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樹A
-
2 # 讀一世界
《大學》是儒家經典“四書”之一,原是《禮記》第四十二篇,是一部關於如何學習修身、為政之道的書。
《四書章句集註》載,“《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
蓋自天降生民,則既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矣。然其氣質之稟或不能齊,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
一有聰明睿智慧盡其性者出於其間,則天必命之以為億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教之,以復其性。此伏羲、神農、黃帝、堯、舜,所以繼天立極,而司徒之職、典樂之官所由設也。”
《大學》的“大”,在先秦時代讀作“太(tài)學”,宋以後一般讀作“大(dà)學”,這是相對“小學”而言的。
周代學制分為小學、大學兩個階段。《大戴禮記》記載:“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大戴禮記·保傅篇》)
朱熹《大學章句序》記載:“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四書章句集註》)
八歲入小學,學習的是“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禮節;十五歲入大學,則教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即是學習如何參與國家政治,是為政之學。
故朱熹《大學章句序》中說:“大學,大人之學也。”漢代鄭玄說:“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三禮目錄》)
《禮記》進一步點明其“化民易俗”的教學目標:“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禮記·學記》)
孔子在回答魯哀公“人道孰為大”問題時,曾經表示“政為大”。依據這一原則,大學之道便是為政之道。
孔子說“政者正也”。正,正己正人。
所以,“大學”的本意更應該是指由修正自身為起點的為政之學。
正己屬於個人的修治,正人則是公眾事務的治理。
大學之道,可以說起點是修己安人,而後擴大範圍,方才實現“治國平天下”的入世理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以此為核心,《大學》著重闡述了個人道德修養與社會治亂的關係,以“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為修養的目標。又提出實現天下大治的八個步驟,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每一個都以前一個為先決條件,而“修身”是其中最根本的、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前四個是“修身”的方法途徑,後三個是“修身”的必然效果。從天子到庶人“皆以修身為本”,每個社會成員特別是統治者道德修養的好壞決定著社會的治亂。它明確肯定道德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宋明理學把“理”或“知”看作天地萬物的主宰,是對這一觀點的繼承和發展。
《四書》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朱熹當年著名的理學家彙集整理一套經書。據說《大學》《中庸》原為《禮記》中的篇目,《大學》為孔子弟子曾參所著。《大學》詳細地歸納了先秦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系統地講述了儒家安身立命的原則和方法。 南宋大儒朱熹將《大學》單獨從《禮記》中抽出。
朱熹謂《大學》"外有以極其規模之大,而內有以盡其節目之詳者也"認為"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並將《大學》列為《四書》之首。
《大學》中明確提出了儒學思想的三綱八目。三綱指的是明德丶親民丶止於至善;八目指的是格物丶致知丶意誠丶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都體現了儒家思想中"內聖外王"的核心理念。
《大學》開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對統應者認為:"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堯舜帥天下以仁,民從之 ;桀紂帥天下以暴,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他把國家治理好壞取決於統治者。
認為"是故君子有諸已 而後諸人。""上老老而民生孝,上長長而民生弟;上恤孤,民不倍。"並主張"絜(xie第二聲,量度意思)矩(曲尺)之道:"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悪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大學》主張修身、齊家、平天下。很多思想當今仍然有進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