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人常說多積點德,大家怎麼看待這種事呢?

8
回覆列表
  • 1 # 劍走邊鋒

    積德行善,古已提倡,綿延不絕,既然能自古至今,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要不然就會被歷史淘汰了,積德在中國民間排得很靠前,說的是一個人沒有德是走不遠的,我前面的有關仇富的分析提到過,一個人的成功與否與德有著必然的聯絡,叫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德來五讀書。有命自然有,無命不可求,風水輪流轉,無德難後傳,德改運勢風水好 ,讀書方使命位高,篇幅有限,這裡就不一一細說了,因為還牽扯到個人的生辰年月,家居位次和祖墳坐向。

    德是立威之本,更是立身之本,國家官吏當德才兼備,女子無才便是德,事業單位,公務員,企業等考核都推德為先,叫德能勤績,我們常說金盃銀盃不如群眾的口碑,這口碑就是德,劉備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裡的善就是德,也是告訴我們德是一點一滴地積累的,積德若江河,始於涓涓細流,最終成為大德,惡雖小 假以時日也會成大惡,釀成大禍,積德不可有回報之念,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便是積德之最高境界 ,樂於助人,甘於奉獻便是積德,中國古代的因果報應認為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就是告誡人們要上善若水,從善如流,人人與人為善,與德為鄰,這是中國先哲們追求的社會形態,又有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世人求名求利本無可厚非,但須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若取之無道,非德之軌也!德有大德小德,大德利國利民,小德童叟無欺。

    汪精衛,大家都知道他叛國投敵,最大惡極,但早年他可是革命黨人,因刺殺攝政王載灃未遂被捕入獄,他曾寫下“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豪邁詩句,可謂視死如歸,後被釋放,繼續投身革命 有一次他參加一位革命前輩的葬禮,寫了一副輓聯:德足以濟世,天不永其年!聯中唯一提到的令他欽佩的就是德,可惜他晚節不保,變節投敵,如果載灃當時把他砍了,那他就是千古英雄,很值得後人學習的。

  • 2 # SunnyJ

    不會主觀意識地強調或暗示自己去信,但是總是無意識地會去做一些有責任心,有同理心,有包容心的事情,德性其實是潛移默化的積累吧。有了一些好事發生的時候,就會覺得是不是積德而來的福報,感覺心情會好,精神也會感覺被淨化

  • 3 # 使用者紫色薔薇

    是的,我相信積德行善惠濟世人,也從內心敬佩、尊重這些人。譬如現今許多收養小動物的老人們、參與志願者工作的年輕人,他們都有一顆善良充滿愛的心❤。

    我相信積善成德,也願意隨緣去做,但沒有刻意去做。我認為,另一種積善成德,是面對負能量、毒惡勢力進行反擊、揭露,不讓汙穢充斥社會。

    譬如虐待動物、倚強凌弱、汙穢淫蕩現象,發現一件揭露一件,令起惡行暴露在Sunny下。或許我人微言輕,不能起到遏制社會毒瘤的衍生,但我相信,積溪流亦可匯成江河,不以善小而不為,積善成德,讓世界更美好。

  • 4 # 老呂教育

    我相信積善積德,因為有太多善有善報的實際例子。一九五O年春,豫南搜清了最後的匪患,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大地主劉炳明的土地及浮財業己散盡,並且,作為偽鄉長,劉炳明理所當然地被新生的人民政權收留審查。臨行,他告訴兒子“二呆子”,想法去找姐姐,如果她還活著的話,也許能有口飯吃。劉炳明所說的“姐姐”其實不是他的女兒,而是當年他收養的童養媳。一九三三年,一對唱花鼓戲的夫妻帶著女兒流落此地,棲身在一座破廟裡。說是唱戲的,其實就是沿街討飯。不久男人患病,不治身亡,死前求劉炳明,以妻女相托,說是妻子可以幫庸,女兒大後憑劉炳明處置,如有人收養,願做童養媳。炳明派人葬了男子,將其妻女暫寄家中。劉炳明雖說良田百畝,富甲一方,又兼任偽鄉長,可謂有權有勢,但憑心而論,劉家過得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風光,一來,劉家樂善好施的名聲在外,雖收不敷出,但也苦苦強撐,不能失了面子;二來,豫南己動亂二十餘年,自北伐至日本攻陷武漢,此處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農業早己破產,民眾流離失所,田園大量荒蕪,收租更是難上加難!政府為應付軍糧壯丁,只好緊抓這些鄉長保長不放,可以說,豫南目前真的沒有幾家像樣的地主。好在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對母女好歹有了安身之地。這位女子姓單,叫單珍,女兒六歲叫小梅,單珍是個幹活的好手,裡裡外外的活計都難不倒她,人又特別勤快,深得劉炳明的信任,兩年後,儼然半個主人!劉炳明的兒子“二呆子”並不呆,只是老子的家教嚴,平時不敢大聲說話,看起來十分木納,村裡有一個比他大的孩子是真呆,所以叫“大呆子”,這個小點的自然叫“二呆子”了。當時,鄉公所有一座小學,劉炳明便讓小梅和兒子一塊上學,兩孩子兩小無猜,倒也其樂融融。轉眼到了一九四七冬,小梅己婷婷玉立地成了人,“二呆子”也不再呆,出落得一個大小夥!劉炳明告訴單珍,想與她結為親家,單珍受寵若驚,當即叩謝答應,小梅也自然從命,但在成親之前,“二呆子”依舊稱大他月份的小梅為姐姐!隨知,四八年春,行將拜堂的時候,一天深夜忽然來了兩個人,這兩個人首先控制住劉炳明,其中一個高個麻子竟是小梅的舅舅。原來,舅舅隨劉鄧大軍南下,己在豫南活動近兩年,其間多方打聽,聽說姐姐和外甥女落在偽鄉長家裡,於是連夜帶人直闖進來,說是要帶走姐姐和外甥女,說罷掏出一些大洋作為“贖身”。劉炳明看其帶著匣槍,立馬明白了一切,當即叫來單珍和小梅,不但沒有要“贖身”錢,還拿出一百元大洋作為這些年單珍的工錢,外加一匹洋布,算是給小梅做幾件換洗的衣服。母女二人含淚拜別,舅舅也連連稱謝,說是以後若有難處,儘管找他,並告訴劉炳明,他要給姐姐送到淮北,那邊己經是我們的解放區。以後的日子裡,舅舅又來劉炳明家兩次,一次是託他購買糧食,除了購齊以外,又把自家的十石稻穀贈給了“麻子”;另外一次,“麻子”來找劉炳明,讓他想辦法徵一些民工,至少需要二十人,劉炳明七拼八湊,加上自己的侄子一共十八人交給“麻子”,劉炳明知道,淮河以北正在打大仗,恐怕民工們凶多吉少,果然,侄子被流彈打斷了脡,後發炎死去,為此,劉炳明賠了哥哥五畝上好的稻田!此後再無音訊,後來據說“麻子”在攻打金寨時犧牲,這是後話。一九五O年,劉炳明攤上事了,姑且不說他有這麼多田地,單憑偽鄉長一職就擺不脫罪責,好在他口碑好,政府收押時,不少百姓願意擔保,連貧協會主席都出具他是好人的證明,貧協會主席姓曾,當年就是劉炳明讓他隨“麻子”去淮北運糧食的。鑑於這種情況,縣裡決定先不處理劉炳明,待以後弄清楚了再說。再說劉炳明的兒子正急匆匆的去尋“姐姐”,誰知小梅母女也正在去他家的路上,她們知道,劉炳明一家恐怕不妙。他們碰巧在息縣小茴店的一家幹店裡碰面,單珍聽說家裡的情況後,並不吃驚,反倒安慰“二呆子”,只要沒有處理,估計問題不大,但必須找到弟弟即“麻子”生前的部隊作證,才能徹底解決問題,此時,部隊己移往潢川縣,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找到了弟弟的連隊,巧合的是,連長正是當年隨弟弟一起去劉家,“搶”自己的那個人!連長當即去了“二呆子”的家鄉,向政府出具了證明,遞交了劉炳明資助我軍的資料,縣裡當即放人,並按貧農待遇,補齊了劉家的田地。更令人欣喜的是,一九五O年冬,小梅和“二呆”這對十幾年的青梅竹馬,終於拜堂成親!憑心而論,劉炳明並非有意資助解放軍,只是出於積善成德的樸實的原始本能,正是這種本能救了自己也改變了他全家的命運!積善成德,德以至遠呀!

  • 5 # 大苗生活記

    我相信,特別的相信,我相信積德行善的人會長壽,而且這樣的人就在我老家,一個一百多戶人家的村子裡。

    聽老人們說,六幾年的時候,那個時候家家過的都不富裕,我們村有一位老人,都叫他五爺,因為他輩分大所以晚輩都這麼親切的稱呼他。五爺和五奶奶有一個兒子在年輕的時候上山去伐樹摔了,那時候家裡窮沒有錢看病,就落下了殘疾,但是娶了一個好媳婦,一戶家境貧寒人家的閨女,叫鳳英。鳳英真是特別能幹的媳婦,跟五奶奶一樣家裡地裡的活沒有幾個婦女能幹過她們倆。鳳英總跟婆婆說:媽,咱倆這麼幹,日子一定會過好的。她們娘倆感情也特別好,鳳英對婆婆是從心裡的敬愛,因為婆婆只要有富裕的糧食和肉之類的,就讓鳳英給孃家拿回去。後來時間一長,鳳英也顧著自己家的日子,就不往孃家拿東西了,五奶就讓兒子騎三輪給丈母孃家送肉菜油的,鳳英孃家因為有了五奶奶一家的接濟,日子也有了一點起色,他們一家對五奶一家是從心裡面的感激。

    五爺一直幫助村裡一個失去父母的孤兒,叫德娃子,這個孩子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五爺就給吃的給衣服,儘管自己家吃的也不好,但是五爺總說:多一雙筷子一碗湯的事。冬天的時候德娃子乾脆搬到五爺家養牛的飼養室裡,跟五爺擠一個大炕上睡,因為五爺燒的炕暖和。每次德娃子來的時候,五爺都會從家裡拿兩個黑麵饅頭一棵大蔥一碗自己晒的醬,給德娃子備著,饅頭放在取暖的火坑裡烤熱,焦香焦香的,五爺抽著旱菸袋疼愛的看著德娃子大口的吃著饅頭。德娃子慢慢的成了五爺家的一口人了,五爺老兩口對他特別好,德娃子也是感恩的人,來五爺家看見什麼活都幫忙幹,後來有了媳婦也不忘來五爺家幫忙幹活。五爺家蓋房子的時候,德娃子是主力,相處的就像自己家人一樣。

    五奶奶平時特別忙,家務做完了還要去忙地裡活,最主要的是照顧生病在床上的癱婆婆,這個婆婆還不是親的,是五爺爺的堂嬸,老人一輩子沒有孩子,歲數大了風溼病導致的不能走路,堂叔照顧了好多年不在了以後,五爺和五奶就把堂嬸接到家裡一直照看著。五奶是一個勤快利索人,家裡家外一把好手,照顧堂嬸七八年時間,老人直到去世都乾乾淨淨一點褥瘡都沒有,村裡人都在後面誇讚五奶是一個好兒媳,都說五奶積德行善會有好報的。

    五爺和五奶帶著家人辛勤的勞動,日子是一天天過的好了,他們家是村裡第一家買電視機的,一個村裡的人都來看電視,鳳英和五奶從不多話也不嫌棄人多。五奶對婆婆的好一直影響著鳳英,所以鳳英對公公婆婆一直都很孝順,什麼吃的先緊著老人,教育孩子老人不上桌不許開飯,孫女大了給五爺五奶端洗腳水,這都是鳳英兩口子教育的好。

    五爺和五奶一輩子做了很多的好事,行善不是一天兩天一次兩次,而是長年累月的積累。兩位老人特別長壽,五奶奶九十九歲去世,五爺一百歲去世。他們雖然去世了,但是他們給世人留下了世襲的佳話,後人們都以他們為榜樣。

  • 6 # 張越智872

    我相信!因為荀子在《勸學篇》中已經給了我們最好的回答。

    荀子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毛主席愛人民,他是我們的帶路人,他為人民謀幸福,他是我們的帶路人!

    毛主席已經離開了我們四十多年了,可是人民依然牢記毛主席的恩情!依然把毛主席高高地舉起,毛澤東思想依然光照千秋!

    人民懷念毛主席,是因為毛主席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是因為毛主席讓窮人翻身做了主人,所以翻身農奴把歌唱!

    人民懷念毛主席,是因為毛主席讓自己的兒子第一個報名參加志願軍,志願軍抗美援朝,一舉打敗了美帝侵略者,讓中中國人民巍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人民懷念毛主席,是因為毛主席把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建成了初步繁榮富強的工業國!

    所以我相信積德行善是正確的人生之路。

  • 7 # 水幕華

    在下相信只有積德行善才能有好報這種事,也只有積德行善才能受到蒼天的眷顧,只要你堅信,蒼天必有回報。這就是俗話說的"信則有,不信則無。"你不相信,你就連機會都沒有。只要你相信,你的機緣就很快來到。所以,唯有積德行善才是你的福報

  • 8 # 冷暖自知9488

    佛曰:積德行善,功德無量!世間萬事皆有因果,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為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積德無須人見,行善自有天知,古人謹謹教誡:″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君子立於天地之間,唯厚德方能載物,積德行善,福報綿綿!

    人懷積德之心,處處皆可行善,無需刻意去做什麼轟轟烈烈的大善,在家孝順父母,不忘感恩;在外見人危難,幫人一下,見人跌倒,扶人一把。於細微處見人心,與人以善,心懷善念,便是積德行善。

  • 9 # 遼望海

    回答問題:一般人如果賺了錢都喜歡做公益做善事,因為他的努力付出得到老天爺給的報答。所以有錢對社會,對無助的人幫助,也是對自己,對子孫後代積德,一家人順順利利,安康幸福!

  • 10 # 劉一飈

    福至心靈,什麼東西多了都不好。錢多了,老王,小王都會有多到少的頭痛。吃多了撐著,三高五高的大肚腩痛風,不管你北方的羊肉南方的海鮮。什麼東西越多越好呢?福氣!不得不服我們的傳統文化了吧。福氣包括了 財 丁 貴 。丁包括了健康和多子多孫。貴就是尊貴,包括了你的社會地位。一生人的 財 丁 貴 看似有定數。但是福氣可以積累的。油然而生的善念可以積累福氣。為了積累福氣的善行也可以積累福氣。

  • 11 # 天涯明月客959

    我相信積德行善能改變命運,但前提是做好事不求回報,孝雙親不圖利。只有這樣才能保護兒女們。幾千年中國的陋習如今被現實衝的快沒啦!孝敬父母等父母逝去啦!為家產反臉,兄弟們反目者大有人在。德就大大的打了折扣?其實中國有句話說的好,將帥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學會積德行善老天不會虧待每個好人,因果也不放過任何壞人的!南無阿彌陀佛

  • 12 # 我看我亦非我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是大自然的法則,不是某一個人規定的;舉個例子:範仲奄先生,身為宰相,自己省穿節用,把一生的奉祿(工資)用來救濟貧苦百姓……八百年來的後代都能當上宰相、大官為國盡忠,家運昌盛;今天的中國家庭,家運為什麼容易衰敗?不孝、不敬、不忠、離婚……不斷攀升?自私自利,不肯行善積德,不相通道德、因果、倫理教育;所以,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南無阿彌陀佛!

  • 13 # 鳳146983974

    相信。我們生產隊裡的胡X瓊,因為相貌不好看,個子也偏矮小,所以慘遭丈夫的拋棄(她丈夫是農村來做上門女婿的,後來一發財就拋妻棄女了。因為我們是郊區,所以很多地方不好的農村男孩會來做上門女婿)……雖然她的話不多,但心地卻非常善良,勞動之餘,她會把路上的雜草鏟得一乾二淨,讓其他人走路時清清爽爽(還兼義務修路)。這一堅持就是十多年,不是一天兩天哦!我們整個生產隊的人需要走的必經之路,都是她義務勞動的地方!後來她女兒出嫁了,她也遇到了一段好姻緣——她的親家公,一個死了老婆的鰥夫,兩個人真的結婚了,因為她心地善良,老實巴交,所以整個生產隊的人都不笑話她,相反還支援她!如今他們一家五口其樂融融地生活了近二十年,她和老伴的感情非常好個人認為她就是“好心有好報”噻!因為平時積了德,所以她的下半輩子一直都幸福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上帝是誰創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