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可靠山雀pk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萬物在變化中生生不息,在不確定複雜多變中仍然在延續。

  • 2 # 草堂禪趣

    如何正確感悟“人心不死,道心不生”這句話?

    人心是貪婪心,是對物質生活方式的執著和迷戀

    道心,是超越物質生活方式的,是清淨而又充滿正能量大智慧的。

    無非就是生活方式問題,就是怎麼去轉化一個人生活習慣、生活模式的問題。

    有些人對這個世界很貪婪,很執著迷戀,對享受物質生活的方式,很是喜歡執著,用放不下這自己所擁有的生活。離不開自己這些物質生活模式。最後陷入絕境,無法自拔。其實這就是我們很多人生活狀態和生活模式,也是很多人的未來。

    功成名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無智慧實在苦惱

    一個人活到中年、晚年的時候,越是離不開這個智慧的生活方式,才顯得這個人有生活檔次。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就是說你擁有再多的物質金錢財富,到了晚年退休的時候,這些東西真的會成為問題的。誰能找到自己生命的出路?誰能真正可以放的下呢?

    恐怕很少有人能夠真正放得下這些物質生活、金錢財富的。

    一個美好的生命,終將被物慾所沉溺掉、淹沒掉了,你內心深處還能迴歸到何種心靈境界,可想而知。

    所以,道心就是挽救自己一顆真心的最佳田園種子

    道心中,我們其實不需要那麼多的物質生活,不需要那麼多的苦苦用心,來經營。

    現實生活,我們一生的生活方式,就是去經營管理和處心積慮地隱藏自己的利益和財富智慧。否則將會引來不必要的苦惱、麻煩和逆緣。

    所有人都處於緊張、打拼的經營模式中,一生中在苦苦經營著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一但你離開了“經營”這個生存模式,一切都馬上癱瘓,陷入絕境。

    因為我們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有的人際關係,本質上都是利益交換。一旦你失去了對等的交換價值,你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學術,學問,往往都是為了解決吃飯問題而經營的利益型別。而修道,探索真理,卻不需要那麼複雜多變的經營模式。它需要你靜下心來,沉澱道智慧的海洋中去。

  • 3 # 地上天下人

    這就是有無相生的道理!

    中華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出自古文《尚書·大禹謨》,《荀子·解蔽篇》中也有類似的引注。

    《尚書.大禹謨》首次提出了人心和道也有心的理論!人的心“惟危”,道的心“惟微”!

    宋朝大儒朱熹對於“人心”和“道心”這兩者,有如下之論: “從其“危”的角度去看,則會感到其發展是愈來愈“危”;從其“微”的角度去看,則會感到其發展是愈來愈“微”。“如果說人的“思”能夠達到“精”的高度,就會看到“人心”和“道心”這兩者之間並沒有什麼不同”。

    朱熹繼續分折:“如果對一切事情都能達到惟“精”惟“一”並持之以恆地去加以處理,就必然可以使“道心”成為一個人的主要的方面,而“人心”則變成從屬的方面,處處聽命於“道心”的指引和安排”。“使自身的“心”不再有與“人心”和“道心”出現分離的情形”。

    如果按朱熹的這個觀點看來,到了這一步的時候。二個心(人心,道心)就剩一個道心主事了。那也就是:危心無,而道心生了!

    大儒們論述有時很高奧!今天吾輩就以“格物致知”的民人拙見也彈曲下里巴人小調。

    說:有一個老奶奶耳背眼花,手腳也不便利。手裡拿著剩了少半小瓢的芝麻。幌惚間把瓢中芝麻倒在麵缸裡,芝麻雖輕,但一入白麵,便瞬間沉下被白麵淹混一起。怎樣把芝麻和白麵完全分離開,好各為食用呢?老奶奶也不含糊,一面叨唸著“老啦,不中用啦”,一面從牆上摘下細面羅和羅架(見下圖),放在簸箕上,用瓢從麵缸中挖出面來,倒在羅中,前後擺動,一瓢二瓢如此迴圈,結果奇蹟出現了!白麵全部透過細羅網孔落到了簸箕中,而羅中剩下了原來少半瓢的黑芝麻。老奶奶拿著羅低頭眯眼看了看說:“哎,怎麼還生歐子(糧食中一種小New Beetle)了”。多虧今天用羅格格,不然還不知道招了歐子了?

    這就是我認知的“格物致知”!老奶奶就是透過細網羅,把芝麻從白麵中格了格,格出來了。也把歐子(見圖4)格出來了,這才知道可能是面裡也可能是芝麻中招歐子了!這就是一一格物致知!

    順著這種格物致知的思維,我們就不僅能看出:道心生、人心死的因果關係,同時也能察知一點老子《道德經》中“無為”的端倪。

    如果象那個老奶奶,用羅去格面中芝麻的格物法,探究“無為”,也許對“無為”就會理解的多些。

    本人拙見:凡是去做一些,還沒發生,又能夠防止發生損害危害危險的事,而利於眾生所需的事情就叫“處無為之事”。換言之,凡是走在(預防在)某些危害事情發生之前的防止性舉措,即是聖人的“處無為之事”!

    如:神農嘗百草和黃帝寫內經,就是防止人民得病而先找到一種治病的藥和方;聖人作易經,就是告訴人們,學會一種趨吉避凶的知識、意念強化、意識向正及預測方法;大禹治水就是防患於人民生命和財產少受或不受損傷;……。及現代研發防疫針(疫苗)的人都是聖人,都是做在了危險危害發生之前的“無為”之事!一些法律法規也是在做預防發生危害違法違紀之前的無為(有為)之事。如紅燈停綠燈行的交通規則就是預防危害發生的或者說是先於預防危害發生的無為之事!等等。

    這裡所說的聖人處“無為”之事的無為事,就是在危害還沒發生之前,有人(聖人)所釆取的預防性措施和行為!

    因此,當一個人的心力,全部用在了預防危害危險尚沒發生之前,看起來是做了些無為的事,一旦遇到了危險危害事件時就大有可為了!

    透過上述分折,這既符合老子的:“聖人處無為之事”的觀點,也符合朱熹的人心道心轉換觀點,當然:如果一個人釆用了“道心惟微”的無微不至,處處處在預則立的人心之用上。那不正是聖人在處無為之事嗎?豈不也是人心已不發揮作用,而是道心生而佔主導作用了!!

  • 4 # 起來在遠方

    道德經。

    人心不死,你心光明。

    道心不生,人間正道。

    一,吾善養:吾浩然正氣!

    大丈夫立身敦厚,

    而不居於淺淺薄,存心樸實,

    而不於浮華。

    身著白衣,心有錦緞。

    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人間正道是滄桑!

    大道至簡,天道酬勤!

    終悟,人心不死,道心不生。

    生如芥子有須彌

    心似微塵藏大千。

    人心不死,三陽開泰。

    道心不生,五嶽獨尊。

  • 5 # 靜心宇賜

    人心不死,道心不生,這句話說起來都讓人感覺到都有負面思想,我自己認為人心有好有壞,感覺自己的心不好吧就像修理枯枝一樣把壞的去掉然後留下好的加以培養護理,人心不死,道心不生,好像是寫出作者對不好人心痛恨,道心不生,說的好像也太過絕對畢竟人心要是經過長期修養達到一種比較完善的心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猥褻女孩容易發生在熟人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