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819445816643

    個體心理發展的核心任務就是要發展他的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徵,以及心裡過程;建立自我同一性,達到人格整合。

    個體在發展中逐漸形成的人格,是生物的、心理的和社會的三方面因素構成的統一體。在人格的發展過程中,要經歷順序不變又相互聯絡的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存在著特定的心理發展上的一對矛盾,從而構成了一種“心理危機”。解決這個矛盾或危機就成為一個階段心理發展的核心任務。如果個體解決了這個任務,就能形成積極的人格品質,相反則形成消極的品質。個體就是這樣在不斷地解決衝突、克服心理危機、完成發展任務的過程中從一個階段向下一個階段過渡。埃裡克森將人格發展劃分為以下八個階段:

    (1)嬰兒期(0~1歲)此階段的矛盾是信任感對不信任感;發展任務是獲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嬰兒出生後首先面臨的就是生存問題,他對初次降臨的這個世界是否安全、能否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問題有著本能的敏感,嬰兒如果能夠得到成人的精心照料和保護,便會逐步形成對周圍人及世界的信任感(即安全感)。否則就會產生不信任感,並將在今後的生活過程中,對周圍人及這個世界充滿了內心的疑慮。信任感是整個人格發展的基礎。

    (2)兒童早期(1-3歲)此階段的矛盾是自主對羞怯與懷疑;發展任務是獲得自主感,克服懷疑與羞怯感。此階段兒童的活動能力快速發展,特別好動,凡事都想親自嘗試,以顯示自己的力量,並藐視外部的控制。這時候兒童想透過靠自己吃飯、穿衣、如廁等等而習得能力感。“讓我來”、“我不”成為這時孩子的口頭禪。如果父母在安全的範圍內給孩子一定的自由,鼓勵他做力所能及的事,就能使孩子獲得自主感。反之,如果父母對兒童限制過多、指責或懲罰過多,便會使兒童產生對自身能力的懷疑與羞怯感。

    (3)學前期(3~6歲)此階段的矛盾是主動對內疚;發展任務是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此階段兒童在自主性基礎上,發展出更廣泛地探索世界、擴充環境的願望。如果他的主動探究行為受到鼓勵,幼兒就會形成主動性,這為他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礎。如果成人譏笑幼兒的獨創行為和想象力,那麼幼兒就會逐漸失去自信心,這使他們更傾向於生活在別人為他們安排好的狹窄圈子裡,缺乏自己開創幸福生活的主動性,從而產生內疚。

    (4)學齡期(6~12歲)此階段的矛盾是勤奮對自卑;發展任務是獲得勤奮感,克服自卑感。兒童開始進入學校,意味著真正意義上地進入了社會。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後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地方。為了努力完成學習任務、與他人共處,兒童必須勤奮努力。如果他們能夠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這使他們在今後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反之,他們就會感到自卑。

    (5)青春期(12~18歲)此階段的矛盾是同一性對角色混亂;發展任務是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亂。所謂自我同一性是一種關於自己是誰,在社會上應占什麼樣的地位,將來準備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怎樣努力成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覺。跨入青春期的個體,由於身體迅速發展、性的成熟,以及所面臨的種種社會義務與選擇,會對過去懷疑,對將來迷惘,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難以統一,這就是同一感危機。如果個體在進入青春期之前,有較強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動感和勤奮感,就容易在這一階段實現自我同一感。否則容易形成角色混亂。

    (6)成年早期(18~25歲)此階段的矛盾是親密對孤獨;發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戀愛與婚姻是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徵,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於冒與他人發生親密關係的風險。只有這樣才能與他人建立起有意義的關係,發展友誼與伴侶關係,從而獲得親密感,否則將產生孤獨感。

    (7)成年中期(25~50歲)此階段的矛盾是繁殖感對停滯感;發展任務是獲得繁殖感,避免停滯感。在這一時期,人們不僅要生育孩子,同時要承擔社會工作,這是一個人關懷下一代和對社會發揮創造力的願望最旺盛的時期。繁殖感有“生”和“育”兩層含義,即生殖及教育下一代,這是一種生命的延續感。一個人即使沒生孩子,也可以透過關心或教育他人的孩子而獲得繁殖感。而相反的就會體驗到發展的停滯感以及人生的無意義感,失去關懷他人的熱情,以自我為中心,就會產生停滯感。

    (8)成年晚期(50歲以後)此階段的矛盾是完善對絕望;發展任務是獲得完善感,避免絕望與沮喪。

    在體驗了人生的眾多喜怒哀樂後,當老人們回顧過去,如果感到自己的一生沒有虛度,就會產生對生活的完善感,從而可以懷著充實的感情坦然地面對死亡。與此相反,那些對過去的生活感覺不滿意的老人,往往會內心充滿絕望與沮喪,從而會懼怕死亡。

  • 2 # 寧夏2130623

    、方向性、順序性(心理發展階段的劃分:從不會到會,從爬到走等)

    2、不平衡性(兩個加速發展期:幼兒期和青春期)

    3、普遍性和特殊性(某階段有普遍特徵,但每個個體又有差異)

    4、增長與衰退辯證統一(各年齡階段趨勢不同)

    5、連續性與階段性(量變與質變的統一)

  • 3 # 使用者2159206201689

    個體心理發展的核心任務就是要發展他的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徵,以及心裡過程;建立自我同一性,達到人格整合。

    個體在發展中逐漸形成的人格,是生物的、心理的和社會的三方面因素構成的統一體。在人格的發展過程中,要經歷順序不變又相互聯絡的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存在著特定的心理發展上的一對矛盾,從而構成了一種“心理危機”。解決這個矛盾或危機就成為一個階段心理發展的核心任務。如果個體解決了這個任務,就能形成積極的人格品質,相反則形成消極的品質。個體就是這樣在不斷地解決衝突、克服心理危機、完成發展任務的過程中從一個階段向下一個階段過渡。埃裡克森將人格發展劃分為以下八個階段:

    (1)嬰兒期(0~1歲)此階段的矛盾是信任感對不信任感;發展任務是獲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嬰兒出生後首先面臨的就是生存問題,他對初次降臨的這個世界是否安全、能否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問題有著本能的敏感,嬰兒如果能夠得到成人的精心照料和保護,便會逐步形成對周圍人及世界的信任感(即安全感)。否則就會產生不信任感,並將在今後的生活過程中,對周圍人及這個世界充滿了內心的疑慮。信任感是整個人格發展的基礎。

    (2)兒童早期(1-3歲)此階段的矛盾是自主對羞怯與懷疑;發展任務是獲得自主感,克服懷疑與羞怯感。此階段兒童的活動能力快速發展,特別好動,凡事都想親自嘗試,以顯示自己的力量,並藐視外部的控制。這時候兒童想透過靠自己吃飯、穿衣、如廁等等而習得能力感。“讓我來”、“我不”成為這時孩子的口頭禪。如果父母在安全的範圍內給孩子一定的自由,鼓勵他做力所能及的事,就能使孩子獲得自主感。反之,如果父母對兒童限制過多、指責或懲罰過多,便會使兒童產生對自身能力的懷疑與羞怯感。

    (3)學前期(3~6歲)此階段的矛盾是主動對內疚;發展任務是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此階段兒童在自主性基礎上,發展出更廣泛地探索世界、擴充環境的願望。如果他的主動探究行為受到鼓勵,幼兒就會形成主動性,這為他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礎。如果成人譏笑幼兒的獨創行為和想象力,那麼幼兒就會逐漸失去自信心,這使他們更傾向於生活在別人為他們安排好的狹窄圈子裡,缺乏自己開創幸福生活的主動性,從而產生內疚。

    (4)學齡期(6~12歲)此階段的矛盾是勤奮對自卑;發展任務是獲得勤奮感,克服自卑感。兒童開始進入學校,意味著真正意義上地進入了社會。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後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地方。為了努力完成學習任務、與他人共處,兒童必須勤奮努力。如果他們能夠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這使他們在今後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反之,他們就會感到自卑。

    (5)青春期(12~18歲)此階段的矛盾是同一性對角色混亂;發展任務是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亂。所謂自我同一性是一種關於自己是誰,在社會上應占什麼樣的地位,將來準備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怎樣努力成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覺。跨入青春期的個體,由於身體迅速發展、性的成熟,以及所面臨的種種社會義務與選擇,會對過去懷疑,對將來迷惘,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難以統一,這就是同一感危機。如果個體在進入青春期之前,有較強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動感和勤奮感,就容易在這一階段實現自我同一感。否則容易形成角色混亂。

    (6)成年早期(18~25歲)此階段的矛盾是親密對孤獨;發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戀愛與婚姻是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徵,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於冒與他人發生親密關係的風險。只有這樣才能與他人建立起有意義的關係,發展友誼與伴侶關係,從而獲得親密感,否則將產生孤獨感。

    (7)成年中期(25~50歲)此階段的矛盾是繁殖感對停滯感;發展任務是獲得繁殖感,避免停滯感。在這一時期,人們不僅要生育孩子,同時要承擔社會工作,這是一個人關懷下一代和對社會發揮創造力的願望最旺盛的時期。繁殖感有“生”和“育”兩層含義,即生殖及教育下一代,這是一種生命的延續感。一個人即使沒生孩子,也可以透過關心或教育他人的孩子而獲得繁殖感。而相反的就會體驗到發展的停滯感以及人生的無意義感,失去關懷他人的熱情,以自我為中心,就會產生停滯感。

    (8)成年晚期(50歲以後)此階段的矛盾是完善對絕望;發展任務是獲得完善感,避免絕望與沮喪。

    在體驗了人生的眾多喜怒哀樂後,當老人們回顧過去,如果感到自己的一生沒有虛度,就會產生對生活的完善感,從而可以懷著充實的感情坦然地面對死亡。與此相反,那些對過去的生活感覺不滿意的老人,往往會內心充滿絕望與沮喪,從而會懼怕死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勵志狂妄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