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自在安身
-
2 # 日常刷下線
合理,改稻為桑是當時架空中國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的有效方式。從改稻為桑,到養蠶繅絲,再到製作絲綢和成衣有效拉長產業鏈,促進就業。是正確的國家發展政策,怕就怕那些張居正徐階之流,抱著小農經濟殘念,拉中國進泥潭!而真實的歷史把中國拉入小農經濟深淵的也恰恰就是張居正。
-
3 # 飛行者埃裡克
從掙錢角度講。這當然是掙錢的買賣。但是,經濟不單單是掙錢啊!就當初的糧食單產和物資調運能力以及之後政府的協調能力而言,改稻為桑其實是非常要命的一件事。
改稻為桑,其實就是拿錢買糧來維持當地的糧食供應。但是,就當是糧食產量而言,不要說江南,放眼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糧食就沒一個地方有富裕的。沒事的時候,也就維持一個脆弱平衡罷了。一旦有事,哪怕只是一個小流域的,小範圍單位自然災害。這種平衡就會被打破,形成雪崩效應。當年的交通運輸條件又爛的一批。政府的協調通訊能力也非常的差。老百姓的抗風險能力幾乎為零。要想有所準備。政府就需要建立大量的常平倉一類的國儲設施。但是,問題又回到了糧食產量和運輸倉儲技術上去了。
改稻為桑這種事,說白了就是這幫官僚地主把自己獲得超額利潤的成本轉嫁到了農民和政府身上。同樣,把風險也轉移了。這玩意本質上和英國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的羊吃人沒啥區別。但是,因為歐洲的資本家最終選擇了對外掠奪,而中國的官僚地主選擇了對內剝削。所以,他們搞出了資本主義,而我們這邊其實連萌芽都算不上。這大概就是放封建領主和官僚地主的區別吧
-
4 # OK一二三
從經濟角度來說大的國策方針都是從全國全域性考慮出發的,本無可厚非。主要是在省市縣級執行層面出了偏差,每一級都有每一級的心思,最後到百姓層面,就只剩必須執行,否則就是謀反。沒從實際出發,但凡每級的官員,在堅決執行中央的決定前考慮百姓的難處,創造條件解決糧食不足又必須改稻為桑的問題,政府不託底,定會出問題,但凡起義哪個不是活不出來了被逼的選擇。但每一級政府有時候會主動性的要出亂子,有了亂子能解決一些平時不好解決的問題,比如政敵,斂財等。
-
5 # 大夢1958
改稻為桑需要充足的運輸能力和完善的市場經濟作為基礎
其次廣大農民的利益必須得到保障
這個事交給誰來做?能否協調好富戶與農民的關係?這都是挑戰
-
6 # 奔波的路人甲乙丙丁
糧食在中國古代,哪怕是2022年,價格都是浮動的,這個浮動的幅度在今年的上海就有很好的表現,在現在擁有全球物資配送能力的今天,都搞的有人睡馬路,在明朝那種腐敗計程車大夫管理下,一斤米能換你一畝地,覺得這樣的改稻為桑,能成功嘛?
-
7 # 風之精靈——開心
改稻為桑實際上就是種桑比種糧賺錢。
問題是當桑多了之後,價格就降了啊。
所以那裡存在合理性?再說,桑可以不用,糧食不能不吃啊,到時候富商囤積糧食,糧價飛漲,老百姓被榨的精光,父母官再上奏減稅。官商勾結一頓操作賺的缽滿盆滿,老百姓和財政繼續賠。
-
8 # 死宅胖子
站在地主和GDP的覺得肯定合理,但是人口怎麼辦,應該有配套措施,比如經略南洋。
-
9 # 未老先衰患者
第一,劇中王用汲曾經說過,建德縣在冊百姓27萬人,耕地29萬畝,桑田15萬畝,豐年每畝產量兩石五斗,歉年不到兩石,每人每天只有七兩米。靠著山貨河魚也不過是勉強度日。說明當地的人口已經達到了土地承載力的上限,改種經濟作物極有可能直接導致本來就已經極為脆弱的平衡被打破。
第二,劇中胡宗憲曾說過浙江七山一水兩分田,說明浙江多山運輸成本極高,進口的糧食一定遠高於本地產的價格。這很可能直接抵消了經濟作物的多餘產出。
第三,劇中鄭泌昌提過沈一石是官商,所有生絲由官府代為收購,價格是市價的一半,這進一步抵消了農民改稻為桑的收益。而且嚴世蕃也說過桑農喜歡把生絲賣給小作坊,但是小作坊產的絲綢往往做工較差,西洋商人不願意買。而且海瑞在淳安縣的時候收到過巡撫衙門下達的收生絲的命令,田縣丞的第一反應是帶著官差直接去催要,說明這也不是第一回幹。
第四,農民唯一能得到的好處就是嘉靖帝承諾的桑田按照農田收稅的稅收優惠,但是從當時浙江官府的各種行徑來看,這個稅收優惠多半也到不了桑農手裡。
第五,很多人覺得這應該是中國版圈地運動的前身,但是我不得不說這樣想的人太天真了。英國圈地運動時土地遠沒有達到承載上限,而且被趕走的人也大多數是領主的佃戶。這是兩個根本上的差別,兩者根本不具有類比性。
綜上所述,從有限的資料和資訊來說,改稻為桑是沒有作用的,只會讓處於小冰期之下的帝國出現更大面積的饑荒。
-
10 # 末路梗筋
不論從什麼角度而言只要是讓老百姓都餓死光了那麼那個政府也就走到頭了
回覆列表
看看現在有多少稻田改作其他用途了?
稻田牽涉到一個地方的穩定和糧食安全,
華人的飯碗要端在自己手裡!這是底線
把林地改種桑樹應該是正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