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669231540808589

    說“木葉”》教材解讀 現代漢語中“樹”的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要比“木”豐富,但現代的“豐富”並不能說明古代也“豐富”,也就是說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古代有沒有“樹葉”這種說法,“木”與“樹”在古人使用過程中到底具備什麼樣的範圍。

    也就是說,我們先要做點文字的研究工作。首先,古代到底有沒有“樹葉”這種說法呢?如果有並且和我們現在的詞義範圍是一致的,那麼作者的推論就是正確的。反之,則是不成立的。作者在文章中說“‘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這其實說明古代人在想到現在“樹”的概念時,首選的詞語是“木”而不是“樹”。這樣一來古人在看到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樹葉時,想到的詞彙只能是“木葉”而不會說“樹葉”。因為實際情況是在古人的用詞範圍內根本沒有“樹葉”這個詞彙!作者在這裡的犯下了“以今解古”的錯誤,出現了錢鍾書先生說提到的“我們反而是古人的長輩”的情況,說得通俗一些就是“兒子生母親”了。其次,讓我們看看“木”與“樹”在古時的區別。“木”是一個象形字,有根有幹有冠,也就是說木本身具有高大的外形。(如《莊子》中提到的“山木”)而“樹”是一個形聲字,它有兩種詞性,一為動詞,一為名詞,在實際應用中以動詞為主,以名詞為輔。“五畝之宅,樹之以桑”即是很好的說明。在其他先秦諸子的文章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我就不一一贅述了。這個動詞的詞性現在還保留著,如,樹立,建樹等等。我們先在還說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可以說明“樹”是動詞,而十年的木也是相當高大的。(只是不知道林庚先生會不會把這裡的“木”解釋為木頭或老式的木質電線杆子) 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樹”的名詞意義。《說文解字》上說“樹,生植之總名。”也就是“樹”的解釋和“植”相關,而“植,戶植也。”《辭源》“植”條註釋③“戶植”雲:“戶植。謂門外閉,中立直木用以加鎖。” 可見“植”是用來鎖門的木,而“樹”是“生植之總名”也就是“種在門外自然生長的鎖門樹的總稱。”當然這只是從字源上來講的,實際的應用還看生活中的一下證據。這些證據來源於作者所引用的有關“樹”的詩句,我們可以看到提到的樹分別是“橘樹”“桂樹”“花樹”(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用高形容樹,表特例的情況,那麼大多數的樹是不會很高大的。同樣舉一個例子加以說明,“樹”本身在古代作名詞時表示的範圍和性狀。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根據常識能種的樹只能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幼株,即小樹。還有文中提到郭橐駝種的樹“蚤(早)實以蕃”說明他所種的“樹”是“果樹”,聯絡前面的“橘樹”“桂樹”“花樹”我們不難看出古人所用的“樹”有兩方面的限制,一個是在性狀上不會很高,另一個是“樹”在古代所指的往往是果樹,這要比現代漢語中“樹”所指的範圍小得多。那“樹”為什麼會最終代替了“木”呢?這個問題恐怕還要進一步研究。既然,作者輕率引入了這個話題,筆者也不妨輕率一把。在這裡我們不妨猜測一下,一種可能是“木”是書面語,“樹”接近口頭語,在後來的詞語的演變中口頭語逐漸替代了書面語。還有一種可能是樹木經常連用,造成的二者之間詞義的趨同。《說“木葉”》這篇文章的作者林庚先生既是詩人,又是學者。一般來說詩人重感性,學者重理性。作者二者兼備,但就這篇文章來看,作者創作此文時,更多的傾向於感性了。而筆者認為對漢語這個我們本民族語言進行詮釋時,應該持理性的、審慎的態度,而不是想當然的推測。因此上,我得出了前面的結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武神主宰都有哪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