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77878rmhh

    從來不評職稱的臺灣教師

    我先在屏東師專音樂組學習,再到臺南師院特教系,再到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從音樂到特教再到數學,不僅跨學科而且跨專業。這樣的學習經歷,對於專業修煉,對於教育教學,我相信都有很大的幫助。

    臺灣從來沒有評職稱這回事,大家都是教師,沒有不同的職稱,若有也只是職務上的不同罷了。

    只要沒犯什麼大錯,每年薪資都會升一級的,也就是教愈久,薪資愈高,這個與你有沒有發表論文,有沒有上公開課都無關。

    除了教齡,臺灣教師的薪金水平,還有沒有其他因素的影響?

    若是去研究所進修,取得碩士學位,就會一次跳3~4級;若取得博士學位,又會再跳幾級。但是,跳到一定水平就不再跳了,從此就在那個頂級了。

    以剛畢業的教師為例,每月薪資約四萬新臺幣(約八千多元人民幣);頂級教師吧,每月薪資約七八萬新臺幣(約一萬七千多元人民幣),不過這還要看他的學位。

    大陸的學校,每學年末都有一個年度考評(考核),有不合格、合格與優秀之分;還會評出一些不同型別的優秀教師、先進工作者等。

    臺灣沒有,從來沒有什麼優秀與不優秀的評比,大家都是一樣的。教育是一種良心志業,大家都一樣優秀。

    學校如何評價教師?

    是由學校教評會來考核教師的,每學年考核一次,基本上,只要你沒出什麼亂子,都會透過四條一款(即甲等考核過關),薪資會晉一級,年終獎金相當於一個月的薪資;

    若是被評為四條二款(即乙等),則薪資也可以晉一級,但年終獎金只有半個月;

    若是被評為四條三款(即丙等),則薪資不晉級,也沒有年終獎金可領。

    校長多數會尊重教評會的裁決,除非有非常特殊的情況才會提出異議。

    學校從來不統一出卷考試,而通常是由教師輪流出卷,雖然也交換監考及批改,但並不會出現那種惡性競爭和成績上的比較。不過有時,班級間也會相互交流一下,看看學生的學習狀況與其他班級是否有太大落差。

    校長多數不會太乾涉這些事的,只是鼓勵老師們把心用在教育上。

    平時的教學研修活動,通常圍繞哪些主題?

    因為我們實行的是包班制,所以,教師除了要參與學科方面的教研外,還有一些專門課程的研修,主要有性別平等教育、環境教育、資訊教育、家政教育、人權教育、生涯發展教育、海洋教育等七大議題。

    另提的一點是,現在教育必須“零拒絕”,所以還需要考慮到各種特殊的學生,如視障生、情障生、學障生、智障生、過動症學生、妥瑞氏症學生,乃至新移民的孩子,等等。

    因此,教師每年都要參與有關特教的研習,學習特殊教育法,以更好地幫助這些孩子。

    和大陸相比較,臺灣很少透過公開課進行聽課研習。

    新近興起“學習共同體”或“教師專業評鑑”,有人開始主張推行公開課活動,但關注的焦點在學生的學習表現及成效上,而非批註教師的教法。

    且這樣的公開課也不是全校或全市觀摩的形態,而多屬小課室的觀摩。

    這麼多的研修內容,老師們幾乎每項都要參與,教研活動非常頻繁,所以會感到負擔很重。

    不過,有些教研活動老師們是非常喜歡的,以我們數學輔導團辦的數學研習活動來說,老師們偏好創意教學、數學工作坊、資訊融入教學這樣的話題。

    尤其是我們在寒暑假做的數學工作坊(實物操作性的研習),幾乎是秒殺的,就是你剛剛釋出公告,名額就報滿了,有時擋也擋不住,說名額已經滿了,老師們還是來,甚至攜家帶眷一起來。

    我屬於工作狂,加上孩子大了,也比較有時間做自己的事。我喜歡教學,所以常常在學習,或開發新的教學材料及學具。

    還有,我平時的很多教學點子,主要來自數學書籍,所以也有購書的癖好,主要是偏實務性的那種,就是可以應用在我的教學中的,也就是很好“下嚥”的書籍。然後,我還喜歡打羽毛球、上網、看影片,這些。

    我們讓孩子自由發展,不會特別給他什麼附加的學習任務。

    我們不會給他買什麼額外的參考書、練習本。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固定的讀書和做家務的時間,其餘的時間由他們自己支配。

    當然還會給他們半小時到一個小時玩計算機的時間,不排斥他們玩電玩,也不排斥他們看卡通,有時我們會在晚餐時間一起看卡通,有時,我比他們還著迷。

    對孩子的學習,如數學的部分,我們是在生活中與他們聊數學,而不會刻意教數學,從小就是如此。對孩子沒有什麼太高的期待,開心就好。

    不擔心他們玩計算機玩上癮嗎?

    不會的,我們從小教育孩子要懂得節制,不會有這樣的問題的。孩子在玩,多少也是在學習的。

    比如我兒子,小時候超喜歡打“三國志”的電玩,所以他對“三國志”瞭如指掌,這沒有什麼不好。

    臺灣的孩子,幾乎是人人都可以上大學的,就是看上的是公立的大學還是私立大學,看學校優與不優了,所以基本上是不太有競爭了,不過這也是我們憂心的。

    有兩次統一的考試。

    第一次叫學測考試,時間是每年的1月底,一般是春節前。

    那時,學生只學到高三上學期的課,下學期的課程都還沒有學習呢。考完評估分數,選擇自己可能被錄取的學校,申報參加甄選,就行了。若覺得考得不理想,或是想要考更好的學校,則可以再參加紙考拼拼看。紙考是在每年的7月1—3日,那時,他們已經修完高中三年的所有課程,有點類似大陸的高考。

    例如,一個學生學測後,覺得自己的成績可以進入高雄醫學系,那麼,他可以選擇不參加紙測了,直接選擇填讀高雄醫學系。

    當然還得參加甄選面試,每個人可以填選六個志願,通常不想再參加紙考的人,選填的最後一個志願一定是要有十足把握的學校才行。

    如果 他希望進入臺灣大學醫學系,覺得學測成績不足以達成他的願望,抑或覺得自己面試成功的機會比較渺茫,他會選擇用紙考的成績來證明自己。

  • 2 # 貓貓呵呵

    當然好,有利於打破教師鐵飯碗,建立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機制,教不好的、不聽領導話的就下崗,這不就是現在呼籲取消職稱的教師所希望的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2年金球獎30人完整候選名單出爐,梅西2005年後首次無緣,梅西目前競技水平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