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JNGC0537

    一、勤於練筆

    文章非天成,妙手靠實踐.“文貴於精,精在於練”.清朝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一書中說:“諺雲讀書十篇不如作一篇”,“學人只喜多讀文章, 不喜多做文章; 不知多讀乃藉人之工夫, 多作乃切實求己工夫, 其益, 益相去遠也”.所以我們不僅要多讀, 更要重苦練, 任何好文章都離不了苦練.公文等文稿的寫作才能、技巧,也是從刻苦實踐中鍛煉出來的,天道酬勤,勤能補拙.只有多寫常練, 堅持不懈,才會熟能生巧,運筆自如,真正學到本領.

    當然,練習公文寫作是有一個過程的,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工作中,常常聽到一些人說;“我們想是想寫,就是不知道從何寫起”.筆者認為,不妨從寫“火柴盒”、“豆腐塊”,整理會議記錄、情況反映做起,做到勤寫、多寫且長期堅持下去.比如,可以先從通知、大事記、會議紀要等相對來說內容單一、結構簡單、篇幅短小的文體學起,逐步向工作意見、工作規劃、工作彙報、工作總結等相對複雜的文體拓展,也可以先從辦法、規定、條例等相對來說規範性較強、模式化程度較高的文體學起,逐步向領導講話、調查報告、經驗材料等非規範化、模式化的文體拓展,也可以先從自己熟悉的領域寫起,逐步向其他領域拓展,這樣可以發揮自己知識和業務方面的優勢,增強寫作信心.有道是:“常看胸中有本,常寫筆下生花”.透過練筆可以鍛鍊我們的思維能力,開闊知識面,只要堅持勤於練筆,不怕失敗善於總結經驗教訓,自己就會慢慢“入門”,寫作水平就一定能在“日不見長”中逐漸得到提高.

    二、巧於借鑑

    提高公文寫作水平,到底有沒有“秘訣”?我們的回答是否定的.那麼,公文寫作有沒有規律可循、方法可求呢?我們的回答又是肯定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內在的必然聯絡即規律性,任何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製作都有其特有的方法和技巧,公文寫作當然也不例外.

    要提高公文寫作能力,應有意識地選讀一些範文,以作借鑑.只有讀多了,讀熟了,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調子和作法了.如,總結、報告、彙報材料的開頭,通常會用到 “在×××的正確領導下”,“在×××的大力支援下”,“在×××的親自過問下”;在總結成績時,通常都會用,“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或者是“各項工作呈現良好態勢”等等進行歸納;以領導為主角的新聞報道,通常會有“×××領導親自到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領導不辭辛苦(根據天氣變化可相應改為“冒著大雨”、“冒著嚴寒”、“頂著烈日”等)走訪和慰問了×××”等語句;在分析問題時,一般都會用“在認真總結工作的同時,我們要清醒地看到,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必用此語來增強危機感,類似的語句還有:機遇與挑戰並存,壓力與困難同在;在結尾通常都會“以更加昂揚的鬥志、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務實的作風和更加勤奮的工作,推進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來鼓舞幹部職工計程車氣,增強信心.但我們也應認識到,讀書是讀他人之書,作文是作自己之文;借鑑只是從中汲取營養,經消化後成為自己的東西;而不是生搬硬套,模仿抄襲,依葫蘆畫瓢.

    三、樂於思考

    理論觀點是文章的命脈,它是文章生命所繫,價值所關.因此,必須切實注意材料的思想性和觀點的正確性.只有從理論和全域性的高度,注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提煉出鮮明的觀點,文章才有方向、有深度,指導性才強,才有生命力.而深邃透徹的觀點、閃光發亮的思想來自在掌握客觀事物之後的深入思考.常言:“道得人人意中語,千迴百折費尋思”.所以,在寫文章之前,必須靜觀默察,爛熟於心,凝神結想,深思熟慮,只有這樣才能把思想、材料變成系統的語言,把系統的語言變成書面文字.

    在公文寫作前,謀篇佈局是思路的重要表現形式,所以,我們寫文章要提高謀篇佈局的能力,根本的是要認真鍛鍊思路,加強思維活動的邏輯性、條理性的訓練.毛澤東曾說:“寫文章要講邏輯,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講話的結構,開頭、中間、尾巴要有一種關係,要有一種內在聯絡,不要互相沖突.”只有對內容經過精心思考,對文章的謀篇佈局做到胸有成竹,再動筆寫作,才能寫出結構嚴謹,邏輯性、條理性強的文章.要列好提綱,或打腹稿.這是起草公文的一道重要工序.按提綱寫稿子,有許多好處:可以幫你組織材料;可以使你想問題更周到;免得一面寫一面想,寫時吃力不討好.列提綱,一定要在掌握領導意圖的基礎上進行.提綱列的越細緻越好,不要光列大題目,還要列小題目,就連每個小題目裡各寫幾層意思,哪一層意思放在哪一個題目裡面,也要考慮清楚.比較簡短的公文,可以不列提綱,但一定要打好腹稿.打腹稿,雖然不一定形成文字,但對文稿的謀篇佈局也要想明白.有了好的提綱或好的腹稿,文章等於完成了一半,起草公文就會得心應手.

    四、博於選材

    撰寫公文通常有兩條最基本的要求:“上要著天,下要著地”.著天就是知上曉上;著地就是掌握資訊、立足現實.公文重在實用,鮮明的實用性是公文首要和最本質的特點,也是公文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公文寫作之前,必須掌握大量的資訊材料,經過鑑別、篩選、分析、綜合,將相關的材料轉化為公文的內容.

    收集材料,需要搞好材料的積累, 努力建立自己豐富的“材料庫”:一個直接材料的倉庫, 裝從生活中得來的材料,;一個間接材料的倉庫, 裝從書籍和資料中得來的材料;另一個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語言的倉庫.透過積累材料,一是能從中學習他人的寫作經驗和寫作技巧.我們在看書讀報時,對重要的、好的文章要進行認真思考和分析,它好在什麼地方?怎樣立意?怎樣佈局謀篇?怎樣開頭和結尾?有哪些不足?假如換我來寫篇文章又會是怎樣?這樣一對照,自己也就慢慢有提高.二是可以從中獲取資訊,積累各種資料.具體的積累方法是:把自己一本書後的最大感想和書中好語句記錄下來,把它抄在本子上;把報紙上的有關資料,如好的觀點、標題、典型事例及資料等你感興趣的東西記下來,條件許可時,最好剪整合冊,分類儲存;把自己在日常工作、下基層調查和同他人聊天時的一些好想法,他人的好語言記下來.如此長久堅持下去對寫作文章是大有好處.有人說,寫文章的過程就是收集、整理、研究和利用資料的過程,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只要你覺得是有用的、有價值的材料就摘錄、收集,並經過消化吸收,轉化為自己知識的有機組成部分.

    五、善於比較

    學習公文寫作,需要根據行文意圖去辨析文體,準確使用公文文種.怎樣辨識運用的文種呢?首先能夠區分行文的方向,依據隸屬關係來確定適用文種.例如,“請示”和“函”都有請求批准的功能,但由於行文方向不同,則要使用不同的文種.向具有隸屬關係的上級機關行文,應該用“請示”;向無隸屬關係的機關行文,應該用“函”.如,關於購置**裝置的請示,**公司關於與**單位建立合作關係的函.其次能夠區分公文功能的相同點和相異點,依據公文的具體事由來確定適用文種.報告與請示兩種檔案,因為同是上行文,人們往往分辯不清,在工作中常常混用、錯用.我們透過比較,是完全可以將兩者區別開來,區別是:第一,從性質上看,報告是陳述性公文,是閱件;請示卻是請求性公文,是批件、辦件;第二,從內容上看,報告是彙報工作、反映情況、提出建議和答覆上級詢問用的,不能寫請示事項;請示重在請求,要寫清請示事項,要求上級批覆.第三,從時限上看,報告是事後說明,請求是事前陳文,請示的發出機關,要等上級批覆之後才能把請示事項付諸實施,決不能“先斬後奏”.如,關於2006年通行費收入情況分析報告,關於**所工會委員改選的請示,這樣一比較,請示與報告的不同也就一目瞭然了.

    一個事物特點,總是在同別的事物比較中顯示出來的.具有以上辨體能力,是正確使用公文文種的前提條件.為此,善於運用比較來學習,是辨識公文文種特點,掌握公文寫作的重要途徑.

    六、精於修改

    公文寫作多寫多練固然重要,但每次擬稿時,還要進行仔細的修改.多修改自己的文章也是提高寫作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多改符合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由淺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規律,也是寫文章責任心強的一種表現.文章頻改,功夫自出.事實上,多一次認真修改,就多一份寫作的體驗,就多一項具體的收穫.學習公文寫作,要養成修改文章的良好習慣,虛心聽取領導和同志們的意見,克服怕人挑“刺”的思想,對每一篇文章反覆推敲,精思細改,這樣寫作能力才能迅速地提高.

    公文修改的內容主要包括:一是斟酌主題,看是否正確、深刻和突出;二是研究結構,看前後是否銜接,整體是否協調,層次是否清楚,段落是否分明,照應是否緊密,過渡是否自然;三是檢查素材,看是否真實、典型、新鮮、生動,是否恰到好處地說明了主題;四是推敲文字,看每個段落、每句話、每個詞、每個標點是否得當.一旦發現毛病,無論大小,都要嚴肅對待,認真修改.修改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可以拿自己寫的初稿同領導修改後或報刊發表後的定稿進行比較,看一看領導和編輯都做了哪些修改,琢磨一下為什麼這樣修改,修改後的高明之處在哪兒,從中體會出一些門道;也可以自己寫了文章以後,請高手幫助修改.有的時候,人家改動幾句關鍵的話,可以使文章上一個檔次,提出幾條修改意見,可以使你受益匪淺,甚至受益終生;也可以自我修改,邊讀邊思考,邊讀邊修改或者先讀一些有關的文章,翻一些相關的資料,開闊一下思路,冷靜一下頭腦,然後回過頭來再對文稿進行思考和修改.這樣,即使比較成熟的文稿,也會發現毛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視劇、綜藝、電影、小影片,在現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們到底喜歡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