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952449319509
-
2 # 靜心愚人
漢高祖劉邦得天下後,認為自己能戰勝項羽,是因為用好了“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項羽雖有謀士范增輔佐,卻不能將其信任到底,故而敗亡。
如果站在張良、蕭何、韓信、范增等人的角度來看,成敗的關鍵恰恰在於跟對人,做對事。
一開始劉邦並不知道韓信的軍事才能,後來在蕭何的舉薦下開始重用韓信。韓信的軍事才能也開始逐漸展露,得到了劉邦的認可。
當韓信以“四面楚歌”的計策滅掉項羽,徹底瓦解了最後的敵對勢力後,劉邦騎著快馬,火急火燎的跑到韓信兵營去收了他的兵權。大漢初定,這一系列動作其實可以看出,劉邦的“心眼”很小,他對韓信是非常忌憚的。
後來,劉邦把韓信封到楚地當楚王。又有人汙衊他造反,韓信本已有反叛的資本,但是想來卻沒有一點反叛的心思,所以主動去見劉邦。劉邦把他綁回都城,雖然赦免了他,但是降了他的封爵,還“軟禁”在身邊,以防不測。
一天,劉邦與韓信討論將領們的能力高低。他突然問韓信:“你看我能帶多少兵去打仗?”韓信隨口就說:“陛下最多能帶十萬兵。”劉邦問韓信:“你能帶多少?”韓信笑了笑,故意自信滿滿的說:“給我越多越好!”
劉邦聽完也不生氣,卻問:“你說越多越好,看來你比我厲害。可是為什麼還是被我抓到了?”
韓信又胸有成竹的說:“這不一樣,你不能帶兵,但是善於管理將領,所以我成為了你的下屬。你這統御的能力是上天賜予的,那可不是常人能比的。”
聽完這話,劉邦很高興,沒有再追究韓信說他不能領兵打仗的事。
其實這時候的韓信是空有一身治兵的才能,無處施展,又害怕周圍人的嫉妒。而發生如上的對話,足以看出韓信的智慧,他不但彰顯了自己的能力,還換了一個角度捧了一下劉邦。劉邦雖然聰明,但是對韓信的示弱和“讚美”非常受用,也逐漸放棄了對他的忌憚。
劉邦一方面憐惜這位有才能的將領,一方面又喜歡他的恭維,所以一直沒有下狠手去殺韓信,當然在韓信有技巧的維護下,劉邦彷彿始終沒有明白其中的道理。
而韓信在對自己的老上司使用這種“戰術壓制”之後,現任很好的獲得了生存的空間和時間。他曾說“高鳥盡,良弓藏”,以此比喻自己身處的形勢其實是非常危險的,他自己也看得清當前的情況。在不準備反叛的情況下,韓信也只能使用這種柔和的戰術來博得劉邦的歡喜。
後來劉邦外出平叛,雖然韓信也確實有了反叛的行動,可是最終被呂后和蕭何騙到宮中殺死。如果劉邦在場,想必還是不忍心殺死韓信這位“兵仙”,因為劉邦在得知韓信被殺後,還曾面露惋惜之情。
韓信為什麼這麼有自信的可以先“壓”劉邦一頭,然後再“誇”的劉邦心花怒放呢?這就說明他非常會夸人,可以很好的讚美人!如果普通將領一定不敢這麼說,可韓信不同,因為韓信非常能揣摩劉邦的心理,又抓住了時機,在瞭解後又能利用自己優秀的口才來表達出來。
口才並不是說一個人說出的話聲音有多好聽,主要還要看他說出的內容是否可以讓聽的人“聽”的進去,聽得“舒心”,聽得“滿意”。話從嘴裡說出來,每個人的語氣、表情、內容都不相同,而給人的感受也是完全不同的。
讚美人的時候要及時,要具體。韓信誇劉邦的時機非常好,這正是劉邦意氣風發的時候,現在正需要“及時”的讚美。
關於問到可以帶多少兵的時候,韓信又用了一招欲擒故縱,先故意說了一些不好聽的,讓劉邦心裡不甘,又有些疑惑,然後再具體到他的優秀管理能力,再說到這個能力無人能比。
這一次讚美做的非常優秀,直接把劉邦捧到了雲中。
在日常生活中其實也有很多需要去讚美別人的場景,誰不喜歡被誇呢?可是如果讚美的太普通,就沒什麼新意,別人不會放在心上,認為你是在敷衍。如果讚美離了可控範圍,有可能觸動對方不喜歡的區域,反而不美。其中利害一定要準確把握才好。
《史記》: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千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楚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擒?”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擒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