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兆鶯

    在中國文學史上,既是戰士又是詩人的人不多,魯迅就是一個。他總是被冠以現實主義作家的頭銜,但是作為一個文學家,他用文字進行訴說的靈魂是複雜而糾結的,簡單的用單一名詞概括對於作家來說是一種褻瀆。

    就像《摩羅詩力說》就充分展示了青年魯迅激情昂揚的浪漫情懷;《野草》中蘊含的冰山包裹著火種那樣的孤獨但卻狂勁恣意;而《朝花夕拾》中溫馨悠揚的自我抒情筆調則體現了中年魯迅的脈脈溫情與童心的至真至誠。


    對於《朝花夕拾》這部集子,以前的研究者是忽略的,大家都以為它是魯迅的一些閒筆而已,並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直到後來李霽野在《漫談<朝花夕拾>》中給這部被人遺忘的集子一個名分,認為它是魯迅早年生活的珍貴資料,同樣也是一件藝術品。後來的研究者漸漸將其與魯迅的精神理念進行融合,從而要找到一個完整的有愛有恨,有血有肉的魯迅。

    一、 一個流浪詩人的田園牧歌

    《朝花夕拾》這部散文集寫於1926年2月21日到11月18日,這九個月中,魯迅一直處於流離狀態。這段時間他創作了哲理化散文詩集《野草》與雜文《華蓋集》等,可以說這段時間是他創作的高峰期。但讓人覺得奇怪的是無論是《野草》還是《華蓋集》都有濃重的魯迅風格,作品中充滿著堅韌和執著,傲骨與不屈,但是《朝花夕拾》卻是溫情脈脈,如涓涓細流,悠悠訴說。


    為什麼魯迅會在他繁忙的夾縫中,梳理出這一段思想?而這段回憶性的文字對於魯迅來說意味什麼?從這些隻言片語的間斷記憶裡,我們發現魯迅一直在尋找著通往他精神之鄉的路途。

    有人專門總結過魯迅的“逃亡”次數與時間,發現他從13歲開始的逃亡,到晚年躲避戰亂,一生都在不斷地遷移與漂泊。童年的那次逃亡由於祖父的科場案,家人怕牽連孩子,他不得不離家避難。這是魯迅第一次“出逃”,那個時候家道中落,對世態炎涼的感受,對人世的冷漠與欺詐的仇恨,從他的內心來說,這是他人生中最無法抹去的印記。這次的逃亡也結束了魯迅快樂的童年,彷彿有某種神秘的力量,從此以後,魯迅一直在漂泊著生活。


    魯迅童年的百草園

    而每到一處,魯迅在思想上就會有起伏,彷彿他要的不是一種定居安穩的生活,而是痴迷於漂泊中。就如在《野草》集中的過客,他不停地在尋找,他的精神在追尋,他自己已經無法停歇。早年的魯迅並不知道自己最終的歸宿,但是到了一定的環境之中,到了一種威脅到生命,震撼到靈魂的時候,他猛然發現自己的內心其實總是存在著一個故鄉的。

    魯迅重新整理《朝花夕拾》的時候,將連載在《莽原》的《舊事重提》改名為《朝花夕拾》。他說:

    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便是現在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我也還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轉成離奇和蕪雜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雲時,會在我的眼前一閃爍罷。

    有的時候需要的是一種沉澱,經過了作家思想的整合寫出來的東西才有著他獨特的風格。正是由於寫出的回憶是經過了整合,因此它不會完全是現實的,不能完全把《朝花夕拾》當做實在的傳記,更多的它是一部有著自傳性的散文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難兄難弟第一集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