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普賽人(Gypsies) 亦作Gipsy,吉普賽語稱羅姆人(Rom)。 深色面板的高加索人,原住印度北部,現遍佈世界各地,尤以歐洲為主。大多數吉普賽人講吉普賽語(Romany),一種與印度北部現代印歐語密切相關的語言;也講各居住國的主要語言。一般認為,吉普賽人經屢次遷徙,離開印度,11世紀到波斯,14世紀初到東南歐,15世紀到西歐。20世紀下半葉,吉普賽人的蹤跡已遍佈北美和南美,併到達澳洲。吉普賽人自稱羅姆人(「男人」之意),稱非吉普賽人為加傑人(「外人」之意)。 吉普賽人不事農桑,一般也不飼養食用牲畜,而是依靠城鎮和農村的居民謀生。傳統上,吉普賽人一向在城鎮和鄉村居民區周圍,尋求與其流浪生活相適應的生計。男人以販賣家畜、馴獸、補鍋(黑白鐵匠)和充當樂師為業。婦女從事卜筮、賣藥、行乞和表演等行業。獸醫學問世以前,很多農民依靠吉普賽的家畜商人指導牧群的養護管理。雖然現代吉普賽人仍四處流浪,但他們的生活也反映了外部世界的進步。他們乘坐帶有大篷的汽車、卡車和拖車旅行,以出售舊汽車和拖車代替了家畜販賣。不鏽鋼炊具的大量生產淘汰了補鍋業,一些城市吉普賽人成為汽車技工和修理工。流動馬戲團和娛樂場所為現代吉普賽人提供了工作機會,如馴獸師、小吃攤販和算命仙。 吉普賽人的定型家庭由夫婦、兒女和至少一個已婚兒子及其妻小組成。婚後,夫婦與男方父母住在一起,新娘要學會婆家的規矩。理想的情況是,兄長準備分居時,弟弟已準備結婚,將與新娘住在父母家中。男方父母付給女方父母聘禮,是吉普賽人婚姻的主要特點。吉普賽人維特薩(vitsa,宗族)的領導權要由最能體現吉普賽人理想的成年男子掌握,這種人善於運用智慧和力量安排婚姻和解決爭端,能為自己的女兒商定滿意的聘禮,而且能巧妙地與吉普賽人和加傑人做生意,認真遵守吉普賽的傳統。普遍流傳的「吉普賽王」這一故事性的想法無疑部分來自維特薩首領的形象。維特薩的領導權不一定世襲,優柔寡斷或失敗的首領會被更有能力的人取代,或者一個維特薩內的若干家庭拋棄原來的首領,加入另一個更有威信的宗族。 歐洲和北美的某些城市有定居的吉普賽居民集團,他們遵守很多吉普賽習俗,從事傳統的吉普賽人的職業,講吉普賽語,但受當地語言很大影響。羅姆人把這些已經定居的吉普賽人稱為「辛特」人,認為他們已放棄了真正的吉普賽生活。「真正」吉普賽人按照他們在歐洲固定流動區的形成的先後,分成了幾個居民集團。在巴爾幹和中歐的,叫卡爾德拉什人(Kalderash),佔全部歐洲和北美吉普賽人的大多數;流動在伊比利半島、北非和法國南部的叫吉塔諾人(Gitanos),在法國、亞爾薩斯和德國的,叫馬努什人(Manush);每一種人又以定居的地點進一步加以區分。由於吉普賽人的生活方式(逃避正式人口註冊和人口普查是其普遍特點)以及在社會和政治上長期受歧視,確切估計他們的人數相當困難。全世界的吉普賽人約為200~300萬,20世紀晚期大部分仍住在歐洲,尤是中部和南部地區。 “吉普賽”一詞源於歐洲人對羅姆人起源的誤解,當時歐洲人誤以為羅姆人來自埃及,於是稱之為“埃及人”,而“吉普賽”(Gypsy)是“埃及”(Egypt)的音變。 相貌特徵 長臉有點方,臉形上寬下窄,下巴有點尖,長眉毛,眼睛大而長,很明亮,佔據上半臉的大部分比例,鼻樑額外長、高和直,嘴巴有點寬,表情沉著神秘有些冷漠感. 吉卜賽人(jíbǔsàirén) 也叫茨岡人。以過遊蕩生活為特點的一個民族。 原住印度西北部,10世紀前後開始外移,遍佈世界各洲。 茨岡語屬印歐語系新印度語族。 吉卜賽人現以改說各所在地的語言,信奉當地流行的宗教。擅長歌舞。 引: 茨岡人 茨岡人,人種名。茨岡人一說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叫法,英華人稱他們為吉卜賽人,法華人稱他們為波希米亞人,西班牙人稱他們為弗拉明戈人,俄羅斯人稱他們為茨岡人,阿爾巴尼亞人稱他們為埃弗吉特人,希臘人稱他們為阿金加諾人,伊朗人稱他們為羅里人,斯里蘭卡人稱他們為艾昆塔卡人……而吉卜賽人則自稱為多姆人(Rom),在吉卜賽人的語言中,“多姆”的原意是“人”。 吉卜賽這個名字本身就是錯誤的,因為吉卜人(Gypsy或Gypsies)是從英語埃及人(Egyptian)一詞演變而來的,這是英華人和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對他們的傳統稱呼。這是由於15世紀時歐洲人對於流浪到他們那裡的異鄉人不太瞭解,誤以為他們來自埃及,所以就稱他們為“埃及人”,慢慢就變成“吉卜賽人”了。吉卜賽人自稱羅姆人(Rom),這個名字在吉卜賽人的語言中,原意是“人”的意思。1965年成立的吉卜賽人國際組織——羅姆人國際委員會(Committee Internation Rom)就使用了羅姆人一詞,而且現在正得到國際的承認和尊重。不道由於習慣和傳統的稱謂,多數仍稱他們為吉卜賽人。 把羅姆人稱作吉卜賽人,既是由於長期以來對這個民族的起源、歷史不瞭解所致,同時,在對吉卜賽人的研究過程中,又缺乏足夠的文字資料。因此,對其起源、遷徙及其他歷史的探討中,總是以某些設想為依據,或先入為主地離不開前人所得出的錯誤結論。 除英華人認為他們源出於埃及之外,法華人認為他們很可能來自波希米亞,就叫他們波希米亞人(Bohemian),同時也稱他們為吉卜賽人,吉坦人(Gitan)、金加利人(Zingari)等十餘今名字;西班牙人稱他們為吉卜賽人、波希米亞人的同時,還稱他們茨岡人(Atsigano)或希臘人,認為他們來自希臘,原蘇聯也稱他們為茨岡人。總之,吉卜賽人有許許多多的名稱,但這都是其他民族強加給他們的,而且根據主觀臆斷確定了他們的族源,編纂了他們的歷史。這種情況一直延續了幾百年,直到18世紀末期,對於吉卜賽的研究工作才有了突破。 各國學者在對吉卜賽人的起源進行研究、推測和探討了幾百年之後,終於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考證出吉卜賽人的發源地既不是埃及,也不是波希米亞、希臘或波斯,而是印度。作出這一傑出貢獻的是18世紀末期的兩位德國學者魯迪格和格雷爾曼,以及英國學者雅各布·布賴恩。他們三人都是語言學家,在18世紀80年代透過對吉卜賽人方言的研究,他們各自而幾乎又是同時期考證出歐洲吉卜賽人的語言來自印度,其中很多詞彙與印度的梵文極為相似,也與印度語族的印地語十分相似。 此後,英國學者桑普遜對吉卜賽人的語言又進行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在前人所取得成果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有所發現。他系統地整理了威尼斯吉 卜賽人方言,在研究道程中,桑普遜發現這種語言含有多種外來語彙,取得許多資料;從而為吉卜賽人源自印度的學說找到充分的證據。桑普遜對威尼斯吉卜賽人的方言中所含有的外來詞彙迸行了統汁計,其中義大利語詞彙有36個,借用英語的詞彙有150個,來自波斯至威尼斯之間各種語言詞彙共有430個,而源出於印地語詞彙竟達518個,從而看出當時印度的語言對於吉卜賽人的語言的重大影響;以後又有許多學者從事對於吉卜賽人的語言的研究,他們還發現同歐洲吉卜賽人的語言一樣,亞洲吉卜賽人的語言也含有大量印度語言的詞彙,在書面文字中,語法上也同印度的語言有相似之處。 各國學者透過吉卜賽人的語言的研究,從而得出結論:吉卜賽人的語言源出於印度的語言;吉卜賽人的發源地是在印度。學者們不再沉浸於幻想、臆測和傳說之中,而是面對現實,發掘歷史資料去進行研究,從而不斷獲得豐碩的成果。但光從語言學角度去研究吉卜賽人的起源似乎仍有其不足之處,還應該對這個民族的歷史進行研究,追溯其族源,證明該民族的發源地是在印度。 為了進一步論證吉卜賽人起源於印度,必須對這一古老民族的社會制度、文化和習俗進行研究。在古代的印度有一個分佈很廣,眾所周知的民族——多姆族。在公元4世紀的時候,這個民族以及他們的古老文化和殊異的習俗已經引起人們的注意。多姆族多是音樂愛好者和占卜者。關於這一點,公元 6世紀用梵文寫的一篇天文學的論文中曾提到過他們,並稱其為幹達爾瓦(Gand—harva,愛好音樂者)。多姆人能歌善舞,其中部分人並以此為職業來維持生計,印度古歷史學家加爾哈納在其《克什米爾大年代記》中,多次提到這種情況。據英國考古學家,探險家奧列爾斯坦考徵,多姆族部分人靠賣藝為生,其中佼佼者甚至得到國王的恩寵,可以出入宮闈。但這種情況是罕見的。多數情況下,多姆人為印度其他各族人所蔑視。他們沒有固定的職業,除作為優伶走江湖之外,多被人僱傭從事較低賤的職業,如更夫、清道夫、刑場衙役、工匠等。儘管多姆人多才多藝,並善於維持生計,但當地各民族農民看不起他們,禁止與他們通婚。 在克什米永北部的吉爾吉特地區,曾居住著信仰伊斯蘭教的多姆族集團,他們大約有 300人左右。這些人引起英國東方語言學家洛利易的注意,對他們的語言、文化、習俗及歷史進行了研究,證明這些多姆人是在公元 2世紀或 3世紀時從貝爾契斯坦遷徙過去的。洛利馬發現,居住在吉爾吉特地區的多姆族,為了維持生計,適應各地生活條件、環境的需要,一般能操兩三國語言。儘管他們所用的印度的語言中也合有許多外來語詞彙,這些詞彙同他們的母語卻有很大差別。
吉普賽人(Gypsies) 亦作Gipsy,吉普賽語稱羅姆人(Rom)。 深色面板的高加索人,原住印度北部,現遍佈世界各地,尤以歐洲為主。大多數吉普賽人講吉普賽語(Romany),一種與印度北部現代印歐語密切相關的語言;也講各居住國的主要語言。一般認為,吉普賽人經屢次遷徙,離開印度,11世紀到波斯,14世紀初到東南歐,15世紀到西歐。20世紀下半葉,吉普賽人的蹤跡已遍佈北美和南美,併到達澳洲。吉普賽人自稱羅姆人(「男人」之意),稱非吉普賽人為加傑人(「外人」之意)。 吉普賽人不事農桑,一般也不飼養食用牲畜,而是依靠城鎮和農村的居民謀生。傳統上,吉普賽人一向在城鎮和鄉村居民區周圍,尋求與其流浪生活相適應的生計。男人以販賣家畜、馴獸、補鍋(黑白鐵匠)和充當樂師為業。婦女從事卜筮、賣藥、行乞和表演等行業。獸醫學問世以前,很多農民依靠吉普賽的家畜商人指導牧群的養護管理。雖然現代吉普賽人仍四處流浪,但他們的生活也反映了外部世界的進步。他們乘坐帶有大篷的汽車、卡車和拖車旅行,以出售舊汽車和拖車代替了家畜販賣。不鏽鋼炊具的大量生產淘汰了補鍋業,一些城市吉普賽人成為汽車技工和修理工。流動馬戲團和娛樂場所為現代吉普賽人提供了工作機會,如馴獸師、小吃攤販和算命仙。 吉普賽人的定型家庭由夫婦、兒女和至少一個已婚兒子及其妻小組成。婚後,夫婦與男方父母住在一起,新娘要學會婆家的規矩。理想的情況是,兄長準備分居時,弟弟已準備結婚,將與新娘住在父母家中。男方父母付給女方父母聘禮,是吉普賽人婚姻的主要特點。吉普賽人維特薩(vitsa,宗族)的領導權要由最能體現吉普賽人理想的成年男子掌握,這種人善於運用智慧和力量安排婚姻和解決爭端,能為自己的女兒商定滿意的聘禮,而且能巧妙地與吉普賽人和加傑人做生意,認真遵守吉普賽的傳統。普遍流傳的「吉普賽王」這一故事性的想法無疑部分來自維特薩首領的形象。維特薩的領導權不一定世襲,優柔寡斷或失敗的首領會被更有能力的人取代,或者一個維特薩內的若干家庭拋棄原來的首領,加入另一個更有威信的宗族。 歐洲和北美的某些城市有定居的吉普賽居民集團,他們遵守很多吉普賽習俗,從事傳統的吉普賽人的職業,講吉普賽語,但受當地語言很大影響。羅姆人把這些已經定居的吉普賽人稱為「辛特」人,認為他們已放棄了真正的吉普賽生活。「真正」吉普賽人按照他們在歐洲固定流動區的形成的先後,分成了幾個居民集團。在巴爾幹和中歐的,叫卡爾德拉什人(Kalderash),佔全部歐洲和北美吉普賽人的大多數;流動在伊比利半島、北非和法國南部的叫吉塔諾人(Gitanos),在法國、亞爾薩斯和德國的,叫馬努什人(Manush);每一種人又以定居的地點進一步加以區分。由於吉普賽人的生活方式(逃避正式人口註冊和人口普查是其普遍特點)以及在社會和政治上長期受歧視,確切估計他們的人數相當困難。全世界的吉普賽人約為200~300萬,20世紀晚期大部分仍住在歐洲,尤是中部和南部地區。 “吉普賽”一詞源於歐洲人對羅姆人起源的誤解,當時歐洲人誤以為羅姆人來自埃及,於是稱之為“埃及人”,而“吉普賽”(Gypsy)是“埃及”(Egypt)的音變。 相貌特徵 長臉有點方,臉形上寬下窄,下巴有點尖,長眉毛,眼睛大而長,很明亮,佔據上半臉的大部分比例,鼻樑額外長、高和直,嘴巴有點寬,表情沉著神秘有些冷漠感. 吉卜賽人(jíbǔsàirén) 也叫茨岡人。以過遊蕩生活為特點的一個民族。 原住印度西北部,10世紀前後開始外移,遍佈世界各洲。 茨岡語屬印歐語系新印度語族。 吉卜賽人現以改說各所在地的語言,信奉當地流行的宗教。擅長歌舞。 引: 茨岡人 茨岡人,人種名。茨岡人一說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叫法,英華人稱他們為吉卜賽人,法華人稱他們為波希米亞人,西班牙人稱他們為弗拉明戈人,俄羅斯人稱他們為茨岡人,阿爾巴尼亞人稱他們為埃弗吉特人,希臘人稱他們為阿金加諾人,伊朗人稱他們為羅里人,斯里蘭卡人稱他們為艾昆塔卡人……而吉卜賽人則自稱為多姆人(Rom),在吉卜賽人的語言中,“多姆”的原意是“人”。 吉卜賽這個名字本身就是錯誤的,因為吉卜人(Gypsy或Gypsies)是從英語埃及人(Egyptian)一詞演變而來的,這是英華人和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對他們的傳統稱呼。這是由於15世紀時歐洲人對於流浪到他們那裡的異鄉人不太瞭解,誤以為他們來自埃及,所以就稱他們為“埃及人”,慢慢就變成“吉卜賽人”了。吉卜賽人自稱羅姆人(Rom),這個名字在吉卜賽人的語言中,原意是“人”的意思。1965年成立的吉卜賽人國際組織——羅姆人國際委員會(Committee Internation Rom)就使用了羅姆人一詞,而且現在正得到國際的承認和尊重。不道由於習慣和傳統的稱謂,多數仍稱他們為吉卜賽人。 把羅姆人稱作吉卜賽人,既是由於長期以來對這個民族的起源、歷史不瞭解所致,同時,在對吉卜賽人的研究過程中,又缺乏足夠的文字資料。因此,對其起源、遷徙及其他歷史的探討中,總是以某些設想為依據,或先入為主地離不開前人所得出的錯誤結論。 除英華人認為他們源出於埃及之外,法華人認為他們很可能來自波希米亞,就叫他們波希米亞人(Bohemian),同時也稱他們為吉卜賽人,吉坦人(Gitan)、金加利人(Zingari)等十餘今名字;西班牙人稱他們為吉卜賽人、波希米亞人的同時,還稱他們茨岡人(Atsigano)或希臘人,認為他們來自希臘,原蘇聯也稱他們為茨岡人。總之,吉卜賽人有許許多多的名稱,但這都是其他民族強加給他們的,而且根據主觀臆斷確定了他們的族源,編纂了他們的歷史。這種情況一直延續了幾百年,直到18世紀末期,對於吉卜賽的研究工作才有了突破。 各國學者在對吉卜賽人的起源進行研究、推測和探討了幾百年之後,終於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考證出吉卜賽人的發源地既不是埃及,也不是波希米亞、希臘或波斯,而是印度。作出這一傑出貢獻的是18世紀末期的兩位德國學者魯迪格和格雷爾曼,以及英國學者雅各布·布賴恩。他們三人都是語言學家,在18世紀80年代透過對吉卜賽人方言的研究,他們各自而幾乎又是同時期考證出歐洲吉卜賽人的語言來自印度,其中很多詞彙與印度的梵文極為相似,也與印度語族的印地語十分相似。 此後,英國學者桑普遜對吉卜賽人的語言又進行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在前人所取得成果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有所發現。他系統地整理了威尼斯吉 卜賽人方言,在研究道程中,桑普遜發現這種語言含有多種外來語彙,取得許多資料;從而為吉卜賽人源自印度的學說找到充分的證據。桑普遜對威尼斯吉卜賽人的方言中所含有的外來詞彙迸行了統汁計,其中義大利語詞彙有36個,借用英語的詞彙有150個,來自波斯至威尼斯之間各種語言詞彙共有430個,而源出於印地語詞彙竟達518個,從而看出當時印度的語言對於吉卜賽人的語言的重大影響;以後又有許多學者從事對於吉卜賽人的語言的研究,他們還發現同歐洲吉卜賽人的語言一樣,亞洲吉卜賽人的語言也含有大量印度語言的詞彙,在書面文字中,語法上也同印度的語言有相似之處。 各國學者透過吉卜賽人的語言的研究,從而得出結論:吉卜賽人的語言源出於印度的語言;吉卜賽人的發源地是在印度。學者們不再沉浸於幻想、臆測和傳說之中,而是面對現實,發掘歷史資料去進行研究,從而不斷獲得豐碩的成果。但光從語言學角度去研究吉卜賽人的起源似乎仍有其不足之處,還應該對這個民族的歷史進行研究,追溯其族源,證明該民族的發源地是在印度。 為了進一步論證吉卜賽人起源於印度,必須對這一古老民族的社會制度、文化和習俗進行研究。在古代的印度有一個分佈很廣,眾所周知的民族——多姆族。在公元4世紀的時候,這個民族以及他們的古老文化和殊異的習俗已經引起人們的注意。多姆族多是音樂愛好者和占卜者。關於這一點,公元 6世紀用梵文寫的一篇天文學的論文中曾提到過他們,並稱其為幹達爾瓦(Gand—harva,愛好音樂者)。多姆人能歌善舞,其中部分人並以此為職業來維持生計,印度古歷史學家加爾哈納在其《克什米爾大年代記》中,多次提到這種情況。據英國考古學家,探險家奧列爾斯坦考徵,多姆族部分人靠賣藝為生,其中佼佼者甚至得到國王的恩寵,可以出入宮闈。但這種情況是罕見的。多數情況下,多姆人為印度其他各族人所蔑視。他們沒有固定的職業,除作為優伶走江湖之外,多被人僱傭從事較低賤的職業,如更夫、清道夫、刑場衙役、工匠等。儘管多姆人多才多藝,並善於維持生計,但當地各民族農民看不起他們,禁止與他們通婚。 在克什米永北部的吉爾吉特地區,曾居住著信仰伊斯蘭教的多姆族集團,他們大約有 300人左右。這些人引起英國東方語言學家洛利易的注意,對他們的語言、文化、習俗及歷史進行了研究,證明這些多姆人是在公元 2世紀或 3世紀時從貝爾契斯坦遷徙過去的。洛利馬發現,居住在吉爾吉特地區的多姆族,為了維持生計,適應各地生活條件、環境的需要,一般能操兩三國語言。儘管他們所用的印度的語言中也合有許多外來語詞彙,這些詞彙同他們的母語卻有很大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