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熱鬧風箏O6

    戰國始自三家分晉或田氏代齊,150餘年的歷史,精彩紛呈,七雄並立,各國均在這個時期或早或晚達到了鼎盛之勢,然而要說一統天下?那還得是秦。

    秦人自孝公商鞅這對黃金搭檔實行變法以後,就給秦國上了發條,人人以“勤耕尚戰”為榮,整個國家都成了一部戰爭機器。

    其他國家在與孝公之後的秦國進行綜合對比,均有所不足。

    趙國鼎盛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軍力強大,幾乎可以一力抗秦,然而經濟基礎不是一個等級,君主也是一代比一代差,治理能力也不是一個水平,更要命的是趙國朝政比較混亂,流血奪權之事時有發生,長平之戰和廉頗李牧的下場說明了一切。

    楚國由項景屈昭四大家輪流族掌控朝政,短暫的變法未見大成效,長期形不成合力,只在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候給了來了一個迴光返照(項燕抗秦滅了秦李信軍20萬),但面對王翦60萬大軍的時候,終究改變不了滅亡的命運。

    齊國,是在魏國霸權衰落後一度與崛起的秦國並稱東帝西帝,實力冠絕天下,原本機會不小,但是在自身作死的操作之下招至五國合縱伐齊,險些成了七雄第一個滅亡的。田單憑藉僅剩的莒城和即墨兩座城恢復了齊國已是天大的奇蹟,還能指望它統一天下?

    魏國,這個戰國時期第一個變法強大的國家,實力在文侯武侯和惠王前期是第一無疑的,四十萬魏武卒橫行天下,揍得秦國那叫一個慘哪,函谷關,離石要塞,河西之地全歸了魏國,被揍扒的秦國不得已才尋求變法。那強大的魏國又怎麼會一步步走向末日失去統一天下的機會?失才,失才亡魏,魏國去了太多的頂級人才了,盲目自信和驕傲自大一次又一次削弱了前期的實力積累,秦國收回河西和函谷關等地方後,四戰之地的魏國就被壓制的死死的,再無重新掘起的希望。

    除此之外,燕國和南韓想一直相對較弱,能自保就不錯了,不可能奢望其一統天下。

  • 2 # 上善若水889

    在中國歷史上的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權威。平王東遷之後,東周開始了,周王朝開始衰敗,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實際上並沒有任何控制能力。而中原各國也因為社會經濟的條件不一樣,大國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也出現了,各國的兼併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

      戰國時期(前475~前221),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後期至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過很多的有為之君,例如秦惠文王、趙武靈王、齊威王、燕昭王、魏惠王、楚威王、韓昭侯等,基本每個國家都有厲害的君王出現。只可惜的是,他們並沒有能夠出現在同一個時期,我們很難看到這場曠世之戰的誕生。

      如若七國雄主都處在同一個時期,那麼歷史的發展會怎麼樣呢?誰能逐鹿中原呢?

      在這一問題上,當屬秦惠文王莫屬。秦惠文王十九歲即位。因為商鞅變法後觸犯了太多貴族宗室的利益,導致貴族宗室多怨氣,惠文王便族滅商鞅,但卻不廢其法。正是有秦惠文王這一賢明的君主關鍵性的決策——繼續推行商鞅之法,徹底為秦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韓宣王元年(前325),秦惠文王自稱秦王,成為秦國第一位君王。當政期間,文有張儀連橫六國,武有公孫衍、樗裡子、司馬錯,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要說能和秦國有的一拼的無非也就齊國、楚國和趙國。

      齊威王(前378--前320),田氏,名因齊,戰國時期齊國(田齊)第四代國君。

      齊威王二十三年(前334),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齊威王以善於納諫用能,勵志圖強而名著史冊。齊威王在位時期,針對卿大夫專權、國力不強之弊,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進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選賢任能、賞罰分明、國力日強。經桂陵、馬陵兩役,大敗魏軍,開始稱雄於諸侯。並禮賢重士,在國都臨淄稷門外修建稷下學宮,廣招天下賢士議政講學,成為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

      齊威王三十六年(前320年),齊威王駕崩後葬于田齊王陵,享年59歲。

      不得不說齊威王也是一名惜才愛才,懂得勵精圖治的君主。但他並沒有能抓住奴隸制向封建社會變革時期的關鍵,他沒能對國家進行一系列的改革,雖說國富民安,但是如果真的將其與秦國進行比拼,齊國很難擋住秦國的虎狼之師。齊國此時的內政修為是相當好的,但缺乏的是根本性扭轉改革和軍事力量的加強,一場戰役不只是有一位著名的軍師就能勝利的,更重要的是靠士氣和將士們有效的訓練。

    image.png

      楚威王熊商(?―329),羋姓,熊氏,名商,戰國時期楚國國君,繼承其父楚宣王救趙伐魏與開拓巴蜀的格局。他是楚國繼楚悼王以後,使楚國國勢發展最強的君王,他一生以恢復楚莊王時代的霸業為志業,力圖使楚國冠絕諸國之首。

      楚威王七年(前333),楚威王大軍伐齊,與齊將申縛戰於泗水,進圍徐州,大敗申縛之後,卻被齊將田盼打敗;楚國雖說先勝後敗,但由於打敗過越國 ,勢力還是擴張到長江中下游與江淮地區。楚威王的聲望,顯赫一時。威王十一年而卒,子楚懷王熊槐繼位。

      楚威王和秦惠文王是同一時期的人,他們甚至還有“秦楚之好”,雖說楚威王力圖回覆楚莊王時代的霸業,但事實上由於其國家內多年的弊病,奸臣當道,在朝中渾水摸魚,讓楚國在楚威王薨逝後國力立即衰減,被其餘六國甩出名列。

      趙武靈王(約前340—前295),嬴姓,趙氏,名雍,戰國中後期趙國君主,政治家、改革家。

      趙武靈王在位時,推行“胡服騎射”政策,趙國因而得以強盛,滅中山國,敗林胡、樓煩二族,闢雲中、雁門、代三郡,並修築了“趙長城”。趙惠文王四年(前295),已退位的趙武靈王在沙丘之亂中被幽禁餓死,死後諡號“武靈”。趙君稱王,自武靈王諡號始。

      趙武靈王可以說是橫跨了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代,也正是他積極在趙國大陸學習胡人,推行胡服騎射,才有了後面能和秦國對峙三年的長平之戰的實力。但軍事實力歸結于軍事實力,但趙國的民政文化實力就遠不如秦國。

      齊威王、楚威王、趙武靈王雖說都是一代賢明的君主,但都各自因為其沒能積極在這一時期進行變法,讓自己的國家積極轉型,走向封建社會的道路,總歸還是有或軍事或內政或民生上的和秦國的差距。倘若戰國七雄的明君仍在,最終仍然會是秦惠文王勝出。

  • 3 # 中行偃

    所謂弭兵,是指平息戰爭、平息戰亂的求和之舉。弭兵會盟,是說春秋後期在諸侯爭霸過程中晉、楚協調霸權之爭的會盟。

    公元前575年,晉楚鄢陵之戰楚國戰敗後,公元前557年,晉國在湛阪之戰再次擊敗楚國,迫使楚國不得不參加會盟。這樣晉國、楚國、齊國、秦國等春秋時期的強國,都想再一次弭兵。於是,宋國大夫向戌為第二次弭兵積極進行外交活動。魯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6年),晉國、楚國、齊國、秦國、魯國、衛國、陳國、蔡國、鄭國、許國、宋國、邾國、滕國等14國在宋國的西門之外結盟。

    簽訂的盟約內容是:“晉、楚之從交相見也。” 意思是:“晉的僕從國要朝貢楚國,而楚的僕從國要朝貢晉國。”與會14國中,齊國作為晉的盟國,朝拜晉國而不朝拜楚國;邾國為齊國的附庸,滕國為宋國的附庸,不參與盟會。秦國,作為獨霸西戎的一方霸主,是楚國的盟國,不朝拜晉國。

    公元前545年,齊景公、魯襄公、宋平公、鄭簡公、陳哀公、蔡景侯、燕國君主、杞國君主杞文公、胡國君主、沈國君主、許悼公、白狄首領朝拜晉國晉平公。同樣,魯襄公及宋國大夫向戌、陳哀公、鄭國大夫遊吉、許悼公、胡國君主、沈國君主朝拜楚國楚康王。

    大國對小國的窮徵暴掠使小國“不敢寧居,悉索敝賦,以來會時事。”鄭國大夫子產曰:“諸侯靖兵,好以為事,行理之命,無月不至。貢之無藝,小國有闕,所以得罪也。諸侯修盟,存小國也。貢獻無極,亡可待也。”小國必須盡其土實,重其幣帛,供其職貢,從其時命,賀福吊兇,對晉國、楚國承擔繁重賦稅。而晉國、楚國兩國,犧牲了小國的利益,達到暫時的和解。晉楚兩大國雖然犧牲中小國家的利益,互相瓜分霸權,形成了表面的均勢,但各國也得以免去連年征戰之苦。

    弭兵之會(公元前546年)後,晉楚大體平分霸權,晉國總體上佔優勢。

    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弭兵的始作俑者趙氏孤兒趙武!

    趙武執政時期,是春秋最風平浪靜的時代,大家都喜愛趙武的良性統治。“客大夫”制度使得晉國發展水平遠遠領先其他諸侯。

    我們的先人評價在春秋後期六卿之一都足以匹敵齊、秦,實與諸侯無異。事實證明所言非虛:三晉都位居戰國七雄之列;魏國(包括魏氏)百年稱霸;趙國也足以與強化後的秦國扳腕,乃至一爭天下。

    《戰國策》總結:“三晉合則秦弱;三晉離則秦強”。尉繚評價趙政(秦始皇)統治下的秦國實力尚不及昔日的知襄子(智伯瑤)。

    晉國乃至三晉的強盛應該感激於趙武的功德,只不過“歪打正著”,趙武本著加強君權、抑制六卿之心,卻無意間加速了晉國的分裂與滅亡,令人感慨世間之事真是瞬息萬變!

    總之,晉國一統天下才是大勢所趨。

  • 4 # 正一哥哥

    即便各國同時處於鼎盛時期,能完成最終統一大業的仍然是秦國。要削平天下,總齊八荒,需要的不僅僅只是看暫時的軍事強大和經濟富裕,而是要看誰更有最持久最基礎,最穩固的國策。在這個基礎之上,仍需要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不懈,初心不變。那就得代有明君,代有賢臣良將,三者缺一不可。

    當大秦的實力比六國實力的總和還呈碾壓式優勢的前提下,始皇帝尚且用了整整十年才統一天下。那麼大家可以想想,當各國同時處於巔峰時期,那一國滅六國其困難程度得有多大?

    戰國時期,楚國鼎盛時期是楚威王,他把滅越,把楚國推向全盛,兵威最旺,經濟最富。可惜他麼有個好兒子,也麼有系統化的富國強兵的國策,同樣的還有南韓,燕國。而齊國雖然經濟和軍事雙重強大,但缺乏上進心,也無遠大理想。唯有,魏國,趙國不僅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更有統一天下的野心。也有明君賢臣良將同在的格局,可惜不能代有。除了秦國,其他各國的政策制度方面要麼只單獨強調軍事強大忽略體質改革和經濟發展。要麼就是政策不能延續。兩廂對比,唯有秦國,不僅有代有明君賢臣良將,而且有系統基礎持之以恆的正確國策加持。那就獎勵耕戰,打破貴族坐吃祖蔭的規矩,廢除平民無法晉升的限制。就這一招就對其他六國形成釜底抽薪之勢。既保證了國策的穩定性和先進性,又使生產得發展,物產持續富裕。更激發了士兵殺敵立功晉爵改變命運的信心和熱情。

    綜上所述,各國同處鼎盛時期,則魏文侯首先會與其他五國打的不可開交,縱然吳起是兵家聖人般存在,也不能保證可以稱霸中原。東方五國越是戰亂,百姓越會往秦國走。白起不見得打得過吳起,但守住秦國東大門,使秦國不被侵犯還是綽綽有餘的。而一旦六國形成焦灼狀態,在他們厭倦戰爭,苦苦掙扎之時,秦會藉機東出,屆時六國不能擋。

  • 5 # 早晨想起他

    《東周列國志:》就是戰國時期,那時人國的觀點跟現代人是不同的,周天子擁有天下,是周天子把天下分成無數個國家,是東周時國與國之間相互爭鬥,相互吞併,但並不擁有天下,當時人認為天下就怎麼大,所謂國是周天子劃分的國,周天子才是擁有天下的人,後來周天子無力管理天下,無力管理各國之間的爭鬥吞併,標準說法周天子的天下分裂,但周天下還是統一的,秦始皇滅六國在一次統一天下,始皇帝不封國了,中國歷史統一的國家只稱朝代是不稱國的,後來大清朝有了西洋各國,人們才稱大清朝為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和我男朋友感情很好,高考他比我低50多分,想讓我陪他去他選的大學,該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