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空閒談

    不要焦慮是對的,任何時候越是競爭激烈的時候越要冷靜沉住氣,畢竟十年後到底孩子咋樣,社會咋樣誰也不知道。平平安安長大就是最大的教育投資回報!

  • 2 # 十一和初十

    我想說說自己經歷,到底要不要雞娃

    作為家長我覺得首先要能客觀認識評價自己家孩子,到底適不適合雞娃,我家娃子現在五年級,一到四年級一直在雞,但是雞不出來,學習根本不用心,做題馬馬虎虎,一到考試看到成績,我就心酸要命,實在和平時付出不成正比。

    家長能怎麼辦?

    只能更拼命雞,但,事實是孩子根本無心學習,拖拖拉拉,就盼著能把時間磨蹭完,學琴學了五年,每天放完學就陪著去琴行練琴,琴練好了嗎?並沒有,在那彈琴心都不知道飄哪了。一天不叫彈琴一天都不彈,也並沒有因為每天到點了就自覺去練琴。

    後來學了乒乓球,專家級特別喜歡,每天都要去打球,星期天節假日,更是花大量時間打球,而且不覺得累。我更焦慮了,學習時間被佔據了,但小孩自己很喜歡。

    歸根結底雞不雞娃,學不學習還是要看小孩子自己有沒有想學習的心,沒有的的話家長硬雞也困難,不如幫孩子找找興趣愛好,激發孩子內驅力。但是家長能不焦慮嗎?不能!畢竟誰都希望孩子能學習好。

  • 3 # 路薺

    所謂雞娃,是一種控制慾,也是一種貪婪。使用自己沒有到達過的目標給別人製造壓力,這是一種惡行。

    即便是父母,也沒有權力決定孩子的一生。更何況,他們也根本沒有能力決定孩子的一生。雞到一定程度,他們自己就會成為孩子最大的惡魔。

  • 4 # 南波萬01

    雞娃沒必要,因為只要做好習慣養成,孩子大機率會比父母優秀。如果父母補習也連個本科都沒考上,卻想靠高壓施暴讓孩子上清華北大或一流985,這是很不切實際的。尤其有些父母,自己遭已經不學習,回家就是玩手機、看電視、打麻將、喝酒抽菸等,想讓孩子優秀,嫌孩子不優秀,那是太扯淡了。言傳不如身教,打罵不如引導,種下一顆成為優秀人才的種子,養成預習複習迎難而上的習慣,這才有點用。

  • 5 # 黃小斜evon

    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確實不用雞娃也不會焦慮,比如某些領域的人才,自己達到了一定高度,能給孩子提供好的教育資源,這個已經甩了普通家長一大截。其次如果孩子不能走高考的道路,他們也有託底的能力(出國私立等等)。最後他們也能夠因為自己的社會地位及能力給自己娃一個好前程。他們為什麼需要焦慮,根本不需要。因為別人已經有了足夠託底的能力。孩子需要做的,只是快樂的成長,更好的成長,無論走哪條路,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 6 # 浪中沙粒

    我兒子今年四年級,從一開始我就決定不雞娃的。他學習挺主動的,作業可以說我是沒管過,成績基本上是班裡前10名,我也沒要求他一定要多好,但只有一個希望他練好字,所以一年級就給他報書法班,沒想到字學練越差,甚至不願意繼續學。他對我說“我不喜歡,就算你逼我也沒用。”我也發現我越逼他字學寫得差,最後只能作罷。

    學習真的很需要主動性,只要孩子有興趣了,學起來特別快,你也省心。

  • 7 # 華英軒儒

    現在是觀念與現實太沖突的時候。一方面社會壓力太大,生活成本太高了,一切都需要更成功才能更加從容。一方面孩子被保護太好,很多不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學校減負,家庭反而增責。未來究竟如何,家長喪失了判斷能力,只能在起點時儲備更多,為了以後更加從容。這是我雞娃時考慮最多的。

  • 8 # 方鑑先生

    “雞娃現象”的本質是優秀教育資源的稀缺和家長認知水平、教育知識不足所造成的一種內卷。

    對此,需要做的無非就是兩個方面:第一,深化教育制度的改革,促進教育公平公正。第二,家長們自己要提升認知能力、學習教育有關的重要知識點。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家長要明白教育的本質和目的是什麼。教育不是讓孩子學微積分,更不是讓孩子背幾首古詩詞,也不是讓他們英語考個七八級。教育是為了讓孩子擁有獨立學習和思考的能力,開拓他們的眼界,形成並完善他們的世界觀,幫助他們找到人生的方向和價值所在。

    寫到最後,現在的許多家長在孩子的教育方面都出現“懶政”現象。耍手機,打麻將,逛街有時間,卻湊不出時間看幾本書,帶著孩子去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取而代之的是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興趣班,把孩子送去“閉關修煉”,家長自己卻在“享受人生”。這樣下去,孩子只會出現厭煩心理。各位家長們要深思呀。

  • 9 # 一個人的旅程飄塵

    我不怎麼雞自己的娃,兩個閨女散養模式長大!目前大的九週歲,小的五週歲半,兩個女兒都挺獨立!我自己不是很優秀的人,沒想過孩子做人上人,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就行學習成績上過得去,畢竟現在沒有到升學那會兒,看不出來。尊重她們,我自己朋友少,拿她們當朋友處

  • 10 # 格格巫育兒

    導讀:前段時間,一位老奶奶的影片就在一眾的網紅內容中火了,因為她所展示的並不是什麼娛樂性的內容,而是各種實打實的物理知識。很多物理中的各種定律、現象,都會透過淺顯直白的表達而讓我們有清晰的瞭解,而這就是看待同濟大學72歲女教授趣味科普物理知識的影片。

    這樣一位接地氣的物理學教授,也開啟了一波學習物理的熱潮,但是在做科普的同時,吳於人教授也會勸家長們在孩子的教育上不要雞娃,不要有過度的焦慮。作為家長的你來說,又是如何看待這樣的事情,面對“雞娃現象”你又有怎樣的看法?

    也許有人會覺得吳於人教授這樣的說法有點“雙標”,明明自己在傳播各種複雜不常見的物理知識,卻還勸說家長不要雞娃。小編雖然沒有特地關注吳教授,但也經常在網路上看到她的影片,內容真的很簡單有趣、引人入勝,看完了也不會給人太多的負擔和壓力。

    小編覺得吳教授在科普知識的同時反對雞娃這並不矛盾,因為吳教授的中心是在於科普,讓人有所瞭解就足夠了,不需要人人去學習。但家長們的雞娃就不一樣了,他們需要自己的孩子懂得越多越好,做得越優秀越好,這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壓力。

    也許有人會不理解,小編在這裡可以用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普通科普和娃教育之間的差別:同樣的讓孩子去接觸一首古詩,科普就僅僅只需要孩子讀過、對詩詞內容有所瞭解和感受就可以,而雞娃教育則需要孩子背誦古詩、將古詩裡面的意境、手法等等都扒得一乾二淨。

    這就是簡單的趣味科普和雞娃之間的差別,家長們平時可以去讓孩子接觸各種各樣的知識內容,拓寬孩子的知識面,孩子可以憑藉自己的喜好選擇深入與否。但我們不用處處要求孩子全知全能,既要這裡好,又要那裡好,所有的東西都不能落下,要超前於別人。

    家長們對孩子的教育是要讓孩子愛上學習,而不是囿於學習的壓力,這樣孩子才會有足夠的動力去自我學習和去探索,這才是孩子日後持續學習中很重要的一點。過度的雞娃、壓迫孩子學習,只會減少孩子在學習中的積極性,讓原本愉快地學習成為沉重的壓力。

    現在的社會發展得越來越快,很多家長都會覺得只有那些能力強,各方面都表現優秀的人才能夠在社會中獲得更多的機會,才能有更好的發展。而且現在什麼都在談論“內卷”的問題,社會競爭性越來越大,家長們希望孩子的未來輕鬆一點,就只能讓孩子的童年艱苦一點。

    而這些就是家長們的焦慮所在,他們希望孩子能夠成才,能夠成為他人眼中“優秀”的代表,在雞娃的同時就忽略掉了這些極端行為下對孩子的不良影響。孩子的身心沒有良好的發展,過度壓力下導致的精神崩潰,這些反而會促使著孩子的成長變得越來越糟糕。

    所以說,孩子的成長是需要寬鬆有彈性的,過度的壓榨只會讓孩子的生命力失去彈性,我們不用去過度雞娃,成長是循序漸進的,先讓孩子合格再考慮優秀的問題。良好的知識啟蒙在於播種,而不是揠苗助長,可以讓孩子多接觸各種不同的內容,但也不強求孩子一定要都會。

    重要提示:小孩子的成長需要讓他們接觸到更多新奇的內容,而這就是科普的力量,有所瞭解而不必深入。但雞娃的家長卻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僅瞭解,還要懂得,這種全方面的發展只會增加孩子的成長壓力,雞娃也許能讓孩子看起來很優秀,但也在摧毀著孩子成長的心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想知道怎麼樣才可以成為一個保險經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