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oyojo

    個人認為崖山之後無中國只是一些憤青的感嘆罷了,因為元滅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完全被外族統治,五代十國也不過是五胡亂華罷了。但是中國文化是不是斷層了呢?顯然沒有。就說元朝時期,所謂的元曲不也是漢人知識分子創作的嗎,這難道不是漢族文化?在元朝時期,為了便於漢族統治,蒙古人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借鑑漢人,在政治上搞兩京制度,在北京和蒙古實施不同的管理制度。到了清朝時期,漢文化也沒用斷,乾隆一生就創作了大量的詩,特別推崇漢文化。所以,漢人只是在元清兩朝失去了統治權,但中國一直是中國,中國文化也沒有斷。不打了,累了

  • 2 # 觀前

    因為當時宋朝的精英基本都死了,不是被殺的,就是自殺的,因為那個時代,人們對宋的認可度很高,國破家亡就不會苟活,尤其是精英,如果精英都死了,那剩下的就是地痞流氓,後世的人會認為中華文化會斷層,但是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中華文化非但沒有斷層,還以它非凡的魅力讓中國所有的少數民族與漢族進行了大融合,我們能看到的是中華版圖的擴大,沒看到的是56個民族對大中華的認同,這是漢文化的力量,今天,我們要感謝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並將其發揚光大,為後世中華子孫做楷模和榜樣。

  • 3 # 三觀粉碎機

    誰說元曲,明清小說,在主流價值觀上沒有獲得認可的?元曲四大家之首的關漢卿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中國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中羅貫中和施耐庵都是在元末明初時小說最初成型的,中國最偉大的古典小說《紅樓夢》是清朝的。唐代的詩宋朝的詞雖然是古典文學的巔峰,但是也只是詩歌體裁上的巔峰,唐傳奇和宋演義是被明清小說完全碾壓的,至少在國際上《紅樓夢》的知名度比唐詩宋詞要大很多(當然體裁的關係也很大)。

    當然這裡說的是元曲,明清小說並不比唐詩宋詞差,只是說在詩詞這個體裁上,那兩個朝代是中國古代列朝中的巔峰。不過問題問的還是“崖山之後無中華”這句話。其實這是一句徹頭徹尾的扯淡,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這句話最早並不是中國學者提出來的,而是日本學者提出來的。其和“明亡之後無華夏”一樣,所表達學術觀點的是華夏文明在經歷遊牧民族大動盪之後產生了斷層,古典中華文化遭到了摧殘,其實是秉持“中國歷史停滯論”學術圈的主要觀點。

    不過很多人看到這裡肯定會去反駁這個流派,然後舉證一堆的事實來證明中華民族根本不會因為這種小挫折而滅亡,漢民族是世上包容度最大的民族等等,這些討論在網際網路上已經太多太多了,這裡我們沒必要再去講。其實我倒覺得我們可以來看看為什麼日本學者會產生這個觀點,這事其實和現在南韓對中國的態度是一樣的。

    很多人都知道南韓一直在搶我們的文化,一會說活字印刷術是他們的,西遊記是他們的,李白也是他們那裡人。其實之所以南韓老是來搶我們的文化,就是因為在南韓人的眼裡,明亡以後就沒有中華了,他們南韓自己才是繼承中華文明的正統傳承,自稱是小中華,而我們現在的中國,那完全已經是另外一個民族文化了。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原因的,這於明朝把當時李朝時期的北韓當做自己家的親兄弟不無關係。

    眾所周知,明朝於1644年滅亡,但是李朝上下都稱清朝為“犬羊夷狄”,私下稱清帝為“胡皇”,並且沿用了很近明朝的崇禎年號。李朝還準備聯絡南明,以光復大明為己任。當然了,李朝再怎麼樣,跟清朝的差距還是太大,最終在武力逼迫之下選擇了對清稱臣,但是李朝也毅然決定閉關鎖國,以存中華文明。有個很形象的例子是當時李朝世宗大王李祹準備廢除漢字,自創“諺文(韓語)”(古代北韓是用漢字的),結果大臣崔萬里直接說:“‘用夏變夷, 未聞變於夷者也。歷代中國皆以中國有箕子遺風,文物禮樂,比擬中華。今別作諺文,舍中國而自同於夷狄,是所謂棄蘇合之香,而取螗螂之丸也;豈非文明之大累哉?”

    所以廢個漢字在北韓人來看都是對中華文化的大逆不道,可見他們當時對漢文化的認同,以及對明朝的認同。而日本也恰是如此,唐朝是日本人最崇拜的中原王朝,而宋朝和日本之間關係也非常好,而恰恰中原所有王朝也只有在元朝的時候發動過兩次侵略日本的戰爭,所以可想而知日對元的恨和韓對清的恨,也正是如此,我覺得站在日本和南韓學者的感情上而言,他們會提出“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華夏”,其實還是情有可原的。就好比我們常說林青霞後無東方不敗,趙雅芝之後無白娘子等。當然對於我們來說,就當笑笑就是了,畢竟事實擺在這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商品庫存成本怎麼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