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智玩家

    《大學》原文: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這一整句是很有特點的,自古以來我們都把這句的結構都理解錯了。

    第一,關於“知……”的結構

    以往解讀這一段的時候,都存在著一個結構上的誤解!把“知止”當作一個片語來解讀,這是錯的

    《大學》這段的寫作方式,有點西方音樂作曲的影子,充滿了結構化。

    如果,我們還原這句話的本來結構,應該是這樣的:

    知,止而後又定

    知,定而後能靜

    知,靜而後能安

    知,安而後能慮

    知,慮而後能得

    借用“提取公倍數”的數學公式形式,把“知”字提取出來,這段話就成了這樣一個乘法公式:知 X(止而後又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所以,“知”字後面不是一個“止”字,而是一整段話。

    第二:作曲一樣的寫作結構

    先用一種通俗的方法來理解一下作曲。

    比如,1、2、3、4、5、6、7,只是一串正常順序的數字,轉變成聲音,就是一種單調的正常順序音階。

    作曲的時候,可以變化成:7、6、5、4、3、2、1,倒過來。

    還可以變化成:7(6、5)、6(5、4)、5(4、3)、4(3、2)、3(2、1)

    經過這樣的變化以後,和聲、復調之類的音樂就出來了。

    《大學》這一段的寫作,就有類似作曲的結構。

    按照我們平時習慣的敘事順序《大學》這段文字應該是“得”、“慮”、“安”、“靜”、“定”、“止”。因為前一句有了“止於至善”,所以,後一句從“”開始寫,整個敘事的順序就顛倒過來。

    就好比,一樓()到二樓(),中間有4級樓梯(慮、安、靜、定)。

    現在,一個人剛剛從一樓()走到二樓(),對於這個身在二樓樓面()的人來說,TA身後的那級樓梯是“定”,在"定"後面那級樓梯是“靜”,在"靜"後面那級樓梯是“安”,在"安"後面那級樓梯是“慮”,在"慮"後面就是一樓“得”。如下圖:

    所以,這段話按照我們正常上樓順序,應該是:

    “得”、“慮”、“安”、“靜”、“定”、“止”

    不僅這一段的寫作具有作曲一般顛來倒去的特點,《大學》第一章,整體上都有這種寫作特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0基礎學習java看影片畢向東好還是方立勳的好。可以推薦一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