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墨兮有話說
-
2 # 北京一手新房內部渠道
農村的教育質量普遍不怎麼高。第一,農村的待遇福利沒有城裡的好,優秀教師留不住。第二,農村的教師好多是民辦教師,再加上學校經費有限教書育人的方式還停留在以前。
農村的教育質量普遍不怎麼高。第一,農村的待遇福利沒有城裡的好,優秀教師留不住。第二,農村的教師好多是民辦教師,再加上學校經費有限教書育人的方式還停留在以前。
我將從四個方面來分析農村教育落後的根源所在,如果這四個方面的問題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那麼任何形式的努力都是在做無用功,農村教育落後的局面更不會從根本上得到改善。
1.生源質量和數量問題
2.師資待遇與水平問題
3.家庭教育問題
4.社會環境問題
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是學校和老師的責任,更是一個學校、社會和家庭的系統工程,彼此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口號也提了四十多年,我們國家每年對教育的投入在逐年增加,2021年已經高達5萬億,但是農村教育的現狀卻依然讓人憂心忡忡。
農村教育一直處於中國教育的薄弱地帶,相比城市教育,落後得可不是一星半點,從生源到師資,從硬體到軟體,從家庭氛圍到校園文化,從周邊環境到現實生活,可謂是全方位落後。
1.生源質量和數量問題
生源是一個學校生存的根本,而每到招生季,縣城的公立學校和很多私立學校,都會透過各種途徑到農村學校做宣傳,甚至,走家串戶向家長承諾一些優惠條件,導致很多農村學生都去這些學校報名考試。
而這些學校又只收那些學習成績優秀、學習基礎紮實的學生,就像過篩子一樣,把他們想要的優質生源留下,而那些考試成績落後的孩子,又被退回到原來的農村學校。
在這種極不平衡的競爭狀態下,農村學校的結局是可想而知的。
再者,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只要有能力,就一定不會讓孩子留在農村上學,會想方設法(透過改戶口,找關係借讀等方式)讓孩子到城市的學校上學。
有一次,我參加一個農村親戚舉辦的升學宴,席間有個人問一個孩子期末考試考得怎麼樣,
那個孩子說,考得還行,
考多少名啊?
第九名。
那你考得不錯啊,排前十名呢。你們班多少人啊?
九個人。
這個回答頓時引起在場所有人的鬨堂大笑,而那個孩子卻表現得不以為然,似乎已經習以為常。
後來的閒談中瞭解到,這個學校重新蓋了教學樓,教學設施也是煥然一新,但一個年級只有一個班,而每個班的學生還不到10人,這樣的生源連生存都成問題,又談何教育的發展和改善。
2.師資待遇和水平問題
雖然近年來農村學校確實得到了一些改善,但是整體來看,農村學校條件差,待遇低的現象依然沒有得到太大的提高。每月多出的幾百塊錢補貼,可能連交通費都不夠。
而很多老師不願意到農村學校教學,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除了教學設施不完備,工資待遇低以外,例如各種平臺資源較少,不利於教師職稱晉升;通勤半徑太大,交通成本和時間成本太高;工作任務繁重,一個老師要承擔兩個或者更多學科的教學任務等等
曾經在農村學校任教的一個朋友,就抱怨說,那三年,錯過了好幾次職稱晉升的機會,跟我年齡差不多的都已經是副高了,而我還是中級職稱,還不如找找關係早點調回來……
如果需要城市和農村兩頭跑,那麼交通也是個大問題,農村學校基本是沒有班車的,要麼自己開車,要麼坐公交車,每天在路上的時間都已經夠上兩堂課了。要是沒成家,又不在乎住宿環境的話,也可以住在學校提供的宿舍,但是成家以後呢,總不能一直兩地分居吧。
由於農村學校的教學資源有限,一個老師要承擔兩個或更多學科的教學任務,工作繁重且不說,很難在自己擅長的教學領域進行鑽研提升,辛辛苦苦幾十年,很可能還是一名普通的老師,退休後的工資與城市的老師相差一大截。
好的老師根本留不住,能幹三年五載已經算是盡職盡責了,有關係的跳槽城市的學校任教,沒關係的直接離職另謀高就。
留下的老師大多能力平平,在一個發展渺茫的環境呆久了,自己也就變得無慾無求了,不打不罵,對職稱沒興趣,這樣的教師團隊很難成為孩子學習道路上的“領路人”,專業性正在被時間一點點消磨殆盡。
3.家庭教育問題
很多農村的父母農忙時農忙,不農忙時會找點掙錢的營生,孩子大多缺少陪伴,親情的缺失讓孩子的性格存在較多問題,不利於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往往對學習缺少興趣,久而久之變得厭學,棄學。
父母大多文化程度較低,並沒有給孩子購買書籍的意識,很多孩子讀不到更多的課外書籍,也沒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閱讀量少,知識面就越來越窄,沒有日積月累的閱讀沉澱,孩子很難在學習上有所成長。
在教育觀念上,也是比較落後的,不注重孩子的興趣發展,只是一味的追求“分數高於一切”,看似嚴格管教的背後,卻忽視了孩子興趣、愛好和能力的關注,讓孩子難以體會到成就感。
有父母在身邊的家庭還好,還有相當一部分農村家庭,由於種地收入微薄,難以支撐一個家庭的開支,於是父母雙方選擇進城打工,只留下孩子跟著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在農村生活。
隔代的監護對孩子的學習幾乎起不到任何監督作用,孩子往往會透過偽裝學習看書來欺騙長輩,而老人精力有限,又要做家務,又要做農活,很難全身心的關注孩子的學習與心理變化,即使心有餘,但受制於文化水平的限制,也很難有能力改變什麼。
更讓人揪心的是,不少家庭祖宗三五代都沒有人讀書,祖祖輩輩都沒有讀書人,他們不會知道讀書的重要性,在許多班級裡,常常有一大幫這樣的孩子,老師讓他們寫作業,他們就很不願意,老師讓他們去勞動、去沖廁所,他們就會樂得一蹦三尺高。
上溯到前幾代人,大多數家庭的文化底子幾乎為零,前輩們哪來的文化基因遺傳給自己的後代?和城裡的孩子相比,農村的孩子不知道有多少差距。而要跨越這麼大的距離,僅僅依靠老師的力量,恐怕只是杯水車薪。
家庭教育完全跟不上學校教育, “根本就看不懂,還怎麼輔導”,學校和家庭處於脫鉤的狀態,讓本就薄弱的學校教育更加舉步維艱,也讓本就基礎差的孩子更加難以提高成長。
4.現實環境問題
農村的很多孩子只看重單純物質層面的優越感,缺乏眼界,很多事情看不到本質,又沒有及時接受來自父母和老師的正確引導,形成了狹隘刻板的認知,眼界的不足,又會導致失去更多獲得外界資源的機會。
在社會生活中,有一些人讀書少,沒文化但收入很高,而有一些人讀書多,文化高但收入卻很低,形成了異常反差。
不少父母接送孩子,都開著小車,而教師上下班 ,多數是騎電動車,或者是徒步搭乘客車,相比之下,這種體現在物質生活上的優越感,在孩子不成熟的心中被明顯放大,而老師的形象卻變得渺小了很多,老師整天對孩子說好好讀書,將來就能怎樣怎樣的美好畫面,無形中就被消解了,老師的權威受到了來自狹隘認知的挑戰,這樣的孩子如何能熱愛學習,如何能尊重知識……
在農村周邊區域,一些小老闆、小商戶往往只有小學、初中文化,但是他們每年的收入都有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而一些高校畢業生,每年卻只能有幾萬塊錢的收入,這種反差,造成了人們對文化知識的錯覺和偏見。
淺顯的認為讀書沒什麼用,甚至會認為花了不少錢讀了那麼多年的書,也並沒改變什麼,反而變得更窮了,這種潛意識中的“讀書無用論”一旦在心裡紮根,行為和言語中就會不自覺的流露出來,父母對孩子讀書不再重視,孩子對學習也產生了厭惡情緒。
總結
農村教育不是建個新的教學樓,購買新桌椅,購買新的教學裝置,聘請幾個老師講課就能改善的問題,而是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與支援,需要從政策上、待遇上給予強有力的扶持,需要從思想上、認知上進行持續宣傳與引導,需要從環境上、氛圍上進行積極營造,需要從硬體上、軟體上進行不間斷的更新迭代,需要從資源上、資金上給與及時有效的公共投入……
總而言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農村教育質量的提高,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