴出的,從政府的政策上講,國家還是希望整個社會能夠接納和包容他們,希望社會將他們能夠跟其他的全日制本科平等對待,既然政策上是這麼規定的,那麼主要的責任方就是企業和社會的問題所在。普遍的企業,他們會有這樣的一種認識,所謂寬進嚴出的這些學生就算本科畢業以後他們也不算是非常優秀的學生,這其實是一種歪曲化的認識,但是沒有辦法,社會狀態就是這樣子的。實際上目前來看,在我們國家能夠上大學是非常容易的,有非常多樣化的升學模式,選擇也是多樣化的。只要你參加高考,你就可以選擇寬進嚴出和嚴進寬出。這也是政府的考慮所在,正所謂全民教育的教育模式。只是我們普遍的家長認識,出現了巨大的偏差。當然也是社會造成的,這一點社會具有巨大的責任。筆者認為,不管是寬進嚴出還是嚴進寬出,都應該考慮到自己本身的一些因素,理性地去選擇,這才是最佳的方法,而不管是所謂的好與不好,學歷並不能夠代表一個人的學識,更不能夠代表一個人的能力。他只是考試的模式下衡量一個人的一種方式而已。理性看待認識,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對的。
  • 4 # 等待2021

    大學究竟是寬進嚴出好還嚴進寬出好這個問題其實一直都有爭議。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前期的大學教育一直都是採取嚴進寬出模式的,只是到現在有慢慢轉向寬進嚴出這樣模式的趨勢罷了。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大學採取寬進嚴出的模式比較好。理由以下幾點:

    1.採取寬進嚴出模式,能讓更多的人上得了大學。採取寬進嚴出的模式,降低了大學的入學標準,能夠使更多的人上得了大學,能夠很好地提高整個社會的的教育水平。如果採取嚴進寬出這一模式的話,很多人都被拒在了大學的門外了,即使想接受高等教育也沒有機會。而且這些被拒在大學校門之外的很多都是貧困的農村孩子,因為他們所處的環境就決定了他們享受不了城裡孩子那麼優質的教育資源,所以在高考中他們往往處在下風。很容易造成“寒門再難出貴子”的現象,進一步拉開城鄉教育差距。

    2.寬進嚴出的模式能夠很好地提高大學畢業生的質量。現在大學教育採取的是嚴進寬出的模式,而這種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大學畢業生的質量良莠不齊。因為畢業的標準比較低,很多學生考上大學後,都是不學習的了,都變成混日子的了,但是由於畢業標準很低,他們照樣可以順利畢業。這樣的學生雖然是大學畢業生,但是質量真的不敢恭維。如果採取寬進嚴出的模式,把畢業標準提高的話,大學畢業生的質量應該是會有所提升,因為像以前那種混日子的學生不能輕易地畢業了。要想拿到畢業證,他們必須努力學習。

    顯然國家現在也意識到了大學教育嚴進寬模式的弊端,所以也提出要提出大學畢業的門檻。可以預見,未來大學教育模式將會是寬進嚴出的模式。

  • 5 # 智慧式

    現在中國絕大多數的高校採取的都是嚴進寬出。即千軍萬馬擠過高考的獨木橋,進到大學,然後無數年輕人在大學裡放飛自我,到大學畢業的時候,知識沒有,能力沒有,見識也沒有。但這時候已經要跟社會接軌,他們就會很迷茫,不知所措,於是又有一部分人繼續去擠“考研”的獨木橋,奢望著透過再接受幾年的教育,逃離一下現實,繼續堅持自我,放逐自我......

    這是一個迴圈,是教育體制帶來的一個迴圈,要做出改變就真的需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因為現下的大學生體量太大了,前一發動全身,要做出改變,怎麼做,從哪裡做,都是問題。(但是國內高校也有部分學校能夠做到嚴格要求學生,追求讓學生綜合發展,在校期間就會給他們提供很多鍛鍊機會,培養學生各方面的實力,如清北復交等)

    寬進嚴出,以歐美高校為代表。學生透過申請能進入學校,在校期間,課業繁重,實踐內容也多,各種paper根本都寫不過來,熬夜做功課更是經常的事情。但當他們臨近畢業時,他們的焦慮程度會比嚴進寬出學校的學生明顯會少。因為他們更加不會畏懼今後人生的不確定性,他們在之前已經多多少少體會過了。

    這就是最大的區別。學習的最終都要通向工作、生活,而人是社會動物,不能脫離其他個體存在,寬進嚴出的模式,給了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又嚴格要求了他們,最終的結果是他們跟社會生活的距離會更短。所以,我認為寬進嚴出比較好。

  • 6 # 民生與教育

    自高考擴招以來,特別是2003以來,高考擴招讓更多的高中生踏進了大學的校門,讓他們的人生永遠輝煌,特別是農村孩子,可以說是改變一個家庭,甚至一個家族!

    在21世紀初,中國的人力資源和西方國家有很大差距,無論是科研機構,政府機關,高素質人才缺乏!高考擴招讓很多孩子有機會進入以上這些機構,對於當時的條件來說,嚴進寬出對國家人才的需求仍然不足,當時應該提倡寬進寬出!

    而今天,碩士研究生畢業不一定找到好工作!而且社會上還有很多學歷無用論在蔓延侵蝕著讀書人,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已經是從數量到質量的大提升。

    再加上目前大部分高校學生畢業後,很多社會用人單位對他們的工作能力等各方面都不是滿意,所以應該加強高校學生的能力培養,努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讓學生成長掌握知識,技能,又會做人的高素質人才。

    所以,非常贊成寬進嚴出!

  • 7 # 教育黃金眼

    現在大學擴招已是不爭的事實,但畢業的學生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所以我主張寬進嚴出。

    1、寬進嚴出有利於提高了國民素質,讓更多的人能有享受高等教育的權力。在七八十年代一個村考上一個大學生就會成為重磅新聞,大家奔走相告,鎮的人很快都會知道。現在考一個大學生已不在再那麼受人關注了,因為大學擴招後越來越多的人能進入大學學習了。

    2、寬進嚴出能夠提高高校畢業生的質量。“免費師範生”是最近幾年的政策,國家目的是讓更多的優秀人才投身教育,提高教師隊伍的人數和質量。但最近幾年顯示免費師範生上大學後因為不愁工作,學習熱情驟減,很多人就是在混畢業證,而寬進嚴出會讓大學生有壓力,能夠保證畢業生的質量。

    3、寬進嚴出有利於緩解就業壓力,拉動內需,促進經濟發展。讓更多的人上大學,也就意味著更多的人會推遲就業,這對於緩解就業壓力和社會治安來說大有裨益。因為這些人上學就要消費,就能促進經濟的繁榮發展。要知道教育是中國繼買房後最大的消費。

    總之,寬進嚴出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應趁早實施。

  • 8 # 郝峰濤

    《高考一小步,教育一大步》

    人才的成長決定高考,而非高考決定人才成長。

    一個小問題:A生數學100、語文50;B生數學90、語文90,誰更具潛能?這不是一個分數多少的小問題,而是一個人才觀念的大問題。

    我們的社會、家庭、教育和高考一致認定B生為優秀人才,以分數高低論英雄,所以一位小學校長就敢這樣說:“我這裡沒有天才,我只要考試的分數和名次。”教育怎能不陷入應試困境!錢學森老人發出疑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呢?”錢老希望培養出大師級的人才:一個孫子,勝過千萬趙括。

    落後的人才觀念,是造成中國教育困境的根本原因。

    人才,你在哪裡?A生具有優科(數學)優勢,B生具有均科(均衡)優勢,這兩種不同的優勢,哪一種最具潛能?

    論一:天才優於專才,專才優於全才,全才只能算是個人才。植物有頂端優勢,才成其高;動物也各有本領,故能生存。再縱觀歷史,橫觀社會,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領域的專才,而非全才,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論二:專才(優科)的成功在於他們努力建設自我的專業興趣、專業方向和專業高度,而所謂的全才(均科)其實是被誤導的無興趣、無方向和無高度的三無產品!人才都有一定的成長之路,越是卓越的人才越注重自我的專業發展。

    論三:孩子們各有天賦,在發展中就會產生不同的優勢,這是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也是專才成長、優科發展的內因外果。而全面均科發展,其實是一種違揹人性發展的人才策略。

    所以,專才(優科)的人才發展觀是優於現代教育中盛興的平均主義全才(均科)觀。天才源於自覺,專才源於興趣,全才源於誤導,平均主義全才(均科)觀是扼殺天賦、迷失興趣的禍首。

    我們要不要打破偏科觀,打破主副科,打破文理科,打破快慢班,打破填鴨式,打破應試觀?要不要鼓勵學生培養興趣、尋找方向和建構高度?要不要給天才、專才(優科)更大的成長空間?

    要!但如何做到呢?

    一,高考是指揮棒,要從“均科固定文理制”向“優科自選建構制”轉變。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發展,以自身優勢學科為中心進行知識建構,可在高考科目“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選四科進行計分選拔,其餘參試科目的分數作為參考。如:甲生自選“生數理英”四科計分,乙生自選“生化數史”四科計分,可同時報考清華生物的相關專業,擇優錄取。

    二,義務教育階段讓學生自選1-3門優勢學科參加評價,其餘參試科目作為參考,鼓勵學生髮掘自身的興趣、方向和高度。

    三,學生的優勢學科的不確定性、可改變性和學科組合的複雜性,有利於打破教育功利和學科固化,弱化家長和教師的主導地位,強化孩子學習的主動性。

    我們的育才觀念要從均科全才觀向優科專才觀轉變,去培養孩子的興趣、方向和高度,實現人的專業化成長,這是人的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規律。

    荒原開蹊徑,枕草待曉鍾。

    十年心酸夢,只為此文生。

     

    優科專才的佐證:

    1,蘇霍姆林斯基:如果學生有了一門喜愛的學科,那麼你不必為他沒有在所有各科上取得五分而不安。……應當使人更為擔心的,倒是門門成績優秀但卻沒有一門喜愛的學科的學生,多年的經驗使我確信,這種學生是不懂得腦力勞動的歡樂的平庸之輩。《給教師的建議》(第69頁 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版)

    2,人是以“中心”發展為模式,往往是以某一學科為中心發展,進而帶動相關或相近學科的學習,而強迫性均科發展實際是去“中心”化,知識學會了,但是孩子的“中心”卻喪失了,連同興趣、方向和高度一塊埋葬。

    3,偏科的普遍性,偏科不是壞事,是優科的普遍存在。所謂的天才,只是找到了為之努力的方向。

    4,古今中外的人物,皆是以優勢為中心的存在:他們博覽群書,皆以優勢為中心,而非漫無邊際的學習知識。

    5,民國大師的特點:偏科偏文(胡適、錢鍾書、季羨林、吳晗等數學很不理想);學歷低(齊白石,啟功,巴金,華羅庚,沈從文,梁漱溟等),在那個教育貧乏的時代卻湧現了大量的人才,優科自學是一個重要特徵,現代教育應該從中汲取力量。

    6,偏科生愛因斯坦:所謂教育,是忘卻在學校所學的全部內容之後剩下的本領。

    7,許多偉大的人物,成績有時候也很平庸,只是在一定的年齡發現方向後,才奮發有為的:牛頓、托爾斯泰、馮特、丘吉爾等等,所有的偏科、等待都是有道理的:與其“拔苗組長”,不如靜待“雨後春筍”。

    8,2012諾獎莫言,小學五年級輟學:所謂的分數、學歷、甚至知識都不是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9,2014諾獎中村修二,亞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費時間:浪費了孩子最大的資源——有無限可能性的少年時光和天生的好奇心。

    10,……我們心中都能感覺到教育中的問題,除了無能為力,還剩下死不悔改!人才觀念的更新,高考方式的轉變,教育模式的改革,縱然任重道遠,也當砥礪前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氿菜的吃法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