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建立與發展
744年回紇首領骨力裴羅自稱骨咄祿毗伽闕可汗,建牙烏德犍山(今杭愛山),創立漠北迴紇(788年改稱回鶻)汗國。755年唐朝發生“安史之亂”,回紇出兵助唐平叛,國力強盛,曾一度左右東亞及中亞形勢。但從9世紀30年代起,回鶻汗族內爭不已,可汗造更,政局動盪;又“連年飢疫,羊馬死者被地;又大雪為災”,國勢衰微。840年回鶻將軍句錄莫賀勾結黠戛斯,合騎十萬,掩襲回鶻城。回鶻可汗被殺,諸部潰散,大致分為四支從漠北外遷。
一支為近可汗牙帳的十三姓,奉烏介特勤為可汗,南走依附唐朝。這一支的上層,不久內訌,自相攻殺,漂流凍餓,加上唐朝邊將襲擊,部民死去大半。剩下的回鶻人,一部分進入長城以南,定居下來。五代時,他們的後裔有的成為節度使和著名戰將,如王鎔、李存信、張從訓、何建等。這部分回鶻人以後逐漸溶合到當地居民中。另一部分回鶻人東投奚,後又投室韋。在遼代,回鶻述律氏世為後族,在統治集團中其地位僅次於皇族契丹耶律氏,對遼朝的政治有巨大的影響。這部分回鶻人逐漸溶合到契丹人中。
西遷的回鶻分為三支。一支西奔葛邏祿,建立了喀喇汗帝國。一支投奔“安西”,以後建立了高昌回鶻王國。還有一支投奔“吐蕾”,成為以後“甘州回鶻”和“沙州回鶻”的主體。
840年黠戛斯的突襲,只是“破回鶻城”,“焚其牙”,“殺可汗”,“回鶻散奔諸蕃”。但是,國都被破,國王被殺,並不等於國家的滅亡,也不等於王統的斷絕。漢族在歷史上建立的王朝西晉—東晉、北宋—南宋就是這類例證;對於遊牧部族,即所謂“行國”,更是如此,烏孫、大月氏的歷史就是這種典型。所以840年的事件,也是這樣。南下的一支回鶻,不久就擁立烏介特勤為可汗,顯然他是以汗統的合法繼承者的身份出現。但是西奔葛邏祿的龐特勤也“當仁不讓”,自稱可汗,同樣以汗統的合法繼承者的身份出現。他不僅擁有人數眾多的十五部臣民,而且還有前朝宰相圾職的擁護,成為大漠(今蒙古大戈壁)以西回鶻諸部的共主。特別是烏介可汗死後,當時南奔的“名王貴臣”也承認了龐特勤的可汗地位,“皆西向傾心望龐勒(龐特勤)之到”,有一些還主動前往投奔。因此,857年龐特勤作為回鶻可汗的地位也得到唐朝的承認,宣宗遣使冊封他為溫祿登裡羅汨沒密施合俱錄毗伽懷建可汗。西遷回鶻各部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形式上還是一個統一的汗國,奉龐特勤及其後裔為共主。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西遷的三支回鶻獨立性越來越強,最後各自完全獨立。
840年龐特勤率回鶻十五部進入七河地區[今伊克塞湖附近,楚河、塔拉斯河一帶],降服葛邏祿,建立新的政權,史稱喀喇汗王朝。[關於該王朝的起源諸說不一,詳見《喀喇汗王朝史稿》第二章] 據穆斯林史籍記載,喀喇汗王朝的建立者是毗伽闕DangerCode;卡迪爾汗。這與漢文史籍中的龐特勤“自稱可汗”可相互印證。毗伽闕DangerCode;卡迪爾汗建牙楚河上游的巴拉沙袞,號稱虎思斡耳朵。喀喇汗王朝的領土,最初是七河地區,以後又歸併了伊犁河谷、費爾干納和喀什噶爾地區。
毗伽闕DangerCode;卡迪爾汗死,由其二子繼位。長子巴茲爾為大汗,治巴拉沙袞;次子奧古爾恰克為卡迪爾汗,治怛邏斯(今哈薩克江布林)。喀喇汗王朝的政治體制,據普里查克的研究,是“雙王制”。整個汗國分為兩大部分,由汗族的長幼兩支分治這兩部分。長子為大可汗,稱阿爾斯蘭汗,意為獅子汗,他在理論上是整個汗國的首領,首都是巴拉沙袞。幼支為副可汗,稱博格拉汗,意為公駝汗,首府在怛邏斯。低於汗的稱號,依次是伊利克(王)、特勤、於伽、俟斤、將軍、伊難珠匐等。在這些稱號上往往加禽獸名稱表示更細微的差別。通用的禽獸名稱有阿爾斯蘭、貝里(狼)、亞幹(象)、託黑魯爾(鷲)等。以上稱號都屬於汗族成員,它們組成了一個特別的等級體系,如有缺位,依次上升。但事實上,喀喇汗王朝並不遵守這一制度,經常因爭奪汗位而秩序大亂,到後來愈演愈烈。實質上這是一種分封制度,巴爾托爾德說:“在喀喇汗國家像所有的遊牧帝國一樣,氏族制的觀念從私法領域移到國家法律領域。國家被認為是整個汗族的財產,因而把它分成許多封地;有時強大的附庸完全不承認帝國首領的統治權。”
帝國的建立與發展
744年回紇首領骨力裴羅自稱骨咄祿毗伽闕可汗,建牙烏德犍山(今杭愛山),創立漠北迴紇(788年改稱回鶻)汗國。755年唐朝發生“安史之亂”,回紇出兵助唐平叛,國力強盛,曾一度左右東亞及中亞形勢。但從9世紀30年代起,回鶻汗族內爭不已,可汗造更,政局動盪;又“連年飢疫,羊馬死者被地;又大雪為災”,國勢衰微。840年回鶻將軍句錄莫賀勾結黠戛斯,合騎十萬,掩襲回鶻城。回鶻可汗被殺,諸部潰散,大致分為四支從漠北外遷。
一支為近可汗牙帳的十三姓,奉烏介特勤為可汗,南走依附唐朝。這一支的上層,不久內訌,自相攻殺,漂流凍餓,加上唐朝邊將襲擊,部民死去大半。剩下的回鶻人,一部分進入長城以南,定居下來。五代時,他們的後裔有的成為節度使和著名戰將,如王鎔、李存信、張從訓、何建等。這部分回鶻人以後逐漸溶合到當地居民中。另一部分回鶻人東投奚,後又投室韋。在遼代,回鶻述律氏世為後族,在統治集團中其地位僅次於皇族契丹耶律氏,對遼朝的政治有巨大的影響。這部分回鶻人逐漸溶合到契丹人中。
西遷的回鶻分為三支。一支西奔葛邏祿,建立了喀喇汗帝國。一支投奔“安西”,以後建立了高昌回鶻王國。還有一支投奔“吐蕾”,成為以後“甘州回鶻”和“沙州回鶻”的主體。
840年黠戛斯的突襲,只是“破回鶻城”,“焚其牙”,“殺可汗”,“回鶻散奔諸蕃”。但是,國都被破,國王被殺,並不等於國家的滅亡,也不等於王統的斷絕。漢族在歷史上建立的王朝西晉—東晉、北宋—南宋就是這類例證;對於遊牧部族,即所謂“行國”,更是如此,烏孫、大月氏的歷史就是這種典型。所以840年的事件,也是這樣。南下的一支回鶻,不久就擁立烏介特勤為可汗,顯然他是以汗統的合法繼承者的身份出現。但是西奔葛邏祿的龐特勤也“當仁不讓”,自稱可汗,同樣以汗統的合法繼承者的身份出現。他不僅擁有人數眾多的十五部臣民,而且還有前朝宰相圾職的擁護,成為大漠(今蒙古大戈壁)以西回鶻諸部的共主。特別是烏介可汗死後,當時南奔的“名王貴臣”也承認了龐特勤的可汗地位,“皆西向傾心望龐勒(龐特勤)之到”,有一些還主動前往投奔。因此,857年龐特勤作為回鶻可汗的地位也得到唐朝的承認,宣宗遣使冊封他為溫祿登裡羅汨沒密施合俱錄毗伽懷建可汗。西遷回鶻各部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形式上還是一個統一的汗國,奉龐特勤及其後裔為共主。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西遷的三支回鶻獨立性越來越強,最後各自完全獨立。
840年龐特勤率回鶻十五部進入七河地區[今伊克塞湖附近,楚河、塔拉斯河一帶],降服葛邏祿,建立新的政權,史稱喀喇汗王朝。[關於該王朝的起源諸說不一,詳見《喀喇汗王朝史稿》第二章] 據穆斯林史籍記載,喀喇汗王朝的建立者是毗伽闕DangerCode;卡迪爾汗。這與漢文史籍中的龐特勤“自稱可汗”可相互印證。毗伽闕DangerCode;卡迪爾汗建牙楚河上游的巴拉沙袞,號稱虎思斡耳朵。喀喇汗王朝的領土,最初是七河地區,以後又歸併了伊犁河谷、費爾干納和喀什噶爾地區。
毗伽闕DangerCode;卡迪爾汗死,由其二子繼位。長子巴茲爾為大汗,治巴拉沙袞;次子奧古爾恰克為卡迪爾汗,治怛邏斯(今哈薩克江布林)。喀喇汗王朝的政治體制,據普里查克的研究,是“雙王制”。整個汗國分為兩大部分,由汗族的長幼兩支分治這兩部分。長子為大可汗,稱阿爾斯蘭汗,意為獅子汗,他在理論上是整個汗國的首領,首都是巴拉沙袞。幼支為副可汗,稱博格拉汗,意為公駝汗,首府在怛邏斯。低於汗的稱號,依次是伊利克(王)、特勤、於伽、俟斤、將軍、伊難珠匐等。在這些稱號上往往加禽獸名稱表示更細微的差別。通用的禽獸名稱有阿爾斯蘭、貝里(狼)、亞幹(象)、託黑魯爾(鷲)等。以上稱號都屬於汗族成員,它們組成了一個特別的等級體系,如有缺位,依次上升。但事實上,喀喇汗王朝並不遵守這一制度,經常因爭奪汗位而秩序大亂,到後來愈演愈烈。實質上這是一種分封制度,巴爾托爾德說:“在喀喇汗國家像所有的遊牧帝國一樣,氏族制的觀念從私法領域移到國家法律領域。國家被認為是整個汗族的財產,因而把它分成許多封地;有時強大的附庸完全不承認帝國首領的統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