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qdjr537為
-
2 # 小太極猴劉永明
科學家中的物理學只能說是身外之理,中國科學家家講人理,道理,德理。如果科學是一棵樹,物理只能是枝葉,人理是樹枝,道理是樹幹,德理是樹根。諸子百家中任何一子都超過阿基米德。這也是中國古代文化高明的證據。
-
3 # 雲泛青冥
中國傳統文化偏向社會治理,目的在於解決和調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西方文化側重對物質世界的探索,側重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所以同時期中國出的思想家比較多,而古希臘出的科學家比較多。
諸子百家,都是研究如何“治世”;古希臘的各個學派,都是研究如何“格物”,所以西方有這樣的科學底蘊,在文藝復興時期西歐重新學習了古希臘時期的文化之後,在自然科學方面的研究突飛猛進。而古代中國側重技術而非科學,所以更多的是對自然現象的描述,沒有一個定量化的思維,所以在科學上一直沒有突破。
單單就從數學來說,15到16世紀的歐洲人發明的數學工具,直接奠定了後世數學研究的基礎,數學上有突破才能為物理學之類的學科鋪路。很遺憾的是當時中國並沒有對這方面進行深入研究,被士大夫階層視為旁門左道。
-
4 # 三水共工
在某些人眼裡,中國古代是沒有科學的,所有的事情都是靠運氣做到的,青銅器這些金屬器製造是運氣,隨意的搭配就好,中藥治病是運氣,隨便吃點草就成,建築是運氣,隨便找兩塊木頭搭起來就好,各種的玩意都是一個人在那兒瞎鼓動就碰巧弄出來的,中國沒有科學,呵呵。。。
-
5 # 無知的文子
這個比較難說,因為東西方概念不一樣,所以發展的就不同。在先秦時期我認為算得上是科學家的就只有墨子了,從現在《墨子》看,當時他們自己你想我了一部分數學光學的物理知識,原文很難懂。高曉松也說過,他們只告訴你這個理是好的,到不告訴你它為什麼好,所以我們只能看到他的成果,但不知道他是怎麼搞出來的。
同時代的公輸班歐冶子的技術也很厲害,但沒見過什麼文獻記載。
還有一個人我覺得他很厲害,那就是郭守敬,元朝人。啟發明大多領先世界幾百年,例如三峽上那個升船的方法,他就用過了。據說故宮有一臺水力驅動的大型機械鐘,這是世界上第一臺機械鐘,他的作品。而且他還編寫了中國歷史上是用的最久的一部曆法《授時厲》。還有其他N多發明……
-
6 # 閒看秋風999
何必妄自菲薄。
天人合一是中國 哲學中關於天人關係的一種觀點。與“天人之分”說相對立。認為“天”有意志,人事是天意的體現;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能感動天意,由此兩者合為一體。 戰國 時 子思 、 孟子 首先明確提出這種理論, 漢 儒 董仲舒 繼承此說,發展為“天人感應”論。
其實中國的古人們對大自然的觀察不亞於希臘的先哲們。由於海島居民面對的是大洋,希臘的先賢們想的是如何探索征服自然;而中國的先賢們考慮的是如何與天和平共處,而並非要去拼個你死我活。因此中國古時候的天文學就領先了西方一千多年。
中國是農耕文明,是靠天吃飯的民族,因此曆法在歷代封建統治王朝中都是頭等大事;而且如上述“天人感應”之說,王朝的興衰和“天”是須臾不可分離的。
下面介紹兩種由唐朝人蒐集的書:
一,《開元佔經》是唐代收集整理古代天文文獻資料的一大成就,主編為瞿曇悉達,其祖父原是天竺(今印度)婆羅門僧人,於隋代攜全家來中國定居。其父瞿曇羅曾向唐太宗獻上《經緯歷》,武周聖曆元年(698)又獻上自編新曆《光宅歷》。瞿曇悉達供職太史監,擔任過太史令。約在開元二年(714)奉旨領導編纂《開元佔經》,約歷時十年完成了這部有120卷之多的鉅著《開
元佔經》前兩卷輯錄了古代天文學家的宇宙理論,從第3捲到第90卷輯錄的是對各種天象的佔法,第91捲到第102卷輯錄了氣象佔,第103卷為《麟德歷經》,104卷為《九執歷》,105卷為先秦至開元期間29種曆法的基本資料,106至110卷記星圖中的星位,最後10卷是雜佔。
《開元佔經》所集古代天文星佔著作不下七八十種,明代程明善曾稱讚此書的收錄“可謂無遺珠矣”。面對浩瀚的素材,該書的編輯是十分成功的。他採用的方法是先編目錄綱要,按照對天地的認識,日月五星和二十八宿及與之相關的佔語,星佔理論基礎(分野和星官),偶見天體及相關的佔語,曆法,雜佔等的順序,將各家有關的論述納入相應的章節,使這部書成為經過系統編輯的天文星佔資料精粹彙編。
《開元佔經》直接節錄原著原文,未經編者改寫,因而儲存了大量原始資料,得以傳世,其中許多珍貴資料是僅見於此書的,這是這部書的一項重要貢獻。《開元佔經》中所記載的中國古代天象記錄,恆星觀測記錄,甘、石、巫三家星表的星名和星數,前人曆法的主要天文資料,《麟德歷》全部內容,《九執歷》,歷代天文學家對宇宙結構和天體運動的論述以及各種緯書等,也都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另外一部著名的作品是李淳風的《乙巳佔》。與《開元佔經》相同的是,兩者都對大量古代天文星佔材料進行了整理,不同的是,《乙巳佔》是一部編著而成的作品,是作者綜合各家之說並參以經傳子史及發揮己見寫成的書。全書共10卷,介紹了甘德、唐昧、梓慎、裨灶、箕子、張衡、陳卓、劉表、郗萌、庾季才、袁充、郭璞等近30位星佔家的觀點,主要內容是分類載述日月五星佔、列宿佔、彗孛流隕佔和氣象佔等,此外還有候風法,以及適應唐代郡縣劃分的分野理論,天象記錄,天文儀器結構等內容。經李淳風整理編撰而成的《晉書·天文志》、《隋書·天文志》,也是整理前代天文史料的典範,其所作的概括和總結,內容全面,體系完整,反映了作者“政教兆於人理,祥變應乎天文”的觀點。
回覆列表
在春秋時代中國典型科學家有歐冶子,以合金鋼鑄劍,堪稱舉世無雙,現在高科技所練的鋼能否與比?公輸班所造攻防裝置,也是一流。傳至今仍然沿用木結構房屋,屋袈木樑,只須一報長高,木匠老師不用計算立馬劃線操作,安裝無誤,或許這就是魯班傳授。似此技業,能否與阿基米德一比。不才所述見笑了,勿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