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人劉志強LZQ

    不是【15】年後,目前就實現啦,人人都有房宿,沒有聽說結婚沒有房子住。

    還用再等15年嗎?社會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都不同程度的提高,脫貧攻堅戰正在再路上。馬上看到人民心情喜悅的容顏。

  • 2 # 奇石小鬍子

    人人有房住這是可以做得到的。只是住什麼樣的房子,這就是個很大的學問了。有的人可以住在一平米十幾萬,幾十萬的房子,甚至住在價值幾十億上百億的房子,有的人住在幾十個人合住的城中村裡,有的人住在像香港居民的劏房:標配:廚房、臥室、客廳三合一,面積小於8平方米。在這樣的房子裡Sunny長期曬不到,陰暗潮溼。租金每平米可以達到300元。

    所以說同樣有房子住,但幸福指數天地之別。

  • 3 # 文說樓市

    清華大學教授預言15年後人人都有房子住,你覺得靠譜嗎?

    一、15年後人人都有房子住

    前不久,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說:15年後我們將會實現人人有房住,也就是到了2035年中國居民就可以滿足“居者有其屋”的需求。要知道,我們“房住不炒”的目標不就是“居者有其屋”嗎?難道說15年後就能實現這一目標了?

    小黑認為,這位教授的預言,或許是說人人都在城市裡有房子住,不止包括商品房,也包括各種保障房。當然,不會包括農村宅基地和各類小產權房。如果真把城市和農村的所有房子都算上,其實現在我們都已經實現“人人有房”了。年輕人即使自己沒房,但父母有房;部分人城市裡沒房,但農村有宅基地。因此,15年後人人都有房子住,大機率是指在城市裡有房,或許也真的能實現。

    二、為什麼說15年後“人人有房”或能實現

    現在的房價那麼高,很多人都在高呼“買房難”,為什麼我們還覺得15年後“人人有房”能實現呢?

    首先,中國房地產已經“供大於求”了。按照人均居住面積40平方米計算,中國現在的房屋面積已經夠30億人住了。據央行報告,華人均也已擁有住房1.5套。僅從資料來看,中國樓市總量已經“供大於求”了。但中國房產供需分佈還存在不平衡,一方面,有的人擁有兩套或三套甚至更多房產,而有的人卻一套房都還沒有;另一方面,一二線城市購房需求依然旺盛,三四線城市住房空置率卻奇高。因此,要實現“人人有房”,或許真的還需要15年時間。

    其次,新型城鎮化建設,新市民增多。中國城鎮化程序雖然已經達到了60%以上,但距離發達國家還有一段距離。隨著新型城鎮化推進,偏遠地區“合村並鎮”,城鎮居民越來越多,真正意義上的農村人越來越少,無論是地方統一規劃建房,還是自購商品房,新市民都能逐漸實現“有房可居”。

    最後,保障房體系不斷推進,為中低收入群體提供了住房保障。現在的大城市中,也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或是新遷入這個城市的新市民,或是到這個城市打拼的人。僅憑他們打工的微薄收入,在城市中購買商品房是很難的,而各地不斷推進的保障房建設,比如共有產權房、廉租房、公租房等,就為這群中低收入群體提供了住房保障,至少來說,讓他們實現了“有房可居”的夢想。

    當然,城市在發展,15年後,依然會有很多人有住房需求,同樣會有很多人抱怨“買不起房”,但不用太擔心,15年後的房價走勢尚未可知,是漲是跌誰也說不清。

    綜上所述,清華大學教授預言15年後人人都有房子住,這個說法或許真能實現,目前中國房地產市場已經“供大於求”了,房子已經不缺了,即使買不起房,住房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也能為中低收入群體提供保障,至少“居者有其屋”還是有可能會實現的。

  • 4 # 不文明行為大曝光

    清華大學教授的預言不科學、不嚴謹。

    如果做個嚴謹些的預測,必須做出如下具體的限定:

    1.什麼叫住?

    清華大學的教授說的住是指什麼?現在很多人也有房子住。這裡面,有租住,也有暫時寄居,住的概念很多。清華大學教授在預言之前,應對他說闡述的住有明確的說明。

    2.房子在哪裡?

    是在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中,搭個茅草屋?還是在五線城市買的沒有鄰居的鬼屋?或是在一線城市的核心區買的學區房?天上地下,千差萬別。這麼重要的約束條件避而不談,做什麼預言啊?

    3.房子的性質?

    中國現在有商品房、政策保障房等多種性質的房,有全產權還有和國家一起的共有產權,價格相差很大。清華大學的教授也不管這些,就能一概而論也是欽佩。

    4.多大面積的房子?

    10平米也能住,100平米也能住,上千平米的別墅也有。清華大學教授說的所謂房子是要拋開居住面積空談嗎?那10平米能住著舒服嗎?

    所以,我覺得清華大學教授這個預言非常不靠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吉普賽人來源於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