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載天覆, 土生萬物; 民耕民逮 以求果腹。 腹鼓食兮歌以遊, 肚藏谷兮萬事足; 天下大和堪擊壤, 二旬九飯國易主。 民以食為天, 帶牛又佩犢; 農時不相違, 便贏蒼生福。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吃飽肚子,免於飢餓”,一直都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基本需求。人們來到這個世界,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飲食吃喝,是我們生命與生活的保障,因此也是我們從事一切社會生產和活動的目的。 《史記·酈生列傳》有言:“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什麼是天?天是世間萬物賴以生存的最重要而又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若誰侵犯了天,必會受到天的懲戒而一無所有乃至喪失生命。因此沒有什麼是比天更大的事。所以司馬遷認為,對國而言,老百姓就是天,老百姓的事情就是天大的事情;對老百姓而言,吃飯就是天大的事情。 不惟司馬先生這樣說,有史以來古語也常言: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沒有一樣不是和吃有關。“民以食為天”,不是簡單的生活感慨,它是人類延續生存的經典格言,穿越了百萬億年的時空,至今仍是那樣的振聾發聵。 “以食為天”,就是沒有比吃更大的事。世界上沒有什麼問題比吃飯更重要。許多事情可以講百分之幾,唯獨吃飯問題不能講百分之幾,必須講百分之百。吃不飽肚子,就難以生存。千萬年來人類的遊弋奔藏,不是為遊覽地球上的山光水色,而是尋找能為他們生命延續提供食物的地方。國家與國家的戰爭,部落與部落的相鬥,終極目的,也都只是為了賴以果腹生存的食物。“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宮闕萬間都成土。”千年輪迴,朝廷更迭,老百姓代代香火傳承,靠的不是什麼明君賢相、什麼盛事之治,而是他們的辛勞和忍耐,是他們刨土尋食的本領。 “以食為天”,就是沒有比吃更真的事。人類社會,雲譎波詭,充滿著爾詐我虞,成者王侯敗者寇,翻手為雲覆手雨,歷史的真偽掌握在強權者手中。但是吃與喝,卻是任何人也不可替代的。帝王將相也好,草根百姓亦罷,生存下來,都是為著吃喝這樣一件相同的事兒。古人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生兩大欲望,一是吃喝,使自己得以生存;一是男女情慾,使人類得以傳宗接代,繁衍發展。這才是人類的兩個本真。 “以食為天”,就是沒有比吃更快樂的事。透過飲食文化的不斷豐富發展,食物的色、香、味、形以及用器,都被蘊涵進了各種各樣的哲理,滲透進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大到治國之道,小到人際往來。無論賢人雅士還是普通百姓,他們都能從各自的飲食生活中咀嚼出人生的美好與意義,從而獲得精神方面的快樂和滿足。上古社會里最美好、最值得回憶與追求的,莊子認為就是那時人們可以“含哺鼓腹而遊”,也就是說只有在吃飽喝足之後才可能最大最充分地享受人生樂趣。 因為有了吃,才有了人類;因為有了吃,社會才不斷前進發展到今天;因為有了吃,才誕生了璀璨多姿的傳統飲食文化。 當社會實現了墨子提出的“百姓皆得暖衣飽食,便寧無憂”之後,人們對食物的需求,就從單純的充飢果腹,上升到了精神的層面,飲食也被人們賦予了更多的文化意味。可以說,人類歷史有多漫長,我們的飲食文化就有多深厚。盪漾在這條飲食文化的長河中,我們可以看到它的繽紛色彩與博大精深。那麼,就讓我們隨著本書的展開,對中國古代飲食文化進行一次穿越時空的心靈之旅,去經歷一次“民以食為天”的文化薰陶。
地載天覆, 土生萬物; 民耕民逮 以求果腹。 腹鼓食兮歌以遊, 肚藏谷兮萬事足; 天下大和堪擊壤, 二旬九飯國易主。 民以食為天, 帶牛又佩犢; 農時不相違, 便贏蒼生福。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吃飽肚子,免於飢餓”,一直都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基本需求。人們來到這個世界,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飲食吃喝,是我們生命與生活的保障,因此也是我們從事一切社會生產和活動的目的。 《史記·酈生列傳》有言:“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什麼是天?天是世間萬物賴以生存的最重要而又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若誰侵犯了天,必會受到天的懲戒而一無所有乃至喪失生命。因此沒有什麼是比天更大的事。所以司馬遷認為,對國而言,老百姓就是天,老百姓的事情就是天大的事情;對老百姓而言,吃飯就是天大的事情。 不惟司馬先生這樣說,有史以來古語也常言: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沒有一樣不是和吃有關。“民以食為天”,不是簡單的生活感慨,它是人類延續生存的經典格言,穿越了百萬億年的時空,至今仍是那樣的振聾發聵。 “以食為天”,就是沒有比吃更大的事。世界上沒有什麼問題比吃飯更重要。許多事情可以講百分之幾,唯獨吃飯問題不能講百分之幾,必須講百分之百。吃不飽肚子,就難以生存。千萬年來人類的遊弋奔藏,不是為遊覽地球上的山光水色,而是尋找能為他們生命延續提供食物的地方。國家與國家的戰爭,部落與部落的相鬥,終極目的,也都只是為了賴以果腹生存的食物。“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宮闕萬間都成土。”千年輪迴,朝廷更迭,老百姓代代香火傳承,靠的不是什麼明君賢相、什麼盛事之治,而是他們的辛勞和忍耐,是他們刨土尋食的本領。 “以食為天”,就是沒有比吃更真的事。人類社會,雲譎波詭,充滿著爾詐我虞,成者王侯敗者寇,翻手為雲覆手雨,歷史的真偽掌握在強權者手中。但是吃與喝,卻是任何人也不可替代的。帝王將相也好,草根百姓亦罷,生存下來,都是為著吃喝這樣一件相同的事兒。古人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生兩大欲望,一是吃喝,使自己得以生存;一是男女情慾,使人類得以傳宗接代,繁衍發展。這才是人類的兩個本真。 “以食為天”,就是沒有比吃更快樂的事。透過飲食文化的不斷豐富發展,食物的色、香、味、形以及用器,都被蘊涵進了各種各樣的哲理,滲透進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大到治國之道,小到人際往來。無論賢人雅士還是普通百姓,他們都能從各自的飲食生活中咀嚼出人生的美好與意義,從而獲得精神方面的快樂和滿足。上古社會里最美好、最值得回憶與追求的,莊子認為就是那時人們可以“含哺鼓腹而遊”,也就是說只有在吃飽喝足之後才可能最大最充分地享受人生樂趣。 因為有了吃,才有了人類;因為有了吃,社會才不斷前進發展到今天;因為有了吃,才誕生了璀璨多姿的傳統飲食文化。 當社會實現了墨子提出的“百姓皆得暖衣飽食,便寧無憂”之後,人們對食物的需求,就從單純的充飢果腹,上升到了精神的層面,飲食也被人們賦予了更多的文化意味。可以說,人類歷史有多漫長,我們的飲食文化就有多深厚。盪漾在這條飲食文化的長河中,我們可以看到它的繽紛色彩與博大精深。那麼,就讓我們隨著本書的展開,對中國古代飲食文化進行一次穿越時空的心靈之旅,去經歷一次“民以食為天”的文化薰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