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355327095650285

    答案是:
    1、可能會逼死某些無詞不歡的強迫症;
    2、可能會丟失歌曲原始資訊使你無法理解原歌曲的涵義。

    人類是個奇葩,國外我不太清楚,反正國內的一些歌迷非常熱衷於對歌詞“過分”的膜拜(哇靠,這是某神寫的歌詞,然後各種捧各種過度解讀),甚至可以輕視旋律一味的盯歌詞,嚴重到可以不在乎旋律編曲,只要歌詞寫的深得我心就可以(摩擦摩擦 噢耶 老紙的童年也買不起鞋)。

    歌詞重要嗎?重要,因為對於某些歌曲而言沒有歌詞就無法表達,因為對於某些歌曲而言沒有歌詞群眾就無法理解歌曲原意。

    往更深層的情景來說,當旋律編配走到極致的時候,歌詞是可以被忽略的。

    比如周杰倫的《夜的第七章》,這是一首從詞曲編配唱都極致到完美的歌曲,歌詞寫的確實完美,但脫離了歌詞,這首歌的旋律依然可以製造歌曲原有的氣氛、主題、思想,不信你可以聽聽《依然范特西》的配樂:

    周杰倫.依然范特西.夜的第七章.電影版

    音樂是個很奇妙的東西,它可以跟文字元號(歌詞)搭配,也可以與動態的畫面搭配。從上面“《夜的第七章》”電影版來看,旋律配樂起到了很強的氣氛烘托作用,與畫面搭配後可以形成很強的感官衝擊,引發懸疑黑色的神秘感,而單就歌詞來說就比較難起到這樣明顯的效果。

    再比如《灌籃高手》的著名插曲《直到世界的盡頭》就是典型的例子,腦補一下三井壽,當時我們大多數人都聽不懂歌詞,但依然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激昂勵志、為夢想為愛努力奮鬥的感覺。此時歌詞重要嗎?不重要了,因為音樂與畫面傳達了意圖,引發了我們的共鳴,這就是音樂本身的魅力:

    三井壽-永不放棄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vKwguMG0ZLc/

    歌詞是一個歌曲的附加產物,歌詞的價值是建立在歌曲架構之上的,沒有極佳旋律和聲支撐的歌曲是空虛的軀殼,請腦補一下你讀課文時的感覺。歌詞是最容易引發落地共鳴的,這裡的共鳴主要指文字性(思想情感)共鳴與人文(文化價值觀)共鳴,這其中與歷史有很大關係,類似服務歌詞服務詩句的優先順序習慣被延續了下來。仔細的話你會發現其實歌詞的共鳴門檻是較低的,尤其是流行歌曲,其目的就是為了幫助那些不理解我在講什麼的人易於理解歌曲本身。但旋律就非常的讓人抓不住,每個人在每個時刻感受到的情緒是不一樣的,旋律的美感與神秘就在於此,它可以任你想象,但旋律它打死也不告訴你在講什麼動聽的故事。當然也有案例是反過來的,比如創作時先詞後曲,這樣的歌曲就比較依賴於歌詞,因為歌詞賦予了歌曲的主題與臺本般的框架,有了歌詞會讓這首歌更豐富立體,它們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一首歌曲首先它是有生命的,你可以用我們的感官去聆聽流淌的旋律線,錯綜有序的節拍,優雅貼切的編配。這些深邃是歌詞無法企及的,甚至是可以有無數個版本供你聯想,但歌詞你寫出來的是什麼,它就必須是什麼。誰知道陳奕迅的《十年》必須是《十年》呢?說不準換個歌詞又變成了吊燈傾斜下來?這就對了嘛,我文首之所以說人是奇葩,正是因為你可以對歌曲進行改編換歌詞,但旋律是基本不動的。可是歌詞卻可以有N多個版本(國粵英日韓),甚至連學生路人都可以填自己心中所想的歌詞,然後哼唱。而這些歌詞不過是我們個人的不同想法罷了,倘若沒有旋律本身,這些歌詞估計都沒幾個人當回事。此時無聲(歌詞)勝有聲(歌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然而這道題涉及到了創作動機,像《當你老了》就屬於先詞後曲,它賦予了詩詞更立體的情景。但像《River flows in you》,就屬於先曲後詞,畫蛇添足般的破壞了曲子的安靜美。詞曲編唱也是看緣分的,沒緣分的時候不如先單著比較好。否則你看有的音樂人會專門從一堆配唱Demo裡挑人,而有的詞作者會耐心的等大神譜曲,又有的旋律寫手為了找到最完美的編曲,寧可先不發。我個人評判一首(流行)歌曲,首先就是聽旋律和編曲,其次是演唱,當以上吸引我以後,我才會決定是否拜讀歌詞。這是人類天然的感官接受順序,跟先看見閃電還是先聽見雷聲是有類似邏輯的。凡事無絕對,音樂可以服務於其他,也可以被其他服務,關鍵要看創作動機與服務物件是誰,這樣我們才可以從中判斷“我們會失去什麼”,然而嚴謹的來講,寧缺毋濫也是一種做音樂的態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媳婦說我拍影片是不務正業,讓我乾脆辭職得了,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