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黑看財經

    不請自來。每月工資入手後,筆者是會選擇定期理財的。

    筆者具體的操作如下:

    1.發完工資後,使用三分之一進行基金定投,一共有三隻基金,一隻指數基金、一隻債券基金、一隻混合基金。

    2.三分之一用來償還房貸和日常生活及開銷。

    3.剩下三分之一,存入餘額寶,等待螞蟻財富上出現合適的定期理財產品後,進行購買。

    對於上班族來說,這樣的強制性儲蓄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不強制儲蓄,很容易就成了月光族,攢錢更是遙不可及。

    理財到處是陷阱,一不留神血汗錢就是有去無回,平時的時候多注意閱讀理財書籍,多看看新聞,這樣才能保證你在理財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實現財務自由。

  • 2 # 股市宮城

    在滿足自身和家庭開支外是必須要有理財打算的!越早越好!

    理財一定是越早越好,為什麼?如果一個人同樣活70歲,別人20歲拿10萬理財到70歲變成1000萬,50年,你40歲拿10萬到70歲,可能只有200萬。因為基數變了,這個基數除了你買的理財產品和技術外,時間就特別重要!複利的威力巨大,這是巴菲特複利投資的核心!

    所以,在能滿足自身和家庭支出的情況下,有多餘錢理財一定要早做打算,如果是投資別人或者自己創業性的理財,那麼不要衝動,等你有足夠的社會經驗和行業經驗在啟動不遲!這個和理財兩個概念!

  • 3 # 馨馨金融科技

    分情況看(穩健型客戶):

    1.如果你的收入和支部差不多,選擇定期理財容易讓自己陷入資金困境,因為目前的理財體系起存金額是,但是也建議少量定期存款或者智慧存款,這樣能存錢且培養理財意識

    2.如果收入高且基本不用工資,建議購買智慧存款和理財(因為理財原則上不保本),少量錢可以買入指數基金

  • 4 # 隔山打牛

    第一,如果是不著急用,可以考慮中長期的理財,或者定投指數基金,3000下面風險是可控的。受益會相當可觀。

    第二,如果短期要用錢可以放到餘額寶或者短期不超過三十天的理財。

  • 5 # 樂享老王

    各位朋友大家好

    如果是按工資買入的話,我不會買定期,會選擇定投指數基金。

    理由如下:

    1-優先看個人的投資理財能力,真是很白很白的理財新手,那就還是存銀行的好。

    2-瞭解了基本理財工具,有自己的投資理財價值理念,當然選擇自己的方案,沒有最好,只有自己的能力圈。

    3-長期來看,銀行的定期收益率就比通脹率高那麼一點,要用錢的時候還不方便。

    4-自己會理財,自己動手理財是挺有成就感的事!

  • 6 # 傷心鼠3

    工資到帳,我暫時不會選擇投資定期理財產品,因為我來自一個小縣城,人均工資3000一4000多一點,我把工資分成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預留一個月的家庭開支,加上老婆的工資,約2000元上下浮動。這部分大多的時候沒有剩餘,甚至有時略有增加。

    第二部分,預留3000元的預算,包括孩子的學費,人情開支。這一部分若有剩於,大部分存入了支付寶螞蟻財富里的貨幣基金,我在裡面專買了一隻貨幣基金,專做這部分用途。

    第三部分才是理財資金,夫妻二人加上獎金什麼的,將近萬元,刨去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必留的資金約6000元,剩下的3000元就用作理財,一般情況下,這筆錢也存入了支付寶螞蟻財富里的貨幣基金,通常是存到1萬元或幾萬元的時候,把錢提到餘額寶,再次購買了定期理財。大都以180天一360天以上的為主。

    另外再告訴你個小密密,本人喜歡寫作,也有一筆收入。每月幾百元不等,也都存入了支付寶裡的另一隻貨幣基金。等積攢到一定數額再做定期理財或買1一2只指數基金做定投(已經在做了)。

  • 7 # 主力財經

    若我是你的話,工資到帳是否做理財,首先我先把正常生活所需要的錢及零花錢預留出來,生活開支還是要點錢錢才能有儀式感的。然後再算一算還剩餘多少錢是不常用的,再考慮怎麼來做理財規劃。若理財的目標是為了攢錢並且有一些穩定的收益,那首先要選擇的投資渠道確保本金不會虧損,我想最好的理財一個是銀行安全性五顆星的定期存款或零存整取,另外一個是銀行或各個基金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的貨幣型投資基金。注意基金型別一定要是貨幣型的,投資方向一定要是貨幣、債券為主要投資方向。按照最新2019年8月份的保本類的理財收益來看,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和貨幣型的基金年化收益率在4%左右吧。若你這筆工資未來的幾個月隨時可能用,那支付寶或者是微信裡面的貨幣型基金理財是最適合你的,按照當前貨幣型的基金,年化收益率在2.5%左右吧。若你未來幾年沒有大的開支並且有一定的風險承受能力,那可以拿3成到5成的理財資金投資到權益類的領域。權益類的投資要把握住一條原則,投資本金你要掌握主動權,否則你有可能面臨本金損失的風險,那就得不償失了。本金能掌握主動權的投資領域有股票投資、偏股型公募基金等。個人認為自己去證券公司開個帳戶自已買賣股票即可。因為公募基金的偏股型基金申購贖回都需要費用,費用在1.5%左右還是挺高的。而且基金申購及贖回都要往後推遲3到5天才能到你的銀行卡上。自已買股票買什麼是個學問,其實也並不複雜。若長線投資選擇超級品牌耳熟能詳的股票,比如格力、美的或者是伊利。也可以買銀行股因為分紅高。再穩健一點那就投資可轉債吧,原因是可轉債下有保底,到期了還付利息。我算了算到期的話基本上也是有3%左右的收益呢。可轉債100成本買的即使是股票市場是熊市也很難跌破到90元。而股市一旦好了也能漲到130以上甚至到200。不信翻翻歷史上的可轉債走勢就知道了,至於什麼是可轉債,網上查查做做功課,還是不難的。

  • 8 # 財經札記

    工資到賬後,是選擇投資定期理財還是另作他用,視工資多少和理財偏好、家庭資產情況、市場理財環境而定。

    工資有多少?

    三四線城市普通工薪階層每月的工資到手四五千塊錢;

    一二線城市普通工薪階層每月的工資到手過萬就已經很不錯了。

    扣除必要的生活開銷,每月能剩下個兩三千塊不當個月光族就算很節省的了。

    如何選擇理財產品

    這些錢如果選擇定期理財產品,只能選擇銀行零存整取這種存款方式,每年的利息收益不超過2%;

    如果選擇存入餘額寶,按照近年來的年化收益率,也就是在2.3%左右。

    普通工薪階層如何對自己的工資進行合理的理財規劃。

    按照上面所說的,每月工資除去家庭開支、房貸、養車後剩餘2000元。

    一、

    在資金沒有達到一定規模時(少於1萬)我會選擇存入餘額寶,資金靈活使用的同時還能獲取高於銀行一年定期存款的利率;

    二、

    當存款規模大於一萬時,可以考慮購買銀行理財產品。自從理財新規出臺後,銀行理財門檻從5萬元降低到1萬元可選擇 性更廣了。

    三、

    當存款逐漸增加,資金到達20萬時,就可以考慮購買銀行大額存單產品了。

    四、

    當資金規模更加充足,可以考慮按揭一套商品房或者小商鋪,以租養貸,順便可以實現房產增值的目的。

  • 9 # 伊麵

    如果是我的話,我會把這個錢分為兩個大方向,一個方向是存放在餘額寶中,活期拿銀行死期的利率,資金流動強,還很安全;另外一個方向就是投放到P2P,這個行業利率比較高,將這部分的錢分散開,分為幾個部分然後投放到不同的平臺中,這樣你的資金風險就會降低很多,是一種很好的理財方式,你可以考慮一下,只要選擇好了平臺,就坐在家裡等利息就好了

  • 10 # 三人聚眾

    每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經驗不同,投資方式必然存在差異。如果是我個人的話,不會,因為定期理財產品風險集中為中低風險和低風險,收益率偏低,而本人比較喜好風險,以及強流動性的理財產品。

    因此,本人的話會選擇定投基金,而不是選擇定期理財產品,特別是定期理財門檻相對較高(銀行最低1萬,保險和證券提供的最低也要1千),投資風險型別較為集中,收益率沒有彈性。

    基金產品有很多,風險型別為中低風險或低風險的基金比如有純債基金和貨幣基金,其風險型別與定期理財產品的中低風險和低風險基本一致,其收益也表現基本一致。

    如果風險承受能力較差,也建議選擇對應的基金產品,而不是定期理財產品——定期理財有固定的期限,對資金的流動性非常不利,特別是緊急的資金需求。

    因此,定期理財會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或者定期理財的期限會往短期限靠攏,集中在一個月和三個月。特別是2020年底以後,所有的資管類理財都需淨值化,而淨值化之後它的期限會大大縮短,甚至跟基金產品沒什麼兩樣,支援隨時申購和贖回——只是不是由基金機構發行罷了,而是有銀行、保險和證券等金融機構發行。

    說到這裡,不是我不會選擇定期理財產品,也不建議大家選擇定期理財產品。因為定期理財終將成為歷史,而同時由於社會財富的增長,市場利率的下行,我們要學費怎樣理財,從而認識自身的理財能力,為以後人生資產規劃打下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澳洲大學嚴查代寫,11人被開除!澳洲留學遇到學業困難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