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145514515972

    鑿壁偷光出自西漢歷史筆記小說集《西京雜記》,而故事的主人公匡衡,他的一生可以概括為一部詩經得高位,一絲貪念離廟堂。

    一部《詩經》得高位

    匡衡是東海郡承縣(今山東蘭陵縣匡王村)人,家境貧寒,靠給他人做幫工獲得讀書的機會,鑿壁偷光的事情就發生在這一時期。根據當時漢朝規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經”中的一經,即可透過考試獲得官職,考試得甲科者,可為郎中,得乙科者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補文學掌故。匡衡有才但不擅長考試,考了九次才中了丙科,被補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

    作為西漢斜槓青年的匡衡有一個特長,講《詩經》,“匡說詩,解人頤”這是時人對匡衡的讚語,意為“匡衡來講《詩》,使人開心大笑不已。”

    匡衡得到眾人舉薦,入長安講《詩》,雖然當時的漢宣帝對此並不感冒,但是卻成功引起了太子即後來的漢元帝劉奭(shì)的注意。漢元帝以“柔仁好儒”而著於史策,匡衡這樣的明經儒士正合漢元帝的心意,而匡衡在向漢元帝上陳奏疏之時,也多引用《詩經》等儒學經義,言談多符合法則義理,深得上心。

    最終,在漢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匡衡接替病故的韋玄成擔任丞相,並受封樂安侯,享有食邑六百戶。

    不過在他所授的食邑中,卻埋藏有一顆不為人知的“定時炸彈”,最終迫使其去職歸家。

    一絲貪念離廟堂

    當時的第一權臣為中書令石顯,匡衡雖身為丞相也需低調行事,後漢成帝即位後,匡衡聯合御史大夫等朝臣一同上奏,最終使得石顯及其黨羽罷官受懲。這是匡衡所做的最後一件剷除奸佞,為漢廷盡忠的事情了,之後卻因一絲貪念,而難以為自己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重新劃分郡國地界,辦事官員發現匡衡的食邑有問題。匡衡的封地在臨淮郡僮縣樂安鄉(今安徽省宿州市泗縣東北),全鄉總共有田地三千一百頃,南邊以閩佰為界。初元元年時(公元前48年),臨淮郡的郡圖把閩佰誤作了平陵佰。長達十多年,匡衡封地臨淮郡,實際上便以原來的平陵佰作為封地的邊界,這比以真正的閩佰為封界多出了400頃。

    辦事官員報知相府,此時石顯已除,匡衡已是一個真正握有權柄的丞相了,在明知是自己多佔了四萬畝食邑的情況下,最先考慮的不是如何及時的加以改正過來,卻在想著怎樣才能歸為己有。臨淮郡官員為討好匡衡,馬上把這四百頃土地劃給了樂安國,匡衡貪墨了這部分的田租,派人多收取了約有一千石的穀子。

    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十二月)事發,遭到廷尉的彈劾,匡衡被削職為民,後死於其家。

    從一個家貧無以讀書的寒門士子,到位極人臣的帝國丞相,匡衡有恆心毅力,為後世學習之楷模,但一念之差,卻使得數十年的奮鬥成果付之東流,悔之晚矣。

  • 2 # 俠客行798

    出自由漢代人劉歆的東晉葛洪輯抄古代歷史筆記小說集《西京雜記》卷二。

    原文

    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衡能說詩。時人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鼎。衡小名也。時人畏服之。如是聞者皆解頤歡笑。衡邑人有言詩者。衡從之與語。質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聽。更理前論。邑人曰窮矣。遂去不返。

  • 3 # 隨遇而安的你還好嗎

    鑿壁偷光出自《西京雜記》

    匡衡勤學,選自《西京雜記》、《西京雜記》是古代漢族歷史筆記小說集,其中的“西京”指的是西漢的首都長安。原二卷,今本作六卷。該書寫的是西漢的雜史。既有歷史也有西漢的許多遺聞軼事。

    鑿壁偷光是記錄(主人公匡衡好學)。這個成語表面上的意思是借鄰舍的燭光讀書。而用這個成語來形容在艱苦的條件下依然勤奮學習。

  • 4 # 6786293349258芷莙

    鑿壁偷光是出自於漢代劉歆的創作小說《西京雜記》中《匡衡勤學》。《西京雜記》是古代漢族歷史筆記小說集;其中的“西京”指的是西漢的首都長安,該書寫的是西漢的雜史,既有歷史也有西漢的許多民間趣聞軼事。此書一直流傳至今,給予世人很多借鑑和激勵。

    匡衡勤學之鑿壁偷光的故事講的是:西漢大文學家匡衡幼時因家貧買不起燈燭,而鑿穿牆壁借引鄰舍的燭光讀書,晚晚如是勤讀到天亮,最終成為一代大文學家。於是“鑿壁偷光”這成語故事就被後人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的人。由此成語故事就可以激發現代人:古人在如此艱難困苦的環境下都能勤奮好學,而生於現代的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拼搏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校是誰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