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港口鍋穗899

    一心為黨 無私奉獻

    老人叫於成溪。他告訴我們:“於康是我本家哥哥。我1965年參軍時,他經常寫信督促我好好學習,教育我作為軍人要隨時服從部隊調遣,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這句話時時激勵著我,參軍期間我年年都是‘五好戰士’。一直到現在,哥哥的話還記憶猶新。”

    老人從櫃子裡翻出一頁已發黃的紙,上面寫著於康工作單位對他的評價:於康同志一向關心群眾,平易近人,襟懷坦白……表現了革命老幹部的高尚品德,贏得了廣大幹部和群眾的愛戴和敬仰。我們要學習他高尚的革命精神和嚴謹踏實、深入細緻的工作作風……

    談到於康在沭陽的情況,於成溪說:他是一個無私的人,始終想著黨,想著人民。解放戰爭時期,於康同沭陽人民一起經歷了非常艱苦的日子,革命情誼非常深厚。儘管後來離開了沭陽,但他對沭陽人民念念不忘,還經常說他為沭陽做的事情太少太少。

    兄長引上革命道路

    關於於康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於成溪說:“於康13歲的時候,他父母要他去大伊山店鋪當學徒,給家裡掙點生活費。但是哥哥於化琪堅持讓他去外邊唸書,並表示弟弟的學費他想辦法解決。就連‘於康’這個名字也是哥哥於化琪給起的。他父母起初反對,但後來也同意了。就這樣,於化琪節衣縮食供於康上了幾年學。”

    在於康的《我的革命道路》這篇文章中,有這樣的記載:“20世紀30年代初,我的家鄉灌雲縣十分動亂,民不聊生。原本還算寬裕的家庭也因為要供胞兄於化琪上洋學堂而典賣土地,借高利貸,過著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父母期望於化琪好好學習,將來能再振興門第。但是,於化琪在共產黨的影響下參加革命,自己的生活都難以維持。因為無法接濟家裡,母親有很多抱怨。父親還好,能體諒他的苦衷。後來,哥哥想方設法讓我在縣城讀了幾年書。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於化琪都在魯南地區工作。全國解放後,主要搞鐵道工作。60年代,因身體不好移居蘇州。1984年10月,哥哥78歲時因心臟病突發而去世。哥哥的革命精神對我影響極深,正是在他的引導下,我和弟弟於明先後離家走上革命道路。”

    舍“小”家,保“大”家

    於成溪仔細回憶:1944年底,於康奉命被調到淮海地委參加整風學習,從此離開灌雲。在這期間,敵偽勢力對他的家庭採取軟硬兼施的手段,不斷施加壓力。敵偽勢力監視父母的行動,威逼恐嚇他的家屬,時而放火燒殺,時而鳴槍示威。於康的父親已年邁,受不了如此折磨,憂憤成疾,於1945年春含恨去世。

    1945年秋,日本投降了。隨後,國民黨反動派向解放區發動了全面進攻。國民黨反動軍隊同當地封建地主還鄉團勾結起來,對人民、對革命戰士家屬進行兇惡的殘害,灌雲很快成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區。

    當時,於明(於康的弟弟)正在家鄉附近打游擊,家裡只剩下年邁的母親,沒人照顧。於明預感到反動派會在他母親身上打主意,就讓母親藏身於鄰村一戶貧苦的農民家裡,但最後還是被還鄉團發現了。他們把老太太軟禁了起來。村裡人不敢公開接近她,只能冒著風險偷偷地給她送點吃的。老太太處境極其艱難,貧病交加,於1947年春夏間離開人世。

    當時正是國民黨反動派、地主還鄉團對解放區人民頻繁“掃蕩”、殘酷鎮壓的時候,於康隨沭陽縣武裝鬥爭進行戰鬥,行蹤不定。家鄉打游擊的人幾經輾轉後設法找到了於康,將母親去世的訊息告訴了他。他只能在左臂上戴上黑紗以示悼念,化悲痛為力量,繼續投入武裝鬥爭。

    1946年底,國民黨反動軍隊侵佔沭陽城前夕,按照上級黨組織的部署,為了更好地轉入國民黨侵佔的後方堅持敵後鬥爭,縣級機關的老弱病殘、女同志和家屬,隨主力部隊北撤山東。於康的愛人朱達貞也在縣裡工作,那時他們已有兩個男孩,一個3歲,另一個不滿1歲。她隨隊北撤,經常轉移住地、生活極不穩定,孩子生病無法及時治療,兩個幼兒都先後喪命。痛失雙親、兒子的於康更加堅定了同敵人鬥爭到底的決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一本大學開設體育舞蹈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