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羊肉到底哪家強?反正,才不是北方人的“專利”。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羊”,各地地理條件、養殖環境、氣候溫度等都存在巨大差異,這直接導致了不同地域的羊肉口感、味道也各有千秋,最終主要體現在烹飪和食用方法上。羊肉的吃法不要太多,爆、炒、烤、燒、醬、涮、煲、煮……層出不窮。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中國各地都有哪些不同的吃法吧!
羊肉最經典的吃法是什麼?烤永遠是參考答案之一。擼串兒的串總預設是羊肉串,經炭火洗禮,惹了一身濃郁的焦香。最佳拍檔孜然,也是個個性十足的傢伙,巧妙地消解令不少人皺眉的羶味,在餘味中微微回甜,是很難抵擋的誘惑。這種吃法在全國各地都足以征服為肉痴狂的人。
西安夜市上的燒烤。圖/視覺中國
如果執著於撕扯大塊肉帶來的滿足感,烤全羊當是完美的選擇了。歷史上新疆人(特別是維吾爾族)定居為主,因此得以用巨大的饢坑“善待”羊肉。麵粉、雞蛋調成的麵糊搭上各種調料,赤條條的綿羊經過高溫烘烤,全羊通體展現出一種赤褐油亮的姿態。同樣是全羊,在世代遊牧的蒙古族手中得到的則是明火架烤的待遇,而且不像新疆人精心調味,更推崇羊肉的本味,在火舌的撩撥下,羊肉的表皮也顯得更加緊實焦脆。
羊肉的無數種吃法中,最純粹的一定是清水煮。蒙古族把這種羊肉做法叫手把肉。選膘肥肉嫩的羔羊,斬大塊,水煮至斷生出鍋。更有整羊下鍋水煮,叫羊貝子,出鍋後用小刀劃過,仍隱隱有血水滲出,鮮極。手把肉在西北各省區以及內蒙古都是再常見不過的地道風味。
蒙古族人用韭花醬甚至只用鹽來配羊肉,新疆人則離不開皮牙子(洋蔥),也會煮些麵條墊底。吃手把肉最佳的季節還是秋冬,天氣漸冷,羊肉最能補充能量,抵禦嚴寒。肉一入口,油脂香氣迅速漫延在口腔中,滿足口腹之慾,也是最純天然的潤唇膏。手把肉在寧夏、甘肅叫手抓肉,寧夏吳忠、甘肅臨夏都以手抓出名,同樣是簡單到極致,一切全憑羊肉本身的肉質取勝。
手抓羊肉。圖/視覺中國
南方人也鍾愛白水煮羊。江浙一帶羊肉中名頭最響的是藏書羊肉。用特製大木桶烹煮羊肉,出品湯色乳白,酥而不爛。沒有暖氣的南方,全靠這一口羊肉頂住冬天的攻擊。清水羊肉是廣西馬山人最引以為傲的人間至味。清水煮羊,除鹽、糖、蘿蔔、羊血以外不加任何配料,湯醇肉香,一口下去從喉頭暖到腹中,這種滋味只有在“中國黑山羊之鄉”才最地道。
這幾地產的羊肉各具特色。內蒙古不少人傲嬌到“出了內蒙古,絕不吃羊”。烏珠穆沁羊骨骼清奇,有十四對肋骨(其他羊都是十三對),所以看起來更壯碩,卻不失香嫩本色。寧夏灘羊全國知名,吃起來肉質細膩,膏腴肥潤,確實是名不虛傳。馬山黑山羊,雖生在廣西的群山中,卻也享受著“吃中草藥,喝礦泉水”的優渥環境。
想充分展現羊肉本色,涮羊肉無疑更加親民。銅鍋炭火,白菜豆腐。上腦、磨襠、黃瓜條、大小三岔,任君挑選。現如今都愛吃手切,要好羊肉,切片碼好,盤子豎直,肉不掉落,便知是好肉。水開,先下一盤羊尾油,叫“肥肥鍋”。此時夾一片肉,涮一涮,大開吃戒。
大塊吃羊肉,除了原汁原味,厚重調味也是極好的選擇。青海人對黃燜羊肉愛得深沉。煸香蔥薑蒜、豆瓣醬、辣椒、花椒後,下大塊羊肉一同翻炒,再加入生抽、麵醬、料酒、水慢燉至肉軟爛入味即可。高原稀薄的空氣,摻雜上這香濃的肉味,也變得格外宜人了。
紅燒羊肉,在江浙一帶也是頗為流行。寒冷的冬天,三五好友圍坐一桌,一鍋羊肉,熱氣騰騰,燻得人已自醉,就著小酒,雙眼朦朧,通體舒泰。再往南走,海南四大名菜之一的東山羊,也是紅燜的好材料。
生在山岩之間,黑黑的東山羊每天都在進行攀巖運動,因此身體強健,脂肪分佈均勻,肉香十足。東山羊帶皮紅燜,軟爛不失嚼勁,羊皮豐富的膠質,口感彈牙,滑得調皮。北方綿羊為主,人們是很少吃帶皮羊肉的,因為一直以來,羊皮都會被拿去做皮襖。
它似蜜。圖/匯圖網
羊肉也能做很多炒菜。孜然羊肉、蔥爆羊肉再家常不過,可是很多人都沒有吃過甜味的羊肉吧?北京菜它似蜜就是這麼個性十足。羊肉片大火快炒,水澱粉、醬油、醋、糖、鹽勾芡,甜鹹口的滑嫩羊肉,可以下一碗白飯。它似蜜本是清真菜,因回族吃飯前需口誦“太斯米”而得名,後來改為它似蜜,不僅音似,還一語道破其中滋味。
羊肉不僅能獨挑大樑,也是打輔助的好手,比如和各色主食搭配來吃。最知名的是羊肉泡饃。到西安乃至西北各省,絕不能錯過這最地道的美味。一張饃掰成黃豆大小,水圍城、口湯、單走、幹拔等等吃法,乍一看內容簡單,其實能吃出無限風味。泡饃吃時並不攪動,而是繞著碗邊蠶食。急性子不如去吃水盆羊肉,一張半發麵的月牙饃,可泡湯可夾菜,最痛快的還是用筷子撈出碗裡的大片羊肉,絕對值得一試。
甘肅平涼羊肉泡饃與水盆羊肉更類似。攝影/朱銳
相比羊肉泡饃的豪放,南方的羊肉跟主食搭在一起,則顯得更加“秀氣”。江浙一帶流行羊肉面,既有白切羊肉白湯麵的清新,也有酥羊大面這種硬貨。酥羊大面以紅燒羊肉為澆頭,一大勺燜得紅亮酥爛的羊肉,澆在素淨的麵條之上,碳水化合物和動物脂肪的相遇,還有比這更能產生滿足感的東西嗎?
西南地區,粉是主力選手。以貴州為代表,就有遵義羊肉粉、金沙羊肉粉、水城羊肉粉、黔西羊肉粉、興義羊肉粉等等分支。比如遵義羊肉粉,最重要的是原汁原味,山羊文火慢燉,湯頭柔和,但不失濃郁本色,羊肉出在這湯鍋中,就連米粉也要是在這鍋湯裡“冒出來”的。米粉分扁圓,一樣的彈牙,更有特色的則是發酵過的酸粉,微酸中透出細膩柔軟,再加上濃烈的海椒,安逸。
遵義羊肉粉。攝影/朱銳
羊肉也適合做餡。北京人做褡褳火燒,羊肉西葫蘆的最好。長條型,煎到兩面金黃。上桌就吃,邊咬邊咧嘴,心急吃不了熱褡褳火燒。內蒙古有羊肉燒麥(市面上大多寫作稍美、稍賣、稍麥)。羊肉大蔥餡,薄薄的麵皮,隨手一捏,像個包袱,上屜蒸熟。燒麥論兩賣,勁大,尋常人一兩就管飽,加一碗羊雜碎,沏一壺磚茶解膩,剛剛好。
呼市人貪婪,用焙子(一種燒餅)夾著燒麥吃,一滴油水也不放過,焙子香脆,內裡是燒麥豐盈的汁水,羊肉和大蔥的香氣交替竄入口腔與鼻腔,實在過癮。(友情提示:呼市稍美的“兩”是按皮子的重量算,而不是整體的重量,千萬別貪多)
熱愛新疆美食的人,必不會錯過烤包子。肥瘦均勻的羊腿肉與在新疆暱稱為皮牙子的洋蔥剁碎成餡,加入孜然粉去羶提味,包在薄薄的麵皮裡,整整齊齊地貼在饢坑內壁。用手輕輕掰開,香氣熱騰騰地竄出來,烘得人顧不上燙,只想一口咬下去。
講吃羊,絕對繞不開各色羊湯。寒冬降臨,沒有什麼比一碗羊湯更適合用來暖身的了。羊雜湯是冬季基本款,如果你是內臟愛好者,那肯定無法拒絕它的誘惑。羊肚脆韌,羊肝綿密,羊血鮮嫩,羊肺軟彈,大鍋熬出羊肉的鮮香,又匯聚了口感各異的下水,配上個麻醬燒餅,一步到位,吃相貪婪,盆幹碗淨,從舌尖暖到腳尖,降溫有什麼了不起的?
羊肉湯一開,溫暖自然來。圖/網路
洛陽人大概是中國最愛喝湯的一群人,沒有一天能離開湯。羊湯自然逃不過他們的雷達搜尋。洛陽羊肉湯雖是早餐,可破開的羊腿骨深夜就已進入大鍋,接受文火的熬煮,各色香料融會貫通。羊肉在滾燙的湯水裡若隱若現,需配上餅絲或硬饃來吃,才能給飢餓的腸胃一個充分的交代。
與洛陽人對湯的博愛態度不同,山東單縣人對羊肉湯偏愛到寵溺,一年四季都離不開這一口兒。單縣是中國青山羊之鄉,羊肉的肉質自然是絕佳,但是單縣人對香料的使用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蔥、姜、草果、肉桂、白芷、陳皮等等藥材香料,都被投入湯中,與肉香化為一體,這湯喝的是味道,更是那份來自萬物的滋養。
說到滋養,太原人也是極有發言權的。羊雜湯全國到處都是(太原叫羊雜割),可這頭腦是太原獨享的美味。頭腦與腦子無關,而是黃芪、煨面、蓮藕、羊肉、長山藥、黃酒、酒糟、羊尾油八種材料煮成的湯,又名“八珍湯”。
千萬不要以為南方人就不喝羊湯。四川簡陽羊肉湯是川渝一帶的羊湯頭牌。當地的大耳羊是中國最優質的肉羊之一,肥瘦相間,羶味很輕,用來做湯再好不過。羊肉要與豬骨、鯽魚同煮,呈奶白色,入口味道厚重,卻沒有讓人不喜的異味。生在四川,辣椒當然不能缺席,簡陽人吃羊肉要蘸幹海椒碟,這樣才對得起冬天。
海峽另一邊,也有人煮得一手好羊湯。臺南當歸羊肉湯,也是選擇藥材與羊肉同煮。同為香氣濃郁的食材,羊肉和當歸不僅沒有衝突,反而相得益彰,攜手組成了這碗甘甜的羊肉湯。羊肉更是入口即化,絲毫不羶,“小確幸”莫過於此。
臺南羊雜(前)與當歸羊肉湯(後)。圖/視覺中國
羊肉湯當然不是冬天的專屬。蘇北、安徽一帶,講究伏天吃伏羊。驕陽似火,反而更要來一碗熱氣逼人的羊肉湯,湯色乳白,辣油鮮紅,如果天氣太熱沒有食慾,一定是少了這一碗羊肉湯。無獨有偶,遼寧本溪小市羊湯四季皆宜,但本地人覺得夏天喝羊湯才養人。滾開的羊湯燙出的羊肉,以及嫩嫩、彈彈的羊血,稱得上是一場口腹的盛宴。
說了這麼多,其實沒人有資格界定哪種是中國最好吃的羊肉。就像羊湯有人夏天喝,有人冬天喝,最合適的就是最好的。還是那句話:食無定味,適口者珍。你最愛的,就是中國最好吃的羊肉。
中國羊肉到底哪家強?反正,才不是北方人的“專利”。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羊”,各地地理條件、養殖環境、氣候溫度等都存在巨大差異,這直接導致了不同地域的羊肉口感、味道也各有千秋,最終主要體現在烹飪和食用方法上。羊肉的吃法不要太多,爆、炒、烤、燒、醬、涮、煲、煮……層出不窮。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中國各地都有哪些不同的吃法吧!
羊肉的正確吃法:大快朵頤
羊肉最經典的吃法是什麼?烤永遠是參考答案之一。擼串兒的串總預設是羊肉串,經炭火洗禮,惹了一身濃郁的焦香。最佳拍檔孜然,也是個個性十足的傢伙,巧妙地消解令不少人皺眉的羶味,在餘味中微微回甜,是很難抵擋的誘惑。這種吃法在全國各地都足以征服為肉痴狂的人。
西安夜市上的燒烤。圖/視覺中國
如果執著於撕扯大塊肉帶來的滿足感,烤全羊當是完美的選擇了。歷史上新疆人(特別是維吾爾族)定居為主,因此得以用巨大的饢坑“善待”羊肉。麵粉、雞蛋調成的麵糊搭上各種調料,赤條條的綿羊經過高溫烘烤,全羊通體展現出一種赤褐油亮的姿態。同樣是全羊,在世代遊牧的蒙古族手中得到的則是明火架烤的待遇,而且不像新疆人精心調味,更推崇羊肉的本味,在火舌的撩撥下,羊肉的表皮也顯得更加緊實焦脆。
羊肉的無數種吃法中,最純粹的一定是清水煮。蒙古族把這種羊肉做法叫手把肉。選膘肥肉嫩的羔羊,斬大塊,水煮至斷生出鍋。更有整羊下鍋水煮,叫羊貝子,出鍋後用小刀劃過,仍隱隱有血水滲出,鮮極。手把肉在西北各省區以及內蒙古都是再常見不過的地道風味。
蒙古族人用韭花醬甚至只用鹽來配羊肉,新疆人則離不開皮牙子(洋蔥),也會煮些麵條墊底。吃手把肉最佳的季節還是秋冬,天氣漸冷,羊肉最能補充能量,抵禦嚴寒。肉一入口,油脂香氣迅速漫延在口腔中,滿足口腹之慾,也是最純天然的潤唇膏。手把肉在寧夏、甘肅叫手抓肉,寧夏吳忠、甘肅臨夏都以手抓出名,同樣是簡單到極致,一切全憑羊肉本身的肉質取勝。
手抓羊肉。圖/視覺中國
南方人也鍾愛白水煮羊。江浙一帶羊肉中名頭最響的是藏書羊肉。用特製大木桶烹煮羊肉,出品湯色乳白,酥而不爛。沒有暖氣的南方,全靠這一口羊肉頂住冬天的攻擊。清水羊肉是廣西馬山人最引以為傲的人間至味。清水煮羊,除鹽、糖、蘿蔔、羊血以外不加任何配料,湯醇肉香,一口下去從喉頭暖到腹中,這種滋味只有在“中國黑山羊之鄉”才最地道。
這幾地產的羊肉各具特色。內蒙古不少人傲嬌到“出了內蒙古,絕不吃羊”。烏珠穆沁羊骨骼清奇,有十四對肋骨(其他羊都是十三對),所以看起來更壯碩,卻不失香嫩本色。寧夏灘羊全國知名,吃起來肉質細膩,膏腴肥潤,確實是名不虛傳。馬山黑山羊,雖生在廣西的群山中,卻也享受著“吃中草藥,喝礦泉水”的優渥環境。
想充分展現羊肉本色,涮羊肉無疑更加親民。銅鍋炭火,白菜豆腐。上腦、磨襠、黃瓜條、大小三岔,任君挑選。現如今都愛吃手切,要好羊肉,切片碼好,盤子豎直,肉不掉落,便知是好肉。水開,先下一盤羊尾油,叫“肥肥鍋”。此時夾一片肉,涮一涮,大開吃戒。
大塊吃羊肉,除了原汁原味,厚重調味也是極好的選擇。青海人對黃燜羊肉愛得深沉。煸香蔥薑蒜、豆瓣醬、辣椒、花椒後,下大塊羊肉一同翻炒,再加入生抽、麵醬、料酒、水慢燉至肉軟爛入味即可。高原稀薄的空氣,摻雜上這香濃的肉味,也變得格外宜人了。
紅燒羊肉,在江浙一帶也是頗為流行。寒冷的冬天,三五好友圍坐一桌,一鍋羊肉,熱氣騰騰,燻得人已自醉,就著小酒,雙眼朦朧,通體舒泰。再往南走,海南四大名菜之一的東山羊,也是紅燜的好材料。
生在山岩之間,黑黑的東山羊每天都在進行攀巖運動,因此身體強健,脂肪分佈均勻,肉香十足。東山羊帶皮紅燜,軟爛不失嚼勁,羊皮豐富的膠質,口感彈牙,滑得調皮。北方綿羊為主,人們是很少吃帶皮羊肉的,因為一直以來,羊皮都會被拿去做皮襖。
它似蜜。圖/匯圖網
羊肉也能做很多炒菜。孜然羊肉、蔥爆羊肉再家常不過,可是很多人都沒有吃過甜味的羊肉吧?北京菜它似蜜就是這麼個性十足。羊肉片大火快炒,水澱粉、醬油、醋、糖、鹽勾芡,甜鹹口的滑嫩羊肉,可以下一碗白飯。它似蜜本是清真菜,因回族吃飯前需口誦“太斯米”而得名,後來改為它似蜜,不僅音似,還一語道破其中滋味。
羊肉:其實我跟主食也很配
羊肉不僅能獨挑大樑,也是打輔助的好手,比如和各色主食搭配來吃。最知名的是羊肉泡饃。到西安乃至西北各省,絕不能錯過這最地道的美味。一張饃掰成黃豆大小,水圍城、口湯、單走、幹拔等等吃法,乍一看內容簡單,其實能吃出無限風味。泡饃吃時並不攪動,而是繞著碗邊蠶食。急性子不如去吃水盆羊肉,一張半發麵的月牙饃,可泡湯可夾菜,最痛快的還是用筷子撈出碗裡的大片羊肉,絕對值得一試。
甘肅平涼羊肉泡饃與水盆羊肉更類似。攝影/朱銳
相比羊肉泡饃的豪放,南方的羊肉跟主食搭在一起,則顯得更加“秀氣”。江浙一帶流行羊肉面,既有白切羊肉白湯麵的清新,也有酥羊大面這種硬貨。酥羊大面以紅燒羊肉為澆頭,一大勺燜得紅亮酥爛的羊肉,澆在素淨的麵條之上,碳水化合物和動物脂肪的相遇,還有比這更能產生滿足感的東西嗎?
西南地區,粉是主力選手。以貴州為代表,就有遵義羊肉粉、金沙羊肉粉、水城羊肉粉、黔西羊肉粉、興義羊肉粉等等分支。比如遵義羊肉粉,最重要的是原汁原味,山羊文火慢燉,湯頭柔和,但不失濃郁本色,羊肉出在這湯鍋中,就連米粉也要是在這鍋湯裡“冒出來”的。米粉分扁圓,一樣的彈牙,更有特色的則是發酵過的酸粉,微酸中透出細膩柔軟,再加上濃烈的海椒,安逸。
遵義羊肉粉。攝影/朱銳
羊肉也適合做餡。北京人做褡褳火燒,羊肉西葫蘆的最好。長條型,煎到兩面金黃。上桌就吃,邊咬邊咧嘴,心急吃不了熱褡褳火燒。內蒙古有羊肉燒麥(市面上大多寫作稍美、稍賣、稍麥)。羊肉大蔥餡,薄薄的麵皮,隨手一捏,像個包袱,上屜蒸熟。燒麥論兩賣,勁大,尋常人一兩就管飽,加一碗羊雜碎,沏一壺磚茶解膩,剛剛好。
呼市人貪婪,用焙子(一種燒餅)夾著燒麥吃,一滴油水也不放過,焙子香脆,內裡是燒麥豐盈的汁水,羊肉和大蔥的香氣交替竄入口腔與鼻腔,實在過癮。(友情提示:呼市稍美的“兩”是按皮子的重量算,而不是整體的重量,千萬別貪多)
熱愛新疆美食的人,必不會錯過烤包子。肥瘦均勻的羊腿肉與在新疆暱稱為皮牙子的洋蔥剁碎成餡,加入孜然粉去羶提味,包在薄薄的麵皮裡,整整齊齊地貼在饢坑內壁。用手輕輕掰開,香氣熱騰騰地竄出來,烘得人顧不上燙,只想一口咬下去。
羊肉湯:冬天的正確開啟方式
講吃羊,絕對繞不開各色羊湯。寒冬降臨,沒有什麼比一碗羊湯更適合用來暖身的了。羊雜湯是冬季基本款,如果你是內臟愛好者,那肯定無法拒絕它的誘惑。羊肚脆韌,羊肝綿密,羊血鮮嫩,羊肺軟彈,大鍋熬出羊肉的鮮香,又匯聚了口感各異的下水,配上個麻醬燒餅,一步到位,吃相貪婪,盆幹碗淨,從舌尖暖到腳尖,降溫有什麼了不起的?
羊肉湯一開,溫暖自然來。圖/網路
洛陽人大概是中國最愛喝湯的一群人,沒有一天能離開湯。羊湯自然逃不過他們的雷達搜尋。洛陽羊肉湯雖是早餐,可破開的羊腿骨深夜就已進入大鍋,接受文火的熬煮,各色香料融會貫通。羊肉在滾燙的湯水裡若隱若現,需配上餅絲或硬饃來吃,才能給飢餓的腸胃一個充分的交代。
與洛陽人對湯的博愛態度不同,山東單縣人對羊肉湯偏愛到寵溺,一年四季都離不開這一口兒。單縣是中國青山羊之鄉,羊肉的肉質自然是絕佳,但是單縣人對香料的使用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蔥、姜、草果、肉桂、白芷、陳皮等等藥材香料,都被投入湯中,與肉香化為一體,這湯喝的是味道,更是那份來自萬物的滋養。
說到滋養,太原人也是極有發言權的。羊雜湯全國到處都是(太原叫羊雜割),可這頭腦是太原獨享的美味。頭腦與腦子無關,而是黃芪、煨面、蓮藕、羊肉、長山藥、黃酒、酒糟、羊尾油八種材料煮成的湯,又名“八珍湯”。
千萬不要以為南方人就不喝羊湯。四川簡陽羊肉湯是川渝一帶的羊湯頭牌。當地的大耳羊是中國最優質的肉羊之一,肥瘦相間,羶味很輕,用來做湯再好不過。羊肉要與豬骨、鯽魚同煮,呈奶白色,入口味道厚重,卻沒有讓人不喜的異味。生在四川,辣椒當然不能缺席,簡陽人吃羊肉要蘸幹海椒碟,這樣才對得起冬天。
海峽另一邊,也有人煮得一手好羊湯。臺南當歸羊肉湯,也是選擇藥材與羊肉同煮。同為香氣濃郁的食材,羊肉和當歸不僅沒有衝突,反而相得益彰,攜手組成了這碗甘甜的羊肉湯。羊肉更是入口即化,絲毫不羶,“小確幸”莫過於此。
臺南羊雜(前)與當歸羊肉湯(後)。圖/視覺中國
羊肉湯當然不是冬天的專屬。蘇北、安徽一帶,講究伏天吃伏羊。驕陽似火,反而更要來一碗熱氣逼人的羊肉湯,湯色乳白,辣油鮮紅,如果天氣太熱沒有食慾,一定是少了這一碗羊肉湯。無獨有偶,遼寧本溪小市羊湯四季皆宜,但本地人覺得夏天喝羊湯才養人。滾開的羊湯燙出的羊肉,以及嫩嫩、彈彈的羊血,稱得上是一場口腹的盛宴。
說了這麼多,其實沒人有資格界定哪種是中國最好吃的羊肉。就像羊湯有人夏天喝,有人冬天喝,最合適的就是最好的。還是那句話:食無定味,適口者珍。你最愛的,就是中國最好吃的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