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萬東法律服務
-
2 # 漠北虎
法律既懲罰犯罪,又用威懾力防止犯罪,這即是法律的價值評價作用,又是法律的教育、指引作用。
法律的功能在於法律存在的價值,法律的價值作用是法律最核心的作用,法律規範用以調整人們的行為,觸犯法律的行為必然會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題主所說的懲罰犯罪,其實就是行為人的行為觸犯了刑事法律規範,應該受到刑罰的處罰。刑法的處罰實際上就是懲罰犯罪分子及其犯罪行為,是法律的強制作用。
法律的威懾力主要是教育、指導、預測作用,通過法律來評價人們的行為,告訴人們哪些行為可為,哪些行為不引為,違反法律的哪些行為會受到什麼樣的處罰,是民事責任、行政責任、還是刑事責任?法律的威懾力還在於有效的防止犯罪,通過懲罰罪犯,明確告訴人們違法必究,執法必嚴,敢於以身試法,必將受到法律的嚴懲。
所以說,法律的作用既在於懲罰犯罪,更在於預防犯罪,其中預防作用要大於懲罰作用,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維護社會公共秩序。
-
3 # 南京徐劍
法的作用。
如果說法律是等著懲罰犯罪作用,那麼國家制定法律的目的是消極與被動的,從法的作用角度觀察,法律還有預測作用。法律的可預測性的程度越高,人們有效地安排和計劃自己的生活的可能性越大,憑藉法律的存在,可以預先估計到人們相互之間會如何行為。如,就侵財犯罪而言,因搶劫罪規定的法定刑明顯高於盜竊、詐騙罪,實踐中,犯盜竊、詐騙的罪人數,明顯高於搶劫罪,這其中的原因,包括犯罪人可能對犯罪的結果進行了預測。
從法的教育作用觀察,如果說法的警示作用應對著違法犯罪;那麼法的示範作用可能就對應著鼓勵與褒獎。通過法律的實施,使法律對一般人的行為產生影響,對於提高公民法律意識,促使公民自覺遵守法律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見,我們不能片面看待法律僅是等著懲罰違法犯罪的作用。
從司法的角度看,法律也不僅是“等著”懲罰犯罪。偵查機關應當主動干預犯罪,積極偵查破案,預防犯罪;偵查機關違反法定責任,相關的偵查人員可能瀆職從而構成犯罪。檢察機關也有一定的主動性,如,在審查逮捕,以及審查起訴過程中,發現應當逮捕的嫌疑人而偵查機關遺漏的,檢察應當依法決定逮捕,或者要求偵查提請逮捕。
“威懾力”來防止犯罪可能是指對犯罪的心理強制作用,也可能是上述的教育作用。如,某行為人入戶搶劫時,適逢該戶的電視播放警示教育片,同類犯罪人受到嚴厲的處罰,該行為人放棄了犯罪。事實上,法律的強制作用還包括國家通過法律制裁違法犯罪行為,強制違法犯罪者遵守法律,如,監禁刑、死刑可以剝奪了犯罪人再犯的能力等。
徐劍隨筆,僅供參考。 -
4 # 丨卜1戶1它1啟虎
民間語:法律是稱是尺,短斤缺倆,一次忍,兩次忍,越忍執法者越昌狂,導值亂象越多,把準稱量準尺,想,國家社會家庭,會很祥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那來的冤假錯案,都集中精力搞建設辦正事,國家繁榮盛昌,一片祥和,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
5 # 段不錯
法律國家重器也,是全中國人民扼守的規矩。毛主席的一句話就是答案:“懲前毖後,治病救人”!法律既是規矩 ,又是懲罰犯罪的依據,還是威懾震懾杜絕和預防犯罪的。
-
6 # 使用者WABC
二者都有法律是標明的高壓線,明知高壓危險還撞,必付代價,因為撞線之人必傷他人,必破壞國民生活,傷害他人生命安全等一切違法行為,都是要付出代價的,這個線保護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好人見線止步,惡人撞線,輕了傷殘,重了死。
-
7 # 葉律師
這是法律的事先作用和事後作用。
事前作用,那便是法律中刑罰的威懾性及行為指引性。公民個人行為是遵循“發無禁止即自由”原則。也就是,只要是法律沒有禁止的行為,那公民便可以實施。只要是法律所禁止的行為,我們便不能做,否則將涉嫌違法,乃至是犯罪。輕則治安處罰,重則刑事追責。並且我們刑法等刑事法律法規對於違法行為的處罰內容進行規定,這便是震懾刑事犯罪的作用。而我們在規定哪些不能做的時候,其實就是代表我們立法的價值取向,這些規定可以對公民的行為起到指引作用。這方面的作用,我們可以通過學校的法治教育,社會的普法宣傳,電視電影宣傳,媒體等網路傳播媒介進行宣傳普法,提高公民的法治素養。
事後作用,那便是對於違法行為的追責,懲處,這不僅可以起到打擊犯罪,也能夠有相應的教育作用。如果違法犯罪行為不能得到懲處,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懲處,那無疑是對犯罪行為的放縱。甚至是會給公民的法治觀念帶來影響,以為實施這樣的違法行為沒有事。所以一旦發生刑事犯罪,我們公檢法機關應當及時介入,及時啟動司法程式追究刑事責任。通過懲罰這些犯罪也能起到震懾教育作用。同時我們也應當整理典型性案件,並及時向社會宣傳,也能夠起到普法和教育作用。
如果從震懾作用來說,那刑罰越嚴重,起到的震懾效果應當更明顯。所以我們也常常習慣於認為,只有判處重刑,才有利於預防犯罪。看到不少有人在呼籲,“拐賣兒童犯罪一律判處死刑”,這便是重刑的觀念表現。刑罰的作用除了震懾懲罰犯罪以外,也應當具有一定的公平正義性,等價性。也就是說,我們的刑罰要與其違法行為的嚴重性、惡劣性等相當。但是如何做到量刑合理,這個也是我們司法實踐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
8 # 淮北日月升
法律是等著懲罰犯罪呢?還是用威懾力來防止犯罪?
對於犯罪,法律的存在具有多重的作用,既有懲罰作用,又有威懾意義。
例如,某甲因為搶劫被依法判處有期徒刑三年。
對於犯罪分子本人來說,有一定的懲罰作用,叫他知道,作惡必須付出代價,這三年有期徒刑就是法律對他的懲罰。
對於他本人以及不特定的其他人(尤其是有作惡圖剖的那些人),還有一定的威懾、警告作用,告訴他們,如果膽敢暴力劫取他人財物,最低量刑就是三年有期徒刑。
對於本案的受害者來說,法律有一定的安撫作用,作惡之人已經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受到了應有的懲罰,付出了應有的代價。
總的來講,法律的作用在於劃定一條紅線,越過紅線必然付出代價,教育作惡者本人,威懾有作惡圖謀的人,通過懲罰、預防犯罪,達到維護社會公共秩序的目的,當然了,其預防的功能應當是更大、更為重要。
-
9 # 巖115211021
法律是懲罰犯罪的,同時也是保護未成年人犯罪的?為什麼不能一視同人呢?這有問題嗎?為什麼要禁止我發表意見,我違反了那條規定?
-
10 # 使用者尹海濤
我們本地公、檢、法、司幾家每年都要在人員高度集中的文化廣場進行普法宣傳!每年必需舉行普法考試!還有一些行政執法部門亦進行普法活動!宣傳與教育,讓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法治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
法律是神聖而莊嚴的!當年很多地方都舉行一些“宣判大會”,犯罪分子“遊街”等活動!在一定程度上震懾了犯罪分子!客觀上降低了犯罪率!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並認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統治階級意志的規範體系。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國家統治的工具!法律最重要的作用在於懲治犯罪!維護國家安全穩定!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讓朗朗乾坤、藍天白雲長駐人間!
法律懲治犯罪為主!宣傳、震懾為輔!
-
11 # 童視界
法律並不是等著懲罰犯罪,但是在防止犯罪層面上面來講,是有著法律的震懾作用的。設定法律的本身的意義裡面也有震懾的意義。
法律的制定是一個法律的框架下,使人們的各種社會生活處在法律安全下。這個框架指明瞭那些過界(違法,犯罪)的言行,分別對應不同的懲罰。懲罰犯罪並不是法律制定的最終意義,法律制定的最終意義在於人們守法,所以法律對犯罪的懲戒也好,法律的威懾也好,都是使人們守法,讓我們的社會處在公平,安全,穩定的框架裡面,使我們的各種社會生活得以保障,使我們享受法律賦予我們的安寧,和平,安全和自由的生活。
所以來說,法律對犯罪的懲罰和法律的威懾力防止犯罪,不是矛盾的,而是統一的,很多犯罪分子受到了法律的懲罰後,洗心革面不再犯罪,除了監獄等司法部門的改造之外,也有受過法律懲罰之後,形成的對法律的敬畏,也就是我們講的法律的威懾力。這和我們古代講的,法律使人們常存敬畏之心,是一個道理。敬,就是尊重法律,法律是對守法人的保障,所以要敬重它,尊敬它。畏懼它,就是法律的威懾力。
正是因為法律對於我們國家,人民,我們的各種社會生活的重要性,所以我們才更應該學法,知法,敬法,守法。同時,法律也是神聖的,它需要我們司法機關嚴格執法,需要法律宣傳,釋法和普法。使法律保持它的純潔性,公正性。
-
12 # 全民小觀
法的作用:懲治一切違法行為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法律和制度是優秀的,就看執行力優不優秀了,權力監督至關重要。
鱷魚的眼淚不是知道自己錯了才流的,是後悔自己怎麼漏出了破綻被抓才流的眼淚。
執法必嚴 違法必究
回覆列表
法律是等著懲罰犯罪?還是用威懾力來防止犯罪?二者的作用都有!法律的最終目的就是維護國家、集體、公民的合法權益!對於一切侵犯國家、集體和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通過嚴格依法、嚴格執法、嚴格司法,懲罰那些犯罪的人員。通過懲罰犯罪的行為,用教育、驚醒、震懾(威懾力)的方式防止犯罪、杜絕犯罪。(案件有問題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