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大致說一下影視行業製作流程:籌劃—文案—攝製—後期—驗收。籌劃階段又分為構思、調研、提案、洽談、協議簽訂等。文案階段分為創作劇本、拍攝指令碼等。攝製階段包括組建團隊、確定拍攝方案、甄選演員、踩點選景、器材和服化道準備等。後期製作階段包括:剪輯、包裝、調色、配樂、配音、特效等。驗收階段包括稽核、修改、定稿、入庫備份等…
2.那具體到學習,無外乎就是理論+實踐,至於方式方法和學習順序,你既可以先學些理論,再去實踐;你也可以倒過來先實踐,再從實踐中摸索出理論,但這樣比較費時費力,也容易走彎路。畢竟如果沒有一點理論做基礎,剛開始拍攝製作時會有些摸不著頭腦,不知道怎麼拍是好是對的,後期製作時也是無從下手,因此我建議還是多少補充一些影視理論知識,再上手拍攝,然後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總結髮現,來來回回地學習實踐,不斷地遇到各種問題,不斷地解決問題,最後你的作品也會越來越完美,你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強。
3.那麼接下來就是攝製階段,導演最後再講。對於零基礎的初學者來說,也許在正式拍攝前,還面臨器材選擇的一個迷茫問題。很多人不太清楚自己的片子應該用什麼機器來拍攝,然後市面上的機型型別又五花八門,所以到底該如何選擇器材是很多攝製前就面臨的第一個問題。
4.那麼這裡就簡單談一下器材的選擇。器材我們可以籠統的分為前期製作的器材和後期製作的器材。那前期製作的器材無外乎就是滿足畫面+聲音的攝錄,對於小成本製作,或者剛開始練手的話,只要能滿足攝錄畫面和聲音,然後有一定畫質的保證就可以。當你練好了,或者你是土豪不差錢的話,那你完全可以將滿足畫面攝錄的:攝影機、鏡頭、腳架、監看、穩定器、搖臂、軌道、航拍器、GoPro等一次買齊,以及滿足聲音錄取的:話筒、話筒杆、防風罩、錄音機、調音臺、監聽等。那麼作為剛開始的初學者來說,你其實並不需要這麼多林林總總的器材,也許你只需要一臺能拍畫面,能錄聲音的單反相機就足夠。不要小瞧了單反,現在的單反早已經不是以前只會簡單拍照的相機了,而且現在很多長片電影都在用單反拍攝製作,我曾經跟組參與制作的一個獨立電影,全程就是用佳能的5D2拍攝完成的,後來還獲得了金馬獎,所以器材不是最重要的,何況現在器材的功能也越來越強大,所以這也導致了現在影視製作的門檻也越來越低,人人都可以手拿相機和手機成為一名導演。
5.那麼如何拍攝?前面你已經看了一些影視理論書籍,相信已經知道了鏡頭的類別,知道什麼是大景、什麼是中景,什麼是特寫,有哪些角度,以及它們各自的功能屬性,而且在你編寫故事的時候,畫面都在你腦海裡了,所以那還等什麼,直接去拍就是了。憑你的直覺,你覺得這裡適合用什麼景別,什麼機位就去用,到了後期剪輯時你就能檢驗出來。透過一次次的拍攝和剪輯,你就會不斷髮現問題,不斷精進。更何況前面提到的《電影鏡頭設計》,《電影化敘事》等裡面列舉了很多現成的拍攝技巧和手法,足夠將你的小影片拍成大片的感覺,只要你運用得當。
6.OK,那麼該如何下手剪輯你的片子:
(1)首先,你得先把剪輯軟體掌握好,至於如何掌握,網上有很多關於PR、還是FCP軟體的學習教程,琳琅滿目非常多,所以我這裡就不囉嗦。如果你悟性很高,或者有一定的軟體操作基礎,那麼你可以不用看教程學習。可以像我一樣用簡單粗暴的辦法,直接“生吃”,那就是直接硬剪個一兩部以後你就基本掌握了軟體的操作,在剪之前稍微瞭解一下剪輯軟體介面和選單;檢視熟記一些常用的快捷選單,也許剪輯起來會更加高效,隨著後面更多的剪輯,你會對剪輯軟體的操作越來越熟練。
(2) 掌握好了剪輯軟體以後,就開始整理你拍攝的原始素材,整理的工作有很多,採集、備份、轉碼、命名、編號、歸類等,要乾淨規範,別偷懶,免得素材越多,越是後面越難整。然後你就可以進行剪輯了。剪輯可以籠統地分為粗剪和精剪。粗剪階段,你主要是把所有需要的鏡頭按照劇本搭起來,保證片子的完整性,不遺漏鏡頭和臺詞。你先篩選和標記你需要的鏡頭,但不要輕易刪除“不需要”的影片片段,也許後面會有用。然後不要管時長,也不要管節奏風格之類的,不要在粗剪階段盡善盡美,要留餘地。如果你是沒有指令碼的片子,比方沒有指令碼的紀錄片,如何剪輯和搭建?你可以先按照故事的時間順序搭建,也可以按照事件搭建,或者按照人物、按照地點等一段落一段落的剪輯,然後再構思如何結構,如何剪輯你的片子,也就是你前期拍攝時沒有太多想法和故事,但可以通過後期的剪輯中尋找故事和框架。甚至也可以透過一首音樂的靈感,來結構剪輯片子,都可以。
(3) 到了精剪階段,你就可以“盡善盡美”,精剪期間主要是細節方面的工作,完善結構,調整節奏,確立風格等,是一個不斷打磨,精雕細琢的過程。如果你在剪輯過程中,沒有感覺,沒有頭緒了,可以試著聽一些好的影視配樂,或者看一些跟你相似題材的片子來找找靈感。當你剪完以後,你也許還需要稍微調個色,配個樂,上個字幕,然後輸出成片就大功告成。然後對於剪輯,這裡再囉嗦兩句:剪輯的學習,不管是剪輯軟體的學習,還是剪輯技巧的學習,都不是最重要的,因為你學習的剪輯軟體只是一個剪輯工具而已,重要的是剪輯藝術性的東西,例如什麼蒙太奇、軸線、剪輯點、30度原則,動靜組接、情緒、節奏等,如果這些不清楚,你掌握的剪輯軟體再熟練,也無從下手,所以以上說的這些也需要慢慢學習掌握。
7. OK,那麼導演的學習過程就是前面從文案到剪輯整個製作流程學習的階段,自己寫幾個本子,自己拿著機器拍,自己剪,然後多看電影,多拍多練,就會綜合地鍛鍊了你的導演能力,所以導演是一個綜合全面的,統攬全域性的職位。不管是編劇,還是攝影和剪輯,你也許不需要像他們那樣在某個環節,某方面很擅長,但是作為導演的你得多少都要了解和學習,不然你如何指揮?對於導演的學習,你可以先從事剪輯,在轉型成導演,你也可以先從事攝影或者編劇,再轉型成導演。對於想從事攝影的來說,最好還是能會些剪輯,有了剪輯的積澱,再從事攝影,你將會有更好的分鏡意識和剪輯意識,對於從事攝影的來說,會很有幫助。
1.先大致說一下影視行業製作流程:籌劃—文案—攝製—後期—驗收。籌劃階段又分為構思、調研、提案、洽談、協議簽訂等。文案階段分為創作劇本、拍攝指令碼等。攝製階段包括組建團隊、確定拍攝方案、甄選演員、踩點選景、器材和服化道準備等。後期製作階段包括:剪輯、包裝、調色、配樂、配音、特效等。驗收階段包括稽核、修改、定稿、入庫備份等…
2.那具體到學習,無外乎就是理論+實踐,至於方式方法和學習順序,你既可以先學些理論,再去實踐;你也可以倒過來先實踐,再從實踐中摸索出理論,但這樣比較費時費力,也容易走彎路。畢竟如果沒有一點理論做基礎,剛開始拍攝製作時會有些摸不著頭腦,不知道怎麼拍是好是對的,後期製作時也是無從下手,因此我建議還是多少補充一些影視理論知識,再上手拍攝,然後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總結髮現,來來回回地學習實踐,不斷地遇到各種問題,不斷地解決問題,最後你的作品也會越來越完美,你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強。
3.那麼接下來就是攝製階段,導演最後再講。對於零基礎的初學者來說,也許在正式拍攝前,還面臨器材選擇的一個迷茫問題。很多人不太清楚自己的片子應該用什麼機器來拍攝,然後市面上的機型型別又五花八門,所以到底該如何選擇器材是很多攝製前就面臨的第一個問題。
4.那麼這裡就簡單談一下器材的選擇。器材我們可以籠統的分為前期製作的器材和後期製作的器材。那前期製作的器材無外乎就是滿足畫面+聲音的攝錄,對於小成本製作,或者剛開始練手的話,只要能滿足攝錄畫面和聲音,然後有一定畫質的保證就可以。當你練好了,或者你是土豪不差錢的話,那你完全可以將滿足畫面攝錄的:攝影機、鏡頭、腳架、監看、穩定器、搖臂、軌道、航拍器、GoPro等一次買齊,以及滿足聲音錄取的:話筒、話筒杆、防風罩、錄音機、調音臺、監聽等。那麼作為剛開始的初學者來說,你其實並不需要這麼多林林總總的器材,也許你只需要一臺能拍畫面,能錄聲音的單反相機就足夠。不要小瞧了單反,現在的單反早已經不是以前只會簡單拍照的相機了,而且現在很多長片電影都在用單反拍攝製作,我曾經跟組參與制作的一個獨立電影,全程就是用佳能的5D2拍攝完成的,後來還獲得了金馬獎,所以器材不是最重要的,何況現在器材的功能也越來越強大,所以這也導致了現在影視製作的門檻也越來越低,人人都可以手拿相機和手機成為一名導演。
5.那麼如何拍攝?前面你已經看了一些影視理論書籍,相信已經知道了鏡頭的類別,知道什麼是大景、什麼是中景,什麼是特寫,有哪些角度,以及它們各自的功能屬性,而且在你編寫故事的時候,畫面都在你腦海裡了,所以那還等什麼,直接去拍就是了。憑你的直覺,你覺得這裡適合用什麼景別,什麼機位就去用,到了後期剪輯時你就能檢驗出來。透過一次次的拍攝和剪輯,你就會不斷髮現問題,不斷精進。更何況前面提到的《電影鏡頭設計》,《電影化敘事》等裡面列舉了很多現成的拍攝技巧和手法,足夠將你的小影片拍成大片的感覺,只要你運用得當。
6.OK,那麼該如何下手剪輯你的片子:
(1)首先,你得先把剪輯軟體掌握好,至於如何掌握,網上有很多關於PR、還是FCP軟體的學習教程,琳琅滿目非常多,所以我這裡就不囉嗦。如果你悟性很高,或者有一定的軟體操作基礎,那麼你可以不用看教程學習。可以像我一樣用簡單粗暴的辦法,直接“生吃”,那就是直接硬剪個一兩部以後你就基本掌握了軟體的操作,在剪之前稍微瞭解一下剪輯軟體介面和選單;檢視熟記一些常用的快捷選單,也許剪輯起來會更加高效,隨著後面更多的剪輯,你會對剪輯軟體的操作越來越熟練。
(2) 掌握好了剪輯軟體以後,就開始整理你拍攝的原始素材,整理的工作有很多,採集、備份、轉碼、命名、編號、歸類等,要乾淨規範,別偷懶,免得素材越多,越是後面越難整。然後你就可以進行剪輯了。剪輯可以籠統地分為粗剪和精剪。粗剪階段,你主要是把所有需要的鏡頭按照劇本搭起來,保證片子的完整性,不遺漏鏡頭和臺詞。你先篩選和標記你需要的鏡頭,但不要輕易刪除“不需要”的影片片段,也許後面會有用。然後不要管時長,也不要管節奏風格之類的,不要在粗剪階段盡善盡美,要留餘地。如果你是沒有指令碼的片子,比方沒有指令碼的紀錄片,如何剪輯和搭建?你可以先按照故事的時間順序搭建,也可以按照事件搭建,或者按照人物、按照地點等一段落一段落的剪輯,然後再構思如何結構,如何剪輯你的片子,也就是你前期拍攝時沒有太多想法和故事,但可以通過後期的剪輯中尋找故事和框架。甚至也可以透過一首音樂的靈感,來結構剪輯片子,都可以。
(3) 到了精剪階段,你就可以“盡善盡美”,精剪期間主要是細節方面的工作,完善結構,調整節奏,確立風格等,是一個不斷打磨,精雕細琢的過程。如果你在剪輯過程中,沒有感覺,沒有頭緒了,可以試著聽一些好的影視配樂,或者看一些跟你相似題材的片子來找找靈感。當你剪完以後,你也許還需要稍微調個色,配個樂,上個字幕,然後輸出成片就大功告成。然後對於剪輯,這裡再囉嗦兩句:剪輯的學習,不管是剪輯軟體的學習,還是剪輯技巧的學習,都不是最重要的,因為你學習的剪輯軟體只是一個剪輯工具而已,重要的是剪輯藝術性的東西,例如什麼蒙太奇、軸線、剪輯點、30度原則,動靜組接、情緒、節奏等,如果這些不清楚,你掌握的剪輯軟體再熟練,也無從下手,所以以上說的這些也需要慢慢學習掌握。
7. OK,那麼導演的學習過程就是前面從文案到剪輯整個製作流程學習的階段,自己寫幾個本子,自己拿著機器拍,自己剪,然後多看電影,多拍多練,就會綜合地鍛鍊了你的導演能力,所以導演是一個綜合全面的,統攬全域性的職位。不管是編劇,還是攝影和剪輯,你也許不需要像他們那樣在某個環節,某方面很擅長,但是作為導演的你得多少都要了解和學習,不然你如何指揮?對於導演的學習,你可以先從事剪輯,在轉型成導演,你也可以先從事攝影或者編劇,再轉型成導演。對於想從事攝影的來說,最好還是能會些剪輯,有了剪輯的積澱,再從事攝影,你將會有更好的分鏡意識和剪輯意識,對於從事攝影的來說,會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