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育鄰人

    感謝提問:

    人口聚居密度決定:人類主動勞動創造活力、包括綜合教學質量。最典型的代表,職業化學校教育從城鎮向農村蔓延、現代人類社會中所謂的名校幾乎全部集中在城鎮。當然,現代城鎮教育有一項技能不如農村——綜合勞動實踐教育

    生命,被賦予了繁殖能力+生長週期+小部分損傷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質組合形態,所有自然生命都必須以被動適應+主動索取的方式適應自然生存環境。植物從自然物質中吸納可溶於水的微礦物質結合光合作用生產生命養料、動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微生物寄宿在植物或動物體內......自然生命悄無聲息地形成了具有相對均衡穩定性的“生態食物鏈”。

    人類,自然生命體系中綜合智商最高、成長髮育最慢、成長可塑性最強的社群性胎生哺乳動物,也是自然生命體系中唯一具備按照自主生存需求透過主動勞動創造生活消費物資的動物族群,馴化播種植物的農業馴服圈養動物的畜牧業和漁業採礦加工製成生產勞動與生活輔助用具的工業輔助人類戰勝疾病的醫藥業......主動勞動創造已經成為人類與其它自然生命區別開來的根本標誌。那麼,為什麼說人口聚居密度決定人類主動勞動創造活力呢?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天地看待萬物都是一樣的,不會對誰特別好,也不會對誰特別壞,一切隨其自然發展。餓了採摘植物果實充飢、偶爾捕食其它動物“打牙祭”、渴了喝山泉水、困了找個山洞或者樹杈歇息、吃飽了就和同伴打打鬧鬧......人類誕生之初和其它自然生命一樣,完全賴出生地的自然環境饋贈生活。因此,自然生命世界原本一切都隨“天意”統籌,有水+有Sunny的地方就存在自然生命、水土肥沃+Sunny充裕的地方植物就生長茂盛、植物生長茂盛的地方動物就能成群結隊。

    神農嘗百草、神農嘗&傳五穀、燧人鑽木取火、倉頡造字、太上老君煉丹得銅鐵......歷經數千年摸索實踐、在諸多偶然與必然因素共同作用下,自然物質世界開始跟隨人類生存需求的“指揮棒”起舞,誠如開墾耕種土地、馴化播種植物、馴服圈養動物、發掘開採自然礦物等等。當人類掌握了獲得相對穩定食物補給的文明定居生存方式之後,鄉村與城鎮便逐步成為人類聚居的核心區域。

    《史記》卷一百二十九 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

    學周書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財匱少而山澤不闢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則饒,原小則鮮。上則富國,下則富家。貧富之道,莫之奪予,而巧者有餘,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於營丘,地潟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繦至而輻湊。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其後齊中衰,管子修之,設輕重九府,則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歸,位在陪臣,富於列國之君。是以齊富強至於威、宣也。

    國學故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生於有而廢於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則客無所之,以而不樂。夷狄益甚。諺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意思是百姓家裡的糧食充足之後,才會鑽研形成人際社交禮儀;穿的吃的都很豐富充足之後,才會追求榮譽和恥辱等群體社交生存價值。因此,人口聚居密度決定人類主動勞動創造活力,比如聚居百人級的鄉村,基本不會有任何消費物資交換、每個家庭都大機率透過耕種實現“自給自足”;聚居萬人級的集鎮,可能配備有商行、郵政分支機構、醫療衛生室、旅館、中小學;聚居百萬人以上的城市,商超、物流集散、醫院、銀行、酒店、大學等所有現代人類社會職業分工形態都悉數齊備。

    晉朝文學家和哲學家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指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告訴人們一個人生活在好的環境裡就會受到好的影響,生活在壞的環境裡也就會受到壞的影響,強調環境對人學習成長的綜合影響。城鎮越大,生產勞動職業分工業態越齊備、城鎮越大,可接觸到的人群基數越大、城鎮越大,對教育+醫療+文娛的綜合需求越大、城鎮越大,人群對各式消費物資的綜合需求總量越大&種類越多&質量要求越高......所以,人口聚居密度決定人類主動勞動創造活力、包括綜合教學質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爐石傳說冒險模式龍媽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