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勇往直前的星球4x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1、出處:“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這句話最早出自 《司馬法·仁本》:"故國雖大,好自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2、釋義:國家雖然強大,好戰必定滅亡;天下雖然太平,忘掉戰爭準備,必定危險。

    戰爭打的是國力、財力、人力等綜合國力,好戰就會不斷消耗國家實力,必然會阻礙本國經濟發展,甚至生靈塗炭,引起社會動盪,長久來看,各種國內矛度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國家離滅亡就不遠了。

      一個國家在安定中發展,這是好事,如果不注意平時國防及軍事力量,一旦外國入侵,勢必倉促應戰,這樣國家就十分危險。宋朝就是非常好道的例子,重文人輕無力,所以被元、金追著打。

  • 2 # Hans上海

    1、“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最早出自於戰國司馬穰苴所著的 《司馬法·仁本》“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釋義為:所以國家雖然強大,好戰必定滅亡;天下雖然太平,忘掉戰爭準備,必定危險。

    2、作賓語、定語;用於處事等;

    3、戰:戰備;危:危險,危機。

    忘戰必危典故介紹:

    公元280年,西晉滅亡吳國後,晉武帝司馬炎認為不會再發生大的戰爭,主張軍隊將領們不必再去從事軍事活動,而讓他們轉業去管理政治、行政事務,並下令解散州、郡的部隊。

    但是,著名軍事家杜預引用古代兵書《司馬法》中的話,告誡晉武帝:“天下雖安,忘戰必危”,不能以吳國的滅亡而高枕無憂。他作為軍事統帥在與吳國作戰結束後,立即還鎮襄陽,堅守要地,交錯屯兵,使所部戒備森嚴,“視無事如有事”一樣,從而保持了相當長時間的安定形勢。

    杜預死後,晉軍備廢弛,馬放南山,刀槍入庫,給內外敵人以可乘之機,不久天下大亂。

  • 3 # 箭箭4819

    司馬法·仁本

    出自《司馬法·仁本》:“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意思是:所以國家雖然強大,好戰必定滅亡;天下雖然太平,忘掉戰爭準備,必定危險。

    《司馬法》,是重要的春秋時期軍事著作之一。據唐朝宰相李靖所說,《司馬法》本出自姜太公之手,商周秦漢的大司馬可以理解為現代的國防部長,司馬法從字面上解釋就是國防部頒發的作戰條例,而姜太公曾擔任周文王的大司馬,故有周之司馬法出自姜太公之說。而後世司馬穰苴所寫兵書名為《司馬穰苴書》,並非《司馬法》。

  • 4 # Caryz的華爾茲

    “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這句話出自穰苴的《司馬法》,意思是國家雖然強大,但是喜歡無端挑起戰爭,那麼國家必然滅亡;天下即使和平安定,如果忘記戰爭的準備,必然會出現危機。

    該書總結了中國歷史上無數戰爭的經驗教訓,認為自恃國力強大而頻頻發動戰爭,終究會自食苦果,而苟且偷安、懈怠戰備同樣會導致喪師失地,甚至國破家亡的下場。

  • 5 # 王自強939

    出處《司馬法·仁本》:“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知。”

    司馬法是重要的先秦時期軍事著作之一。這些條例據說是齊國司馬穰苴整理道成文,是現存最古老的軍事思想,比大名鼎鼎的《孫子兵法》還要古老。它儲存著春秋前期的一些非常古典的作戰原則,有濃專鬱的貴族色彩,如“逐奔不過百步","縱綏屬不過三舍”。此書講軍禮的地方甚至超過兵法的部分,典型的三代兵法的化石。

  • 6 # 隨心所欲6234

    “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司馬法·仁本第一》

    二是“以戰止戰”的戰爭觀。《司馬法》作者透過對春秋以來頻繁戰爭的洞察,認識到要消除這種混戰的狀態,非用戰爭不可,所以他極力支援正義戰爭。他所謂的正義就是指“安人”、“愛民”,他所說的“愛民”雖然有一定的虛偽性,但在當時卻是具有重要進步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家庭的詩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