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248156206018432

    共情,我想,如果你對孩子教育非常關心,都是應該知道的。可是,依然有朋友問我,到底應該怎麼做呀,我做的怎麼好像沒有什麼效果?其實,這還是大家沒有完全明白,過多的關注自己“行為”效果,有時候太不自然了。另外,大家也太期望“一招仙”了,我井中月說,大家有時是做的非常好的,只是沒有堅持下來,結果反而前功盡棄了。

      我們假設一下,你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你會不會先批評教育,耐心講道理,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可實際上,這種“教育”效果往往是,孩子並不知錯也不認錯,下次還會再犯,他們對你的“管教”並不服氣,外在的壓力可能暫時平息了孩子的脾氣,但卻加劇了他們內心的衝突與困惑,因為你的道理並沒有讓孩子心服口服,他們不認為自己“錯”了。

      那問題出在哪裡呢?在我井中月看來,這是父母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理解孩子,加上你往往認為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是不成熟的、需要正面引導的。所以,你沒有采用恰當的方式,來表達出對孩子的理解與感受。這就是我要說的“共情”。

      共情,也可以說是同感心、同理心、通情達理、設身處地等,是指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同時也是讓孩子的情緒有了宣洩的機會和出口。有時候,孩子跟你傾訴,他們只想要理解和認同,而並不是要你謀劃策或是批評。所以,你要能設身處地地理解孩子,這不僅讓孩子感到自己被理解、悅納、從而會感到愉快、滿足,也促進了孩子的自我表達、自我探索。

      當你與孩子溝通的時候,如果缺乏共情,則你的孩子會感到失望和受到傷害,認為對自己不理解、不關心,減少甚至停止自我表達。同時,還會造成你對孩子的自我探索不加註意,影響孩子的自我瞭解。甚至你可能不能真正瞭解孩子的問題與需要,因而做出的反應也常常缺乏針對性。

      共情,我井中月告訴你,它包括三方面的含義,即你要同時扮演三種角色:演員角色、觀眾角色、導演角色。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地與孩子進行共情。但需要說明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是任何時候都要和孩子共情的。

      第一,如何做一個好演員?

      其核心是家長藉助孩子的言行,深入對方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思維。這也就是說,家長要把自己放在孩子的處境,來嘗試感受孩子的喜怒哀樂。對此感受越準確,越深入,共情的層次就越高。

      1、放棄自己的想法,進入孩子的世界中

      要想具備共情,首先要做的是學會關心別人。家長要不時的提醒自己,是否主觀性很強、對孩子完全接納、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立場。這也是我們經常說的換位思考,能從孩子角度為孩子的行為尋找合理性,並以最大限度地理解發孩子。想做好換位思考,我井中月說一個簡單的方法,你可以假設你的孩子總是愛哭,儘可能多角度尋找孩子“哭”背後的原因。

      2、共情時,你要善於使用肢體語言

      人際互動中,有65%的資訊是以非言語形式傳遞的。共情的時候,你可以使用大量的非言語行為,如目光、面部表情、身體姿態、動作變化等等,也可以適當使用擁抱、撫摸、親吻孩子。這些非言語行為,有時候不僅比言語表達更簡便而有效,讓孩子感知你的認同和理解,同時還不會干擾孩子的持續表達。

      第二,如何做一個好觀眾?

      其核心是家長藉助於知識和經驗,把握孩子的體驗與他的感受,更好地理解問題的實質。真正的理解,包括理解他人的動機和能力,以及對他人觀念的尊重。所以,當一個好觀眾,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家長必須學會傾聽

      要想理解別人,先要學會傾聽。傾聽,是你能全身心地聆聽孩子的表達。對於這點,我已經有一篇文章重點說了,請參閱我井中月寫的《良好的親子關係從傾聽開始》,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2、家長必須對孩子表達尊重

      你不能憑自己的感情用事,要尊重孩子的個性及能力,同時接納孩子的信念和所作所為,而不是簡單採取排斥的態度。在善意理解他們觀點及行為的基礎上,不做評論或道德判斷。評判最容易影響我們對他人的理解,也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感和敵意。想做到這點,我井中月介紹一個想方法,你可以設身處地地為一個你不喜歡的人做的一件事,找出5個以上你能認同這樣做的理由。

      3、共情時應該適時適度

      你不宜在溝通中間隨意插入共情,否則容易破壞孩子的情緒。同時,共情的程度應與孩子的問題程度相適應。過度,會讓孩子感到你小題大做。不足,又會讓孩子覺得你理解不夠。這些都是妨礙孩子進行“扮演”的,你也就不是一個好“觀眾”了。大家有必要透過對他人情緒的觀察與體驗,來提高對孩子情緒的敏感。

      4、培養自己非言語資訊的觀察敏感

      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一個眼神、一聲嘆息、一次嘴角的牽動、一次稍縱即逝的皺眉等,都可能反映出人的需要,所以,我們要觀察孩子的非言語資訊,增加對孩子的瞭解。比如有時候,你看見許多事情,而一些人眼裡卻沒有活,除了真是“懶”以外,更大的原因是這些人缺乏對他人的敏感觀察與利他習慣。

      第三,如何做一個好導演?

      其核心是家長運用溝通技巧,把自己的共情傳達給對方,以影響孩子並取得反饋。同時,這也是你為了控制局面而做的努力。

      1、家長必要時要驗證自己是否做到共情

      當家長不太肯定自己是否達到了共情,可使用嘗試、探索性的語氣來表達,請孩子檢驗並做出修正,“聽你的話,好像對……,是不是這樣?”等等。當你說錯孩子的感受,孩子會很快把你糾正過來的。另外,你也別怕說錯,只有你是努力去做,孩子能體會到的。

      2、家長應能保持客觀公正的立場

      與孩子共情時,家長要能進能出,出入自如,恰到好處,才能達到最佳境界。我井中月提醒大家,有些家長確實做到了設身處地,以致同喜同悲,而完全忘記了自己的“導演”角色,這樣就可能失去客觀性。所以,你要體驗孩子的內心“如同”體驗自己的內心,但永遠不要變成“就是”,這是共情的真諦。

      3、共情不能變成說教

      許多家長在使用共情的時候,往往在“我理解你”之後,立刻轉為“但是”,然後就是說教了。實際上,當孩子的想法和情緒並沒有機會澄清前,你說的基本無用。你這樣下去,孩子的“戲”,差不多就戛然而止了。所以,如果我們上來就試圖說服孩子,不僅於事無補,還可能導致孩子跟我們的爭端和隔閡。

      4、共情不等於同意與同情

      共情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理解對方,但不等於完全同意對方的立場。有時父母為了暫時平息孩子的情緒,甚至討好孩子,可能會把共情演變為同情。當孩子明白這個“道理”時,他們會故意引發自己的“情緒”,來獲得你的同情或物質“補償”。許多時候,孩子只需要我們理解和了解他們的感受,而不是認同他們的感受。

      最後,你不是隻對孩子採用共情的,它對你身邊的任何人都有作用。我井中月認為,共情不能改變事實,但能改變你的心情,心情變了,事實也有可能發生變化。共情,教會我們改變看問題的視角,教會我們用更寬廣的眼界去審視周圍的人和事,當你開始嘗試,你就能看到那些平日裡往往被你所忽略的內容。(作者:井中月,一個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附:共情時經常使用的言語。

      1、表達對人情感的理解:

      ● “你現在的感受是……,因為……”

      ● “你感覺……,因為……”

      ● “你感到……,因為……”

       2、表達對對方意圖的理解“

      ● “你想說的是……”

      ● “你現在最希望的是……”

      ● “你的意思是……”

      3、表達對對方情感與意圖的尊重:

      ● “我理解你的感受,我知道這對你很重要。”

      ● “我能理解這種心情,我知道這種事處理起來很難。”

      4、以具體的行為表達對對方的關心:

      ● “需要我為你做些什麼嗎?”

      ● “你看我能為你做些什麼?”

      5、表達不同觀點的方法:

      ● “你的話有道理,但是我還有一點不同意見……”

      ● “你的觀點挺新穎,但是,我有一點不同看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朋友的朋友,不是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