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騰衝貓哥

    應該是考古專家說了算。我等草芥,豈敢妄自菲薄,那還不觸犯天條?實在有爭議,無法定奪的話,乾脆叫火鍋鼻祖吧?省得推來推去,心累之極!

  • 2 # 自然居客

    當然是“司母戊鼎”,後母戊鼎是訛譯!為什麼?

    因為,“司”是甲骨文“又其”之義,指商契!“丫"為手形,甲骨文為“又”,漢字通“有”;“口”為鼎形,甲骨文指“其”,所以“又其”為“手抱鼎”,漢字通“啟”!而“其”指二里頭龍紋鼎,即大禹龍鼎,金文即其!如所示:

    根據《史記》記載,“契長佐禹治水有功”,故被舜帝冊封為“又其”火政(即啟位),受商地(安陽殷墟),死葬亞長(啟長)墓,冢為武官大墓,“戊”為契(啟)之殷戈形象,亞長契(啟)墓出土大量青銅戈,如圖所示:

    “女(母)”為跪坐面具人(啟王)形象,如圖所示:

    所以“司母(女)戊”鼎是“殷啟(契)持戈”之供禹鼎,即史載“禹生啟”之實物證據!司母戊鼎甲骨文為“貞”字!公式為:“戊戈+鼎=司母戊鼎”,如圖所示:

    發現大禹墓(二里頭3號宮殿貴族墓)

    那麼禹墓又在哪裡呢?根據金文禹的“抱蟲”結構分析,二里頭3號宮殿貴族墓即大禹墓!為什麼呢?因為此墓的抱龍人即大禹真身,符合史傳為司空(司龍)義!即抱龍入殮,指大禹官職→水政共工義!而殷墟婦好墓出土“又姒”司禹圓斝及二里崗出土甲骨“又其”司啟卜辭佐證“禹生啟”事。如圖所示:

    所以“司”指“又其”啟,而“後”為夏後啟之義,指契(啟)後人,不與“司(啟)”同時使用,故什麼司後混用映象一類說法,統統是臆想!婦好墓有司母及後母(癸)銘文分開使用佐證,如圖所示:

    注意看,1~12銘文都是司母,只有13是後母(後馬)!

    下面截錄網友賈洪存《司後之爭與殷墟的秘密》:

    “司母戊鼎還是後母戊鼎,到底該如何命名,問題的關鍵是如何認識甲骨文字中的司與後。司與後是兩個字還是同一個字的反向書寫是問題爭論的焦點,由此才引申出了墓主人的身份、鑄造者與墓主人的關係等一系列疑問。究竟是司還是後,還要從甲骨文字形和漢字應用兩方面加以分析後,才能找到答案。

    司的甲骨文字由種事物組成,一種是一根樹枝或木棍,代表手中所持的工具,另一種則是受其保護的食物“肉”,也就是大家眼中的“口”字。司用樹枝和肉塊兩種事物展現了一個手持工具的人在保護著大家的食物,說的就是一種特殊的職責。要說明的是,其中的樹枝只是一種工具,遠非權杖,肉塊也不是說話的“口”。漢字應用中,司正是借用了看管、保護之意,被賦予了主管、掌控的意思,代表一種職責,所以就有了很多職務等級的名稱,司空、司馬、司徒、司令員、司號員等等。司中的樹枝和肉塊告訴我們這個字來自於舊石器時代晚期,氏族公扗公有制時代。

    後的甲骨文被看成是司的映象,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兩個字雖然很象,卻由完全不同的事物構成。後是剛剛完成了分娩的一對母子形象,後字中的口是胎盤,代表剛離母體的新生命,是母之後代。在漢字應用中,後只表示血緣,與後並不相同,後在王權社會成為了皇家專用,是為彰顯正統和嫡庶之分,後表示血肉相連的母子之親,太后自然就遠了一些。後由“毓”發展演變而來。

    從甲骨文司與後的區別不難看出,殷墟青銅鼎的命名確有疑問。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司不是後,更不是有些專家眼中的非親生關係“後母x”。其次,銘文中的“母”也不是現代社會關係中直系親屬的“母親”,而是代表社會地位,類似院、所長,負責生育和幼兒的餵養與管理,銘文中的辛、戊是具體的社會分工(區域或職守),據此,銘文所記應為:司辛母或司戊母,類似今天的x院長或x司長x局長。

    再拋開占卜和祭祀,殷商的王權之說也是存疑的。另外,婦好中的好字,子在左、女在右,應為四聲好,不是三聲好。四聲好與採摘有關,是對勤勞的讚美,似此,婦好也不該是大將軍啦。

    以上個人觀點,來自甲骨文字分析,可以質疑探討,拒絕噴。”

    我對此文作者否定《說文解字》的態度完全支援,因為《說文》只能解讀小篆範文,卻解不了金文和甲骨文,本文作者衝出說文解字的蕃蘺,應該予以充分認可!不過,他認為金文和甲骨文是對自然景物及人身現象的描摹,卻犯了《說文解字》一樣想當然的錯誤,為什麼呢?因為金文和甲骨文不是自然景物的產物,而是人造景物,這是對夏商氏族圖騰的甲骨描摹,核心造字只有三個來源:夏龍,商鳥,虞虎。請看:

    夏龍“禹貢”對標【綠松石龍形器】

    《史記·六國年表》記載:“禹興於西羌。”《竹書紀年》記載,“禹元年壬子,即位於冀,頒夏曆於邦國,起壬子終壬戍。”西羌即廣漢三星堆,冀都即斟鄩二里頭禹城!

    大禹骨骸和銘文出土於二裡頭3號宮殿基址的貴族墓,標誌就是司龍(司空)禹貢:即3號宮殿貴族墓主人右臂呈擁攬狀,懷抱一條綠松石龍形器,一銅鈴置於龍身之上。龍身長約65釐米,巨頭蜷尾,龍身曲伏有致,由2000餘片各種形狀的綠松石片組合而成,每片綠松石大小僅有0.2釐米至0.9釐米,厚度僅0.釐米。如圖所示:

    這件綠松石龍用工之巨、體量之大、製作之精之巧、用綠松石片之多,在目前所見中國早期龍形象文物中是獨一無二的。有學者認為,這件綠松石龍的出土為中華民族的龍圖騰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是真正的“中國龍”。

    我透過銘文禹字,解讀認為是大禹本人所創造的真跡!此“抱龍人”正是大禹本人,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根據專家何駑教授判斷,二里頭抱龍人是祭祀伶官,但是地位低下而身份十分特殊,因為墓主人隨葬品很少,死亡時,懷中僅抱“綠松石龍形器",頭戴三皇羽冠,腰繫青銅蛾鈴,腳踩綠松石,頸戴蚌殼項鍊…此種形式與史傳“禹貢”方式完全一致,即禹王碑“聖浮圖”入葬法!如圖所示:

    二里頭抱龍人pK大禹真身!

    “二里頭抱龍人”的形態與銘文“禹"式“抱蟲”結構完全一致,他抱的龍即甲骨文蟲,也叫姒,如圖所示:

    甲骨文“姒”

    並與大名鼎鼎的三星堆青銅大立人“抱蛇式”祭司禮完全“撞臉”,如圖所示:

    而且殷墟婦好墓出土青銅圓斝“網紋手”符號經圖形會意為“手抱網”,是金文“又其″義,與大禹銘文完全是繼承關係!如圖所示:

    當然,“網紋”符號經圖騰對比即是二里頭綠松石龍形象!也就是大禹龍象徵,大禹把綠松石龍鑄成二里頭青銅龍紋鼎,後被二里崗的商契繼承,鑄成青銅圓斝,象徵繼承大禹龍權力,代表“有夏在手,號令天下”之義!甲卜辭中出現大量“其”和“貞”字元,就是證據!而二里崗甲骨卜辭中就出現了“又其/其又″啟符號,說明早在二里崗時期大禹與商契就存在關係了…如圖所示:

    當然,更形象的禪讓制符號就是大名鼎鼎的“婦好”銘文了,不過此銘文是夏龍商鳥虞虎的三大氏族圖騰結合,如圖所示:

    其次,此墓同時也出土大量蚌殼和海貝,證明了當時氣候的溼潤特徵,符合大禹治水“當堯之時,洪水滔天(尚書)”及“天命禹敷土,遂山浚川(遂公盨)”記載。而《竹書紀年》記載,“禹元年壬子,即位於冀,頒夏曆於邦國,起壬子終壬戍。”大禹創造了十二月夏曆!而綠松石龍代表的正是夏至日(陽曆6月22日)青龍星宿圖,如圖所示:

    此龍形器與同墓出土的春牛銅牌飾及秋蠶/蟬銅牌飾及銅鈴,組成夏曆(禹令牌),即俗稱的伏羲三皇牌,是大禹與商契聯合治水時,結合少昊顓頊北斗十月曆(顓頊歷)而制定的十二月曆法,今天叫農曆,古稱夏曆/黃帝歷(老黃曆),用以區分四季變化對水和溫度的影響。如圖所示:

    而且,根據綠松石龍進行圖騰追蹤,在濮陽西水坡尋找到了夏代早期鯀墟羽城→顓頊帝丘,發現了蚌殼龍虎圖騰,證明是華夏氏族的龍虎文化起源地即濮陽西水坡…如圖所示:

    並經過圖騰對比分析,濮陽西水坡龍虎墓的蚌殼龍確認是鯀魚(揚子鱷),符合史載“鯀生禹”傳說的起源,如圖所示:

    而亞長墓之“長”銘文會意為“手持權杖之酋長”!也符合金文中“啟父”形象及“殷”符號!如圖所示:

    根據《史記》記載,約公元前1700年~1670年左右,鯀禹與契益聯合開鑿龍門伊闕,營建二里頭夏邑;又開邙山口導洛入黃,營建二里崗商邑,商契開鑿砥柱山洩洪成功,出現三川並流盛況,偃師民間稱:魚躍龍門一門峽(伊闕) ,水漫金山二門峽(邙山口),愚公移山三門峽(砥柱山),故有“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等民間口頭和《山海經》記載…如圖所示:

    三川並流

    龍門伊闕

    對“禹貢”的爭議

    根據對二里頭3號宮殿墓主人C14分析,死者年齡為36~40歲之間,根據史記及民間傳說分析,應是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並負鯀罪,積勞成疾,早逝於二裡頭…而墓主人懷抱“綠松石龍形器",頭戴三皇羽冠,腰繫青銅蛾鈴,腳踩綠松石,項戴蚌殼項鍊,正是史傳的大名鼎鼎“禹貢”真跡!以水政共工“抱龍式(司空)”入葬,禹王碑稱“聖浮屠”,但是,對於此墓情況,專家何駑雖然認為是“地位不高但身份特殊的伶官墓”…但他不敢相信抱龍圖騰即是禹貢真跡,十分遺憾與禹貢擦肩而過!這是漢史專家被許慎所迷的通病…其實用鼎文禹式“抱蟲”結構與“二里頭抱龍人”一對比就行了…大禹死後把禹權力“綠松石龍”傳給商契了。

    “禹生啟”的爭議

    當然禹生啟的爭議,必須經過圖騰會意,銘文解讀才行,找到甲骨文禹義,即“又姒”,公式為“禹=又+姒=取”。那麼,啟=又其,符號出現在安陽殷墟亞長墓中,又說明什麼呢?是否說明二里頭與安陽之間存在王權傳承關係?也即大名鼎“禹生啟”事件?…包括歷代帝王自稱真龍天子及“龍的傳人”之起源?

    根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受司徒,封商丘地”,又依據《竹書紀年》帝洩元年分析,約公元前1650年左右,商契伯益繼承大禹遺志開鑿三門峽砥柱山洩洪成功(昭明居砥石),實現了大禹伊洛濟三川並流入荷澤構想,故受堯舜二帝冊封火政司徒啟,鑄司母戊啟鼎,建婦好啟祠,史稱殷侯夏啟(禹生啟),竹書紀年稱為帝洩元年。至湯止,共形成八大治水工地:二里頭/二里崗/三門峽糧宿/鄭州商城/新鄉/菏澤/商丘,最後營建安陽洹北商城…即“契至湯八遷”,時間為公元前1650~1600年間,如圖所示:

    孟子言,“堯舜使契為司徒,教民以人倫。”史記載契因輔助大禹治水有功,堯舜受契司徒封商地,國號殷。說明如下三點,一,契的上級有兩個:堯舜。二,水政司空是禹,火政司徒是契。兩人同級,甲骨文“又以”為禹,“司其”為啟(契)。說明漢史“禹生啟,家天下”正解應是《史記殷本紀》“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受司徒,封商地"也,兩人是族兄弟(禹為鯀子,契為帝嚳子),實行的是禪讓制,大禹根本沒有破壞它…而史漢專家認為啟是大禹兒子,還破壞了禪讓制,建立了第一個封建王朝,並不符合史實!透過夏商周銘文解讀,核心銘文已破譯:

    ①夏禹→抱龍人→又其→姒。(二里頭網紋鼎/二里崗甲骨卜辭/安陽殷墟圓斝)

    ②商契→子抱龍→子又其→司其→夏啟。(殷墟亞長墓禮器)

    證明商契周棄是一啟兩名,是商周人對啟的不同稱呼!商人叫“亞長”,周人叫“棄”,漢人叫“夏啟”,今人叫“婦好”!契/棄/啟發音聲調略有不同,而銘文完全一致矣…

    商代看甲骨,夏代看圖騰

    而圖騰對比良渚玉琮王,三星堆青銅龍面具,殷墟饕餮鳥紋飾,二里頭網龍紋,綠松石龍器,石峁龍虎石雕…這些虎鱷蛇鳥動物圖騰符號形成了夏商周紀年的邏輯證據鏈條。證明良渚是夏人之祖籍,三星堆是夏人之歸宿,良渚不僅影響了東夷和二里頭,又影響了三星堆石峁。而三星堆祭祀坑和皇城臺即是湯滅夏人的器物坑和抗湯城堡,金沙是秦王滅殷人古蜀遺址…

    婦好銘文爭議

    一,郭老依據《說文解字》判斷,婦好是商王武丁妻子婦好,但是甲骨文自殷商時代至漢代起碼有1000多年的時間,中間經歷有商湯滅夏→武王伐紂→秦滅六國等事件,文字也有金文→鼎文→篆文等變化,漢字字形和甲骨文的會意可能早已發生巨大變化,甚至南轅北轍,豈能正確解釋甲骨文?女銘文未必是女人,婦好冥未必是婦好分娩…

    二,婦好銘文在甲骨文中的行文順序是“帚子女/帚女子”,不是婦好,因為帚和女是分開的,說明是兩個不同的字,不能強拉硬套成婦!郭老是“拉郎配”,必須改正過來 !

    三,必須用銘文對比三星堆文物來解釋婦好銘文問題!比如:

    ①“帚”銘文外形酷似一棵樹,對比三星堆文物, 應該是青銅神樹象徵,如圖所示:

    根據《山海經·大荒東經》載:“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仔細觀察青銅樹,龍枝代表禹圖騰,鳥代表商契圖騰,說明帚所代表的扶桑木,是少昊和顓頊兩大氏族結盟象徵,此帚木含義是九司輪流值班作啟王之義,即史稱的禪讓制,俗稱華表,如圖所示:

    ②而婦好銘文中的女字,許慎說是女人,兩點為乳,但經過三星堆文物對比,“女”銘文的外形更象是一個跪坐的面具人形象;“母”銘文應是龍虎面具本身!母字雙點並不是女人雙乳,而是縱目面具“直目正乘”之雙眼…如圖所示:

    婦好銘文中也發現了跪坐面具人形象,說明銘文女和跪坐面具人之間的確存在某種關聯,如圖所示:

    不過,未必僅僅因為許慎主觀會意造成的結果,也可能自周人用周鼎文代替甲骨文之後,姬姓女代替了王母女,就造成了男變女情況!山海經叫“有人戴勝,虎齒,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史記叫顓頊帝嚳,三星堆就是龍虎面具,而許慎就認為西王母是女人了,如圖所示:

    而郭老認為婦好是女人的另一個佐證是“婦好冥”甲骨卜辭,如圖所示:

    婦好冥卜辭

    甲骨文“冥”

    郭老認為“冥”字為雙手扒開女陰之形,通娩…可是娩字在甲骨文中是有本字“孕”的,如圖所示:

    孕為含子,娩為出子,而冥中並無子,何來分娩?當然,仔細觀察“冥”字,也可以理解為“雙手抱日”之祭祀狀,而“日”推為少昊太陽圖騰象徵!大汶口陶文可證,如圖所示:

    甲骨卜辭“三抱二示”即商人冥祭(湯祭)也!此義也符合婦好墓出土於祭祀區情況,即“帝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之地!

    三抱二示冥祭

    為什麼甲骨文“子”頭上有“三條線”?與金文“子”不一樣?再觀察一下如下兩枚“婦好銘文”:

    為什麼兩枚“婦好銘文”中都沒有“子”銘文?僅有一隻玄鳥,為什麼?是不是玄鳥就是子呢?從目前出土的青銅樹分析,樹枝上應站九鳥一烏,但當前尚缺一烏,三星堆文物中發現一戴勝金烏,如圖所示:

    金烏(太陽玄鳥)

    大家對比一下甲骨文“子”和戴勝金烏,兩者頭上都有“三根羽毛”是不是?說明什麼?說明子銘文就是玄鳥金烏!九鳥代表司徒“子”,頂端為值日金烏啟王“女”,銘文為“子女”,漢字為“好”。婦好銘文之“子”不是兒子,而是“負日金烏”形象…如圖所示:

    “玄鳥負日”形象,也就是山海經中的“金烏扶木”和《國語》“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傳說,因為考古山東大汶口文化和廟底溝文化時,在陶文中發現了有關玄鳥負日圖騰符號!如圖所示:

    廟底溝陶文“鳥負日”

    《山海經大荒東經》有載:“有葛國,黍食,使四鳥…”《大荒南經》說:“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姚姓,黍食,使四鳥”等等…金沙遺址出土“使四鳥"金箔,進一步說明三星堆人是“崇鳥崇日”的。

    金沙遺址“使四鳥”金箔

    如果在陶器上出現單獨的鳥紋,其實並不少見,畢竟大汶口文化可能受到來自廟底溝文化的影響,而廟底溝文化中飛鳥紋一直是其主要母題,但是大汶口的鳥紋卻有所不同,它一般多和太陽、山峰一起出現,這就讓人難免浮想聯翩。而甲骨文“嶽”字就是“金烏負日”的象形符號→太陽玄鳥泰山!那麼甲骨文“高祖嶽”就是少昊!如圖所示:

    而“金烏負日”圖說源流於大汶口及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該遺址出土距今7000年的“雙鳥負日”骨雕和“雙鳥朝陽”牙雕,可說是最早的“金烏負日”的資料。

    “雙鳥負日”骨雕

    凌家灘負日玉鷹

    綜上所述,結合《史記》“少昊孺顓頊”史實分析,帚是青銅啟樹,女是啟王,子是啟玄鳥,婦好銘文應是夏商結盟的契約符號→顓頊太陽+少昊玄鳥=夏啟!如圖所示:

  • 3 # 書同文史

    牢記囑託

    講好中華文明故事

    講好中國考古故事

    共同傳播好華夏文化

    正確解讀 傳承更為重要

  • 4 # 義康字號

    以修正為“後母戊鼎”。夏王生前稱後,死後為帝。“後母”就是夏後的母親,“戊”是“後母”名字。是由商湯伐夏時從江南夏都隨九鼎等大量寶物帶回中原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大學的一些友誼如此脆弱,大學的人際關係應該怎樣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