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言論史

    如今的大學生,在古代的地位,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個童生,秀才都難說。

    幾十年前,大學生們可以分配工作,而且被尊奉為知識分子,地位非常高。但是隨著我們國家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教育的普及,大學生的稀缺性逐步下降,其待遇也逐步下滑。原來被視作天之驕子的大學生,如今早已是滿地走的存在。

    而童生,就是這麼個尷尬的位置。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中,通過了縣試、府試兩場考核的學子即為童生,成為童生方有資格參加院試,成績佼佼者才能成為秀才。

    大學生,差不多也就是這個概念。縣試、府試,恰似如今的中考和高考,你即使通過了,也無非就是有一個童生的頭銜,並不能給你帶來什麼。擱以前,一個秀才還有縣衙門不跪的權力,還有開私塾教學生的資格,如今一個大學生,哪裡有這樣的本事?

    時代在進步,科學在發展,大學生不再那麼稀罕,這是一件地道的好事。

  • 2 # 吉月文

    準確來說,當代的大學生和古代的讀書人已經沒有可比性了。

    首先,從人口比例來看,兩者就不具有太大的可比性。根據學者的估計,清代時期士人階層的總量大約在20萬人左右。而清代人口數量,後期有很大的增長。一般認為,康熙時期就已經突破了一億,乾隆時期達到兩億,晚清時期大概在四億左右。從人口比例來看,士人階層占人口的比例,始終低於1%。根據目前的人口統計,中國擁有大專以上學歷佔總人口的比例已經超過了10%。單純從人口比例這個角度來看,大學生的比例要遠高於秀才。

    其次,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兩者本身就存在著精英和大眾的區別。科舉制度是一種精英體制,本身就是針對精英階層的一種選拔體制。而高等教育在近代以後已經開始逐步普及化,面向的是普通大眾,而不是培養官員。僅僅從培養角度這個層面來看,兩者也是有很大區別的。

    最後,不同時期的社會對於人才的要求是不同的。如果一個當代的普通大學生,穿越到明清時期,實話說確實不容易考上秀才。而且因為不熟悉繁體字,加上大部分學生的書法水平不好,可能也就相當於一個半文盲的水準。實際上,除了極少數優秀的大學生和優秀學者之外,其他人穿越到古代社會,恐怕也是如此。但反過來,古時的秀才如果穿越到當代社會,能夠適應當代社會並且在政治領域取得一定成就恐怕也很難。所以不能相互否定。

    總之,時代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而大學生和古代計程車人階層是不能直接進行比較的。

  • 3 # 話說教師

    大學生在古時是個秀才地位.大學生無功名在身最多是在【十年寒窗】階段,考上公務員才是中舉人.

    秀才是由童試選拔而來,是縣或者府一級的考試,大概相當於如今的小升初。

    秀才每三年考兩次,每次全國錄取大約2萬人,平均每個縣或者州在十五個人左右,而參加考試的人數多達數百之多。梁啟超曾說“邑聚千數百童生,擢十數人為生員”,秀才的錄取率只有1%,一點也不誇張。

    要是將秀才放在現在,相當於一個大陸名校的大學生。其實不然,秀才在古時候的地位完全不是如今的大學生能比的。

    首先,古時候在公堂之上,尋常老百姓必須下跪扣頭,無論你是地主還是富商,但是秀才則無需下跪,有時候知縣還得給你看座。 其次,一旦考上秀才,就可以免受皮肉之苦。古時候老百姓要是在公堂出言不遜,隨時都可能挨頓打,但是這秀才就打不得。即便是這個秀才犯了天大的法,也得先由知縣稟告藩臺革去秀才功名後,才能受刑。 在古代,人們的衣著也是十分考究的,秀才可以穿盤領長衫,頭戴方巾,腳蹬長靴,而普通百姓這麼穿是不允許的。

    重要的是,秀才可以免除賦稅和徭役,要知道,這兩項是非常繁重的,即便是豐收之年,老百姓們也只能勉強餬口,要是碰上個旱災、水災,那簡直是絕了老百姓活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大學NCAA橄欖球在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球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