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教辦
-
2 # 法至善
無法落地是用心不到,用功不夠,不接地氣。
-
3 # 老甘閒聊
就因為不容易落地,才要折騰的把專案落地。
大學老師和研究院所的科研人員所從事的科研工作,本質上就是為了解決社會生活問題為目的的,尤其是工科專業。科研做的好,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相當於打開了一扇門。真正的功夫就是落地。落地涉及產業化,成本控制,質量管理等專業問題,其難度不低於科研本身。
一項成熟的科研技術,廣泛應用在工業界,至少需要5到10年的時間。就像Hinton提出深度學習原始演算法是在2008年,但是科研領域的廣泛應用研究已經到了2012年,工業界的大規模實踐就要到2014年以後了。現在人工智慧三巨頭大都在頭部網際網路公司擔任重要研發職位,試問如果不折騰,好的技術如何能落地呢?
從科研學者的個人角度說,科研本身是不能掙錢的,只有透過產業落地,才能增加經濟收入。從產業界來看,是需要一線的科研學者,參與到技術產業化的過程中的。這是一個雙贏的遊戲。美國之所以在技術領域獨步全球,正是因為在科研產業化方面的專業化管理。所以對於大學老師的所謂折騰,要鼓勵。
-
4 # 會飛的魚345
創新創業專案是為教學科研提供更好的資源,透過創新創業可以對本專業的相關前沿知識瞭解的更多!
-
5 # 高校人才真經
一般來說,大學裡的老師做的科研都是偏向於理論研究,簡單來說,就是從現實社會中發現科學問題,然後解決這個問題,提出解決方案。這些方案可能具有普遍意義,最終可以用在什麼領域?怎麼用?可以轉化為什麼產品?這些老師們並不關心。提出方案後,他們會透過發表論文或者申請專利的形式來宣示這項研究成果的所有權。然後,基本上就沒有然後了……他們就會轉而去研究別的東西。
這些成果花大錢研究出來,卻不能轉化為社會價值,不能推動社會進步,會讓人感到非常可惜。很多人也因此指責大學老師(包括研究院的研究員們)騙取國家經費卻沒有任何貢獻。實際上,這真的是冤枉大學老師們了,成果轉化本來就不是他們的擅長,而且,當前的評價體系也並不鼓勵他們去做成果轉化。
這是因為,成果轉化是一個非常漫長,需要耗費老師大量的時間,而且需要很多方面的專業人才來共同實現,甚至需要管理、生產、營銷等多方面的人才來做,所以,產學研轉化的工作,往往都是由企業來牽頭的,大學老師是沒法牽頭的。但反過來,如果只有企業,很多關鍵技術根本無法突破。所以,我們的很多技術進步,實際上又都是建立在大學老師的研究上的。
真經就拿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說吧。真經的導師是做特種加工的,他在職讀博士期間,發現了電火花加工的一些特性,但一直也沒想過到底能用來做什麼。回學校後,他在與一個企業溝通的時候發現,這個企業在生產一種汽車用噴嘴時遇到很大問題,因為這個噴嘴孔是錐形而不是圓柱形,普通的加工方法根本無法實現。這個時候他就發現,自己研究的電火花小孔加工非常適合加工這種噴嘴,於是就和企業展開了合作。後來,我們大概花了4-5年的時間,才真正做出了電火花小孔加工的實際機床並投入使用,我、我的師弟、我師弟的師弟,三代學生的研究生生活都投入在裡面了。而這幾年裡,導師因為評不上職稱也調走了。
這實際上就是大學老師做成果轉化的一個代價,一旦開始做轉化,自己此前的科研工作恐怕就要丟了,論文也很難發表了。
不過,等產品做好了,這後面的收益也是很大的,有的公司因此上市了,而老師享有一定的原始股,可能直接成億萬富翁。或者企業直接買斷專利,有時也是上千萬上億的價格。這也是為什麼有不少老師要嘗試去做創新創業的原因,因為一旦轉化成功創造出價值,那自己就可以分上一碗羹,也就夠吃幾輩子了。
-
6 # 純手工脫脂
1、培養學生,2、晉升職稱需要
-
7 # Vision故事
做創業創新專案很精彩,很有挑戰性,世界上很少有什麼事情比創新創業更驚險刺激,讓強人上癮,樂此不彼!
我有一有個好朋友,博士畢業於世界前十名校,回國前發了不少機器人領域頂刊論文,併成為C9大學老師,未來學術之路本來比較清晰:青基,面上,優青,傑青。可這小兄弟看到身邊不少教授搞創業開公司,也就一個猛子扎進去了。短短五六年,拿到多輪融資(對賭),沒日沒夜,讓他早生華髮,身體變差,性情也變得急躁容易發火,創新創業多難!!再好的技術沒有賺回來錢都只是技術,市場就那麼大,別人都在拿來主義,把機器人都做成白菜價了,他還一直想做原創研發,做技術引領者,自然在市場面前一籌莫展,進退兩難!
不是好技術產品沒法落地,應用十臺一百臺營收千把萬,並不是真正的落地,只能叫產品樣機推廣應用。產品落地是指可大量複製的營收過億的應用,這主要靠商業模式!科技人員創業,弱在商業模式,沒把賺錢的事想明白,就憑一腔熱血和技術自信去幹了。
大學科研老師創業也是一條難以回頭的路,只要沒有山窮水盡,就勇敢戰鬥下去吧!
-
8 # 國寶熊貓粉
目前中國提出要建設創新型國家,科技部召開的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對創新型國家進行了一個描述,即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要走在世界前列。
之所以提出上述思想,分析包括以下原因:
第一、研究成果與市場需求不吻合。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許多科研專案,以往很多是為了科研而科研,很多在根本上就不具備科研成果轉化的可行性。對企業來說,成果是需要解決實際問題,成本、效益、可行性都要考慮,而很多研究更多關注論文發沒發SCI、專利申報了幾個等等,完全與市場脫節。
第二、科研成果不知如何與市場對接。科研工作者更擅長於某項研究工作,在沒有實際政策等扶持的情況下,成果實際轉移轉化的積極性不會高,而且對於轉化的途徑不擅長。比如2018年3月21日,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公佈訊息稱,2017年中國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高達48882件,僅次於美國的56624件 。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其專利申請數量也在不斷攀升,然而目前國內高校現有科技專利中,真正實現產業化的卻不足5%,存在嚴重的科學資源浪費。
所以,面對當前國際競爭大環境和國家長遠發展需要,國家從政策等各層面要求成果要與市場和企業需求掛鉤,這就倒逼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工作必須要與市場需求和創新技術發展對接。
-
9 # 可可媽咪說
誰還嫌錢多呀,而且階層不同追求不同,你以為他們高收入,他們可能還覺得錢不夠用呢
-
10 # 心經與詩經
創新創業落地名利雙收,推動社會進步的源泉。名,我之所欲也;利,我之所欲也。
-
11 # 範紅兵律師
搞科研行,只是一個方面的才能,創新創業那又是另一個方面的才能,這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學說上的東西再精美和精緻,最終必須要用於實踐,要用來解決實踐中的問題,在實踐中產生巨大的價值。把科研成果應用於實踐是正確的,不過如果去創新創業真的可能就錯了。因為搞科研的教師去創新創業,他並不一定有這樣的抗風險能力,很難成功。
要把科研成果轉換為實踐,這裡面有很多事情需要做。這個實踐的過程需要有企業家參與進來,由他們投入進行轉化;這裡面就存在風險,風險也需要由企業家來承擔,只有企業家才有這樣的抗風險能力,收入和風險成比例。因為由做科研的老師來進行創新創業的話,我認為這不是搞科研老師的長處,這就把問題搞偏了,這樣的話失敗多,成功少。而以企業家群體來進行創新創業,才能把科研成果更好地用於實踐,讓科研成果產生價值。
-
12 # 聞君經濟觀察
折騰就是探索的過程,與實踐結合成長很快。
-
13 # Tyrotan123
中國學界與產業界聯絡不夠緊密,是中國落後於歐美的重要原因之一。
回覆列表
專利的投放市場啊
的先孵化運作
沒有概念性產品
誰會來投資
沒有經費支援弄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