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創業者的未來

    最好的辦法就是,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既解決了企業的技術創新又解決了科研院所的科研經費問題。

    強強聯合才是硬道理!

  • 2 # 獨尊宋明

    總的來說,企業是技術創新和技術革命的主力,而非大學或科研院所。中國如此,西方亦如此。

    一、打一個不恰當的比方,如果把大學的院系、科研院所比喻為某一技術領域勘探者,那麼企業就是實際採礦的,大礦富礦由大企業開採、小礦貧礦則由小企業開採。

    大學/科研所是針對某領域全面的研究和創新,企業則是針對該領域一個點或幾個點進行深耕細作。

    大學/科研所一般不生產產品,頂多是樣品,一般輸出論文、專利專著、草圖想法,有時這些專利專著能夠轉化成產品和實業,大多情況下總是存在檔案櫃中成為榮耀或傳承。企業則必須把技術轉化為產品,進行實業化產業化,並儘可能控制成本、迎合市場,否則無以生存;為了贏得競爭,企業還得繼續創新,將產品系列化和更新換代,還得將更多高新技術融入產品中,提升競爭力;還要將技術轉化為標準或專利,以作為技術壁壘,防止競爭對手的進入或趕超。

    二、上面的比方之所以不恰當,是因為產品從來不是由一條礦組成的。比如手機,至少包括了顯示屏、充電電池、高度整合的電子線路、GPU晶片和存貯晶片、攝像頭和作業系統等多項高科技吧,每項高科技還要不停地創新升級。大學科研院所是沒有精力和實力在各領域進行研發和製造的。企業也不能,但企業可以透過企業間協作並予以整合,從而實現產品製造、升級。

    又比如美國輝瑞製藥,推出了萬艾可(偉哥)等新藥。

    在美國,有很多跨國公司自建了研究所、研究院、實驗室,從事基礎性和應用性的研究實驗,其科研能力早已不遜色於美國頂尖大學了。這些公司早已成為技術創新和技術革命的重要力量。

    在中國,也有公司在做基礎性和應用性的研發工作,如華為。希望這樣的中國公司越來越多。

    四、小礦貧礦也有可能演變成大礦富礦。在大公司傍邊,總存在著一些小巨人。他們在大公司忽視或無暇顧及的細分領域,敢於冒險、銳意創新,往往能有大發現大發明。他們把小領域做大做強,小礦也會變成中礦大礦。不創新毋寧死,這些小巨人也是技術創新的主力。

  • 3 # 大通教育課堂

    大學和科研機構是技術革命的發源地和孵化基地。因為高科技人才都在大學和科研院所,真正的企業科研裡面科技人才不太多,除非是研發企業。現在的企業一般都是和大學和科研所合作研發的,企業還真承擔不起。

    很多科學家都說過,大學和科研院是人才的集聚地,也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能夠推動社會的發展。

  • 4 # 飛行員舒克

    誰是主力不好說,各自的分工不同。高校的科研,更多的是提出思路和證明可行性,所以高校科研更多在於論文、專利這類。在論證方面,可以有無數次失敗,只要有一次成功,那就證明了這條思路的可行性。

    而研究所和企業是面向產品的創新。把高校證明過的思路拿來,轉化為實際上可行的產品。這裡的創新主要在於確定性和可靠性,還要考慮成本等諸多因素。而生產出來的產品則不能有任何的差池,否則都是對產品名聲的重大打擊。

  • 5 # 堰月濤聲

    都是,大學和企業的科研團隊是後勤補給兵,負責技術的革新和新產品的研發、升級,而企業業務員是一線衝鋒陷陣隊,負責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宣傳和貫徹落實,讓客戶真正受惠受利,學校和企業也從客戶那裡看到希望,並有堅持研發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動力,為學校和企業贏得生存的動力和資源。

  • 6 # 共享475

    當然是大學科研。但添補科學的空白。就不能有主力和非主力之分。因為主力軍任務多.負擔重。而非主力人士。沒壓力。精神專一。這是我的一點感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學生月薪三千去中鐵有前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