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076606427503447

    出律:詩詞格律術語,多用作詩詞對聯的平仄上。

    對仗工整,不得出律犯拗。不律:不守規範,不守法理。應該和出律意思相近,就是觸犯了詩詞的格律。其實,我們現在所謂的詩詞格律,是唐宋以後發展起來的。最初的古詩並沒有所謂的“格律”,只有聲調和節奏,大家只要讀一讀《詩經》就很清楚了。也就是說,在表達感情的時候,兼顧到聽覺上的美和視覺上的美(中國的文字是有視覺上的美感的),也就可以了,故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到了近體詩,聲調和節奏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最初和格律應該還是兩碼事,我就懷疑李白在寫詩的時候還要講究什麼平仄,而是他寫的詩,聲調和節奏讓人覺得很美,於是便從中總結出了“格律”,這本應是作為參考的,後人卻把它搞成了教條。有人會說,唐代那麼多的詩人,“格律”就那麼幾種,難道不遵守格律自由創作會那麼整齊劃一?這要分兩句話說。一是美是有時代性的。比如流行歌曲,也許在後人看來調子就都差不多。二是事實上唐人詩“出律”的比比皆是,只不過後人有什麼所謂的“拗救”為其曲意解說罷了。詞又與詩不同。最初詞叫“曲子詞”,表明它是為曲子填寫的歌詞,這就必須要有嚴格的格律,否則沒法唱了。但到了“曲子詞”變成“長短句”的時候,那就是另一回事了。那是因為近體詩那千篇一律的五、七句型嚴重地限制了形式美的發展,文人渴望找到新的形式美,於是曲子詞的參差的句型成了他們創新所借鑑的物件。但這種創新一開始就是有偏差的,即過於重視原曲子的“格律”,即使在後來創“新聲”時也是如此。這一點在很早就有人批評,王安石說:“如今先撰腔子,後填詞,卻是‘永依聲’也。”

  • 2 # 使用者804386860247

    和”讀hè ,指唱和,和答。和就是附和的意思。在傳統詩歌學裡,和詩是由兩首以上的詩組成,第一首是原唱,接下去的是附和。平仄的運用以及節奏的安排上,不同的體裁有不同的要求。講究步韻,依韻,用韻。

    步韻:又稱為“次韻”,即用其原韻原字,且先後次序都須相同。

    依韻:亦稱同韻,和詩與被和詩同屬一韻,但不必用其原字。

    從韻: 即用原詩韻的字而不必順其次序。

    古代和詩必須要“步韻,依韻,從韻”。現代詩存在一部分無韻詩。無韻詩怎麼步韻呢?比較合理的觀點是:原唱,唱和要意思差不多,或者有關聯。這過程稱為和答,和答不必從韻。

    現代詩的唱和,必須要和唱跟原唱形式上保持一致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醫生的職業暴露風險應該如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