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日悅讀

    人生無大事,吃就是大事。

    《管子·牧民》篇中說:“衣食足則知榮辱”。漢朝酈食其說“民以食為天”。這兩句都高度說明了吃飯對國家和人民的重要性。告子說,“食色,性也”,《禮記·禮運》篇也說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是從人生哲學上肯定了食是生活的兩大基本需求之一,說吃飯和性慾是同等重要的,按這後兩句話裡的次序,“食”或“飲食”都在前頭,所以還是吃飯第一,即吃是人生第一大事。

    早在孔老夫子那裡,已經開始談論飲食之道。他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理論。中國古代好美食的文人,蘇東坡先生算得重要一人。蘇公有一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當好吃而又會吃的先生面臨著將肉和竹相提並論時,先生既難捨美食而又要留雅趣,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先生說“若要不俗不瘦,來碗竹筍煮燉肉”。蘇公寫詩“三年京國厭藜蒿,長羨淮魚壓楚糟,今日駱駝橋下泊,恣看修網出銀刀。” 又有詩“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他還寫過《菜羹賦》和《老饕賦》。以他名字冠名的杭州名菜東坡肉、四川的東坡肘子更為後人所廣知,比他的詩文更深得民心。蘇東坡還曾特意作詩介紹烹調經驗: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

    陸游,是一位不亞於蘇東坡的業餘烹飪大師。在他的詩詞中,詠吟烹飪的有上百首。例如記錄他會做飯(面)菜(羹)的詩句就有“天上蘇陀供,懸知未易同”,即是說自己用蔥油做成的麵條是天上蘇陀(即酥)一樣。他在《山居食每不肉戲作》的序言中記下了“甜羹”的做法:“以菘菜、山藥、芋、菜菔雜為之,不施醢醬,山庖珍烹也。”並詩日:“老住湖邊一把茅,時話村酒具山餚。年來傳得甜羹法,更為吳酸作解嘲。”。陸游的烹飪技藝很高,常常親自下廚掌勺,一次,他就地取材,用竹筍、蕨菜和野雞等物,烹製出一桌豐盛的佳宴,吃得賓客們“捫腹便便”,讚美不已。他對自己做的蔥油麵也很自負,認為味道可同神仙享用的“蘇陀”(油酥)媲美。他還用白菜、蘿蔔、山芋、芋艿等家常菜蔬做甜羹,江浙一帶居民爭相仿效。

    袁枚,清代著名學者。除大作《子不語》、《隨園詩話》之外,他還有《隨園食單》傳世。書中分類詳細記載了多種美食的製作方法。詩人李漁嗜蟹。李笠翁自喻:蟹是他飲食中最痴情的食物,“心能嗜之,口能甘之”。每年還在沒有賣蟹的時候,李笠翁便開始存錢準備購買了,而且自己把這種錢稱為“買命錢”,因此他的家人稱他為“以蟹為命”。

    梁實秋先生擅長於寫幽默風趣、活潑灑脫的閒適小品,他的《雅舍小品》與《秋室雜文》被朱光潛先生認為“對於文學的貢獻在翻譯莎士比亞的工作之上”(要知道梁先生翻譯莎士比亞全集四十冊用時數十年!)。《雅舍小品》中有多篇描寫美食的文章,文字簡潔而餘味無窮,寫西施舌(一種貝類)、醋溜魚、獅子頭、薄餅的幾篇讀來令人想據案大嚼大快朵頤,梁先生寫老北京的燒鴨、豆汁兒、小吃酸梅湯和糖葫蘆,讀來更令人口角生津、垂涎欲滴。,據說在臺灣,家庭婦女都把梁實秋的《雅舍談吃》當菜譜讀的。梁實秋所寫的吃法,較之袁枚更有一等好處:真切、平實,讀之如在目前,字裡行間活色生香。

    林語堂之為人,喜愛世間一切美的、和諧的、優雅的事物,包括哲學、文學、藝術……當然也包括好的食物。他甚至說過這樣的話:“人世間如果有任何事值得我們慎重其事的,不是宗教,也不是學問,而是吃。”據說,每到一處,林語堂最先摸清楚的就是吃東西的地方,無論高階飯店,還是路邊小攤,他都要一一去嘗試。每次吃太太親手做的薄餅時,林語堂總是嘴饞地包很多菜在裡面,結果還沒吃餅皮就破了,汁液順著胳膊流下來,弄得滿身都是。

    翻閱周作人的著述,有關飲食的文字比比皆是。關於吃飯與筷子、喝酒與酒友,關於魚、蟹、海錯和味之素,關於臭豆腐、油炸鬼和端午節,關於苦茶、鹽松樹和北京的茶食,關於梅子、菱角和故鄉的野菜,等等等等,總有些清新雋永、別出心裁的妙論,他曾在苦雨齋裡不止一次說起他家鄉紹興風味食物。就算是野菜,在他平淡沖和的文筆下,也不免讓人神往。試想一下,在風雨瀟瀟之夜,坐在烏蓬船裡,喝幾盅酒,聽雨打小船的聲音,那份意境實在唯美。

    汪曾祺是當代最會談吃的作家,他不但文章寫得清淡,對於做菜也有一手。據說臺灣女作家陳怡真來大陸訪問,指明要去他家作客,那頓菜並不奢華,都是汪老親自下廚。其中一道乾貝蘿蔔,女作家連稱好吃,吃不完竟要打包帶走。後來汪老說,那些天正是小蘿蔔最嫩的時候,水分又足,當然不難吃。最不起眼的東西往往卻是天下最好的美味,汪曾祺在回憶雲南的野味時提到有一種叫做乾巴菌的菌子,中吃不中看,乍一看那一樣子真叫人懷疑:這種東西也能吃?!顏色深褐帶綠,有點象一堆半乾的牛糞或一個被踩破的馬蜂窩,裡頭還有許多草莖、松毛,亂七八糟!可是下點功夫,把草莖松毛擇淨,撕成蟹腿肉粗細的絲,和青椒同炒,入口即會使你張目結舌:這東西有這麼好吃?!喜歡吃的人都是很樂觀,汪曾祺在文革中下放,沒得吃,自己畫馬鈴薯,畫完一個,丟到火裡就算是烤吃了,還說自己是世界上吃過馬鈴薯品種最多的人。

    陸文夫是堪與汪曾祺比肩的美食家級的作家。他曾描繪五十年代在江南小鎮的一頓低吟淺酌:這是一條小石碼頭,店主從河裡拎起一個篾簍,簍裡有一條活桂魚,約二斤不到點。按理桂魚超過一斤便不是上品,不嫩。可陸先生此時飢腸轆轆,卻希望越重越好。買下魚後,打二斤仿紹,店主引其從一吱吱作響的木樓梯上,樓上空無一人,窗外湖光山色,窗下水清見底,風帆過處,群群野鴨驚飛,再極目遠眺,青山隱隱,面對碧水波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自斟自飲,足足消遙了三個鐘頭。

    朱自清與錢鍾書都曾以吃飯為題寫過專門的散文。錢鍾書的《談吃飯》風趣幽默,讀來令人忍俊不禁,且將吃飯賦予更多的社會內涵,他在此文中說:“吃飯還有許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聯絡感情、談生意經等等,那就是“請吃飯”了。社交的吃飯種類雖然複雜,性質極為簡單。把飯給有飯吃的人吃,那是請飯;自己有飯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飯、那是賞面子。交際的微妙不外乎此。反過來說,把飯給與沒飯吃的人吃,那是施食;自己無飯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飯,賞面子就一變而為丟臉。這便是慈善救濟,算不上交際了。”

    縱覽古今,豆腐最浪漫的吃法是金庸先生髮明的。精靈古怪的黃蓉為了幫助傻小子郭靖成為一代宗師,求洪七公傳授武藝給他。為哄洪七公開心,黃蓉挖空心思發明了一道“二十四橋明月夜”:把一隻火腿剖開,挖二十四個圓孔,將豆腐削成二十四個小球分別放入孔內,扎住火腿蒸熟。待火腿的鮮味全到了豆腐之中,火腿棄之不用。洪七公一嘗,大為傾倒,乖乖就範。但願木頭木腦的郭靖能夠明白:為了愛情,這個聰明的痴心女子心甘情願地做了一回打底的火腿,讓心愛的人成為一碟亮相的豆腐。棄火腿吃豆腐,這樣的豆腐想必吃後餘香繞唇,三日不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羽絨服能不能放在冰箱裡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