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宏發超市趙榮青
-
2 # 史記療養院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實行科舉考試,科舉考試有利有弊,但在古時候官員世襲的時代,科舉的產生確實是給了普通人一條通往仕途的路。一直到清朝末期在科舉被廢除前期,傳統的科舉考試就有了向知識型轉變的方向,後來改革科舉的呼聲也越來越大,無奈戊戌變法失敗後科舉最終還是沒有大刀闊斧的改革。
最後還是咱們比較不喜歡的袁世凱,在1905年向清廷提出廢除科舉的請示,到1906年鄉試才算正式停了。但清廷廢除科舉之後明顯對後續教育準備不足,倉促下改革的教育也是毫無大的起色。後來清王朝覆滅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就提出了新的類似於咱們現在公務員考試的這種選拔人才制度,考試內容也明確了向知識型實用務實的方向。但可笑的是這個新的考試製度竟然被當時的參議院否了,但所幸當時的北洋政府卻採納了,北洋政府採用新的考試製度後效果還不錯。
後來民國正式成立一切也都開始向正規化發展,由於新的考試製度在北洋政府試水時表現優秀,這個新的考試製度才正式被民國啟用。後來將新考試製度繼續細分完善,在大眾化行政考試的基礎上,還細分了一些專業考試比如會計、郵政等,感覺有點兒像現在的特種專業考證。新考試製度的改革又讓普通知識分子看到了新的希望,可無奈隨著民國政府的墮落,本該公平的考試又開始漏洞百出,慢慢這種考試也就失去了公平公正選人用人的初衷。
-
3 # zhu小小老百姓
民國高考制度根據時代發展分成不同的階段:
1.自主招生階段(1912年到1937年),1912年,民國正式誕生。民國政府經歷了南京臨時政府,北京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三個時期。雖然民國政府的領導人不斷地更換,執政方針也有所差別,但民國高考招生卻始終為各個大學自主招生。
當然,在民國大學自主招生的第一階段,民國政府也組織過一些全國性的考試,但考試時間都不長。經過兩三年時間,民國又恢復了全國性的自主招生考試。
2.抗戰時期的全國統一招生(1937年到1941年)。1937年,國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了全國統一招生委員會,負責全國的統一高考,委員會制定招生簡章、錄取標準和試卷,稽核成績,決定錄取考生。在教育部的統一領導下,北大、清華、武大、浙大和中央大學五所學校於1937年開始實施全國統一的考試。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高校聯合考試,共設定12個考區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文理分科,形式和今天的高考無太大差別。
由於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從1937到1938年,日軍先後佔領了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武漢等全國重要城市,位於上海的復旦大學、同濟大學、震旦大學、聖約翰大學、交通大學,位於浙江杭州的浙江大學,位於南京的中央大學,位於北京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位於天津的南開大學等高校開始了極其艱苦的內遷工作,這些高校陸續遷移到內地的四川、貴州、雲南等省份,在極其艱苦的辦學環境和日軍飛機的轟炸下頑強不息,保留著中國復興的“知識火種”。 由於眾多高校從沿海城市遷到內地,再加上全國性抗戰的特殊環境,各高校自主組織招生考試已經是一件沒法做到的事情。全國統考便成為抗戰初期到中期中國高校招生的模式。
在全國高考統一舉辦期間,教育部還採取很多靈活的辦法進行招生。其中一種招生辦法叫做“保送免試”:把優秀的學生直接送到大學。當時,全國中學都有保送學生上大學的權利。
3.1942年以後,全國統一考試停止,教育部推出了委託招生、聯合招生制度,教育部把全國劃分成相應的考區,指定公辦院校或民辦院校使用一張卷子,由某個大學統一領導,實施聯考。
在民國考大學,你需要多少分才能夠被錄取?
你必須學好每一門功課,尤其是數學。
民國時期的考試科目按照報考專業的不同分為甲乙丙三個組,每個組要考的科目差不多,但也有不同。
我們參照1941年民國教育部規定的新生入學考試科目可以看到:
甲組:報考文學、法學、商學和教育類師範專業的學生要考的科目有:公民(類似於思想政治課)、國文、英文、數學(包括高等代數、平面幾何、三角)、中外史地、理化、生物。
乙組:報考理工科各學院需要考的科目:公民、國文、英文(或德文)、數學(高等代數、解析幾何、三角)、理化、中外史地、生物。
丙組:報考醫學、農學院需要考試的科目有:公民、國文、英文(或德文)、數學(高等代數、解析幾何、三角)、理化、中外史地、生物。
當然,如果你要報考藝術類,除了要考國文、數學、英文外,還得考素描、繪畫、雕塑等課程。
無論考什麼專業,都要考七門課,科目都差不多,就在數學上有差異。民國似乎也很看重數學學科,文科生高考必須考高等數學這個檻估計會讓很多人
所以你必須考個好分數,而且考試得有足夠的耐力。
民國時期高考有7門課程,每科的滿分是100分,總分700分。沒有文科綜合、理科綜合,每一科都必須考。
在考試時間上:國文、數學、英文或者德文的考試時間是3個小時,其他科目如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等都是2個小時。
如果你沒有足夠的耐力坐完這3個小時,或者你分數太低也是沒戲的。
考試過線只是第一步,痛苦的選擇還在後頭。
民國時期填志願總共有三個志願,第一志願優先錄取,第一志願錄取滿了的第二志願補錄,第二志願錄取滿了的,第三志願補錄,第三志願錄取滿了的外,可以參照成績指派到相當的學校就讀。 也就是說,如果你報考的是北大。人家和你分數差不多,但就是比你動作快,招生的時候正好在你的前一個招滿了名額,就算你分數過了北大線,人家也不要你了。去第二志願的學校吧,如果第二志願的學校也滿了,就去第三志願吧,如果第三志願也滿了。那對不住了,只能隨便選一個學校給你讀了。
於是你本來是清華北大的料,結果可能讀了一個職業技術學院。
運氣很重要
也正是這種名額限制,使得不少人花錢走後門;在分數相差不多的情況下,不少優秀考生被排擠下來。
所以期待好運氣吧,填志願的時候你的學校還沒有錄滿,這樣你就可以開開心心的上大學了。
超低的錄取率和坑爹的保送制度。
民國時期沒有全國統一考試,都是各地區出題然後按照試題難易程度劃定分數線,這與當前的自主命題差不多。
我們就以1938年為例,如果你在1938年考大學,總分700分,各地區的錄取分數線為:(各省按照這個標準所在的地區進行參照)
延平336分,永康332分,南鄭306,桂林298. 6分,吉安291. 3分,貴陽286分,長沙281分,成都239分,武昌212分,廣州209分,重慶205分,昆明192分。
有同學認為最高的延平才336分,換在今天隨便一個專科生都能上清華。其實,這個要按照當時的題目難易來對照的。
我們可以看下當時全國的大學錄取率:
1938—1940年統一招生錄取和分發新生的結果:
1938年,應考生11119人,錄取新生5460其錄取比例為49.21%
1939年,應考生20006人,錄取新生5371人,先修班(相當於保送,比例是50%是)學生1103人,錄取比例為26. 85%
1940年,應考生為18151人,錄取新生為7024人,先修班學生為1335人,錄取率為38.7%。
看到如此低的錄取率,你還有勇氣說分數很低很容易嗎? 你是不是恍然大悟了。終於明白為啥那個時代大學生那麼稀少,卻那麼吃香。那個時代為何能出那麼多的傑出人才,因為能滿足這幾個條件上大學的人,自然已經不是普通人了。
-
4 # 襄陽護城河
985/211高校自主招生,公辦高校全國統一考試招生,民辦高校自主招生也可繳費進入全國統一考試招生(資格認定)!
回覆列表
一九零五年廢除了滿清科舉制度進入共和後,各大學招生不外乎自主招生和推薦入學兩種形式。既便是招考入學也是命題簡單,科目少,甚至能通順的寫好一篇作文就能進入大學讀書深造。民國時期社會動盪不安,各種政治勢力就跟走馬燈一樣你來我往,有幾家有閒情養幾個孩子上大學的。讀幾天私塾會寫名字會記數的都得管人叫先生,百人中能有倆人唸到塾小或進入縣中學都屬不易,能有條件有機緣站在大學門口的那是風毛麟角。對於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來講,學會文化沒什麼用,既不能種地又不能當飯吃,讀幾天私塾能知道個頭鄣上下就行了。其它小商,小販小手工業者與農民的想法類似,會寫字會記數就沒必耍再讀下去了,該去為生計忙碌了。就這樣能安心讀書,有條件讀書的就少之又少了,只有象財主,大戶,資本家和官員家的公子少爺才有條件有資格進入學堂求學。這些人中學之有成者更少,雖然當時民國政府也鼓勵民眾學習文化知識,掃除文肓,但對於生計都無法保障的貧苦民眾來說,填飽肚子才是硬道理。誰管你認識多少學呢。一九三八年民國政府教育部在全國實行大學公開招生考試至一九四一年暫停,由於日寇的入侵,各地進入全面抗戰時期,加上國土大部淪陷,大學招先考試也就無法進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