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靜話詩詞

    看了幾個朋友的回答,有點不同意見。很多人會把車裂和分屍兩種刑法混為一談。兩者極為相似卻又不同。

    先說一下車裂車裂算是比較恐怖的刑法了,畢竟是活人活生生的人,被四輛車或者五輛車分別朝不同的方向硬拉而死。車裂屬於活人的刑法,極刑大概對於活人而言有,自縊,鴆殺,砍頭,腰斬,凌遲,車裂。前兩個還好,所以有時候我們看到一些文學和影視作品被賜死,還要說謝謝,對比後面兩種的確算是莫大恩惠。車裂刑法想想都恐怖至極。但是古代人的思想和現代人的思想是有天壤之別的。首先說對於死的態度,死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被唾沫淹死。活一生可能不如死後的一個名譽,所以才有古代那麼多冤死案,之後家人在幾十年裡為平反而奔走。話題有點遠了,繼續說五馬分屍,五馬分屍是比車裂更嚴酷的刑法,當然這一說法只是在古代認為。現代人可能覺得感覺不太大,畢竟人死了愛咋咋地的想法,被大多數人奉為真理。死人的刑法有曝屍,鞭屍,五馬分屍,古人如何理解一諾不知道,但是肯定有我們不能理解的用意。就像古人有一種刑法叫做削髮刺字一樣,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是幾千年的固定思想,所以清入關後,很難推行金錢鼠尾頭,於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中原有骨氣的男人那個時候基本死的差不多了。至於以後在吹什麼骨氣,一諾表示呵呵。

    古代刑法圖片過於血腥還是貼個無關的東西吧。

  • 2 # 嵩山派左盟主

    “五馬分屍”是“車裂”的俗稱,車裂就是用繩子把人的四肢和頭綁在五輛車子上,套上馬或者牛往五個方向拉,當然也有直接套在馬或者牛身上往五個方向拉的,從執行方式來說,“五馬分屍”和“五牛分屍”一樣的。

    那麼五馬分屍到底是分屍活人還是死人?這個問題真的沒有明確答案,因歷代的刑法志上並沒有明確記載其定義。

    但是五馬分屍的案例倒是記載了不少。

    被分屍的人有已經死了的,也有還活著就給生生拉成五塊的。

    大名鼎鼎,佩六國相印的蘇秦是死後被五馬分屍的。

    蘇秦在齊湣王當政時被刺客刺殺,受了重傷。

    秦王下令緝拿兇手,幾天過去沒有任何頭緒。

    蘇秦眼看不行了,他死前給齊王出了個點子,他請求齊王在自己死後車裂自己的屍體,然後揚言獎賞刺客。

    齊王照辦了,刺客果然上當,他還以為自己要飛黃騰達了,便出來邀功請賞,齊王果斷拿下他並殺死,給蘇秦報了仇。

    蘇秦並不是春秋戰國時代唯一一個被車裂屍體的名士,法家的商鞅也遭遇了同樣的命運。

    商鞅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援,這使得他的一系列理念在秦國得以施行,他的各種措施切切實實使秦國時秦國強大起來。

    但是變法的同時,他也得罪了一大批貴族。

    秦孝公死後,這批貴族聯合起來在秦王面前進讒,秦王為了穩定局勢決心殺掉商鞅。

    商鞅得到風聲後逃亡魏國,魏王並不收留他。

    無奈之下商鞅逃回封地,他決定孤注一擲,發動叛亂,結果最終不敵秦軍,兵敗被殺。

    但是那些貴族不解恨,你商鞅當年多麼威風,仗著秦君的勢力狐假虎威,也有今天,這麼容易就死了太便宜了。

    秦惠王大概覺得商鞅那一套可行,不能廢除,但是貴族的面子又不能不賣,所以下令將商鞅的屍體帶回咸陽當中車裂,以平息貴族們積壓了幾十年的怒火。

    活著車裂的也有,五代時期的李存孝就是在活著的時候被五馬分屍而死的。

    李存孝是李克用的義子,原名安靜思。

    他驍勇善戰,攻無不克,為李克用立下汗馬功勞。

    可是後來李克用聽信讒言,以為李存孝謀反,遂發兵攻打李存孝,李存孝抵擋不住,又辯解不得,只好投降。

    李克用認為李存孝大逆不道,便將他處以五馬分屍的極刑。

  • 3 # 漩渦鳴人yy

    五馬分屍的重點不在於說處理的到底是活人還是死人,你如果只糾結於這個東西,那說實話你這皇帝的命算是做到頭了。

    五馬分屍在歷史上面出現過多次,當然有的時候執行的東西可能不太一樣,比如說在春秋戰國時期那轎車列意思就是五輛戰車,然後拉同一個人,而在其他的歷史時期,甚至會出現五牛分屍,這個東西其實說白了也是一種特定的刑罰,這個東西的性質就類似於另外一種刑罰,叫做凌遲。

    周圍圍觀的群眾要麼鼓掌要麼沉默,總之對於國家執行法律的認知會上升一個臺階,政府的權威他們會更加的理解,更加的不敢去觸犯,我說執行的犯人可能身份比較特殊的話,又會對政府對於這個犯人的痛恨程度,這個犯人犯的罪究竟有多大?也會有一個新的認知和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

    那我們去想想整個在這期間和犯人有什麼關係?分人活著和不活著又有什麼關係?就是把你分成幾塊,然後展示給其他人看,你需要說什麼嗎?你需要做什麼嗎?你什麼都不需要,只需要交給那五匹戰馬或者是五輛車就行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歷史上面執行五馬分屍這個刑罰的犯人,有的是活著,有的是死的,甚至有的死的不成樣子的,直接拉過去五馬分屍就行了。

    對於古代的皇帝來講,刑法至上,皇權至上,刑法是用來維護皇權的,皇權來自何方君權神授制度,帝王的權力來自於上天賜予,如果有人膽敢冒犯帝王的權威,那這個人可能就會死無葬身之地,如何體現這個死無葬身之地,死無全屍呢,斬首五馬分屍,凌遲都是很好的方法,都能夠在行刑的時候有一個過程,讓人體會在這其中的殘忍,讓人感受到自己的殘忍,讓人感受到皇權不能受到侵犯,這就好像中國最大的青銅鼎司母戊鼎,它上面就會畫著一個奴隸,被幾頭老虎分時的一個場面。

    可能如果不是隨著時代的進一步,這種刑法還有可能會繼續出現在歷史的長河裡面,就好像古羅馬的鬥獸場一樣,放了罪的罪犯去鬥獸場裡面搏鬥,如果搏鬥成功了那你就能獲得赦免,如果搏鬥失敗了,那你就會被成為老虎獅子的盤中餐。

    老百姓就在旁邊觀看著,統治者也希望他們在旁邊觀看著,人活著死著有什麼區別?一句屍體沒有人知道他到底是活的還是死的,只需要讓他們覺察到這個刑法很殘忍就行了。

  • 4 # 麻花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麻花,我來分享。

    “五馬分屍”這種刑罰在古代是“車裂”俗稱,作為一種刑罰,自然是對活著的人實行的,對死人還有必要實行刑罰嗎?中國古代死於這種刑罰的人有很多,基本上都是活著受刑的,不過凡事總有例外,最著名的莫過於商鞅了,他就是死後才被實施“車裂”之刑的。下面麻花就為大家介紹下一下“車裂”和商鞅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這種殘忍刑罰的。

    車裂

    所謂“車裂”,就是五匹壯碩的馬匹用繩索拉拽人身體的五個部分(頭部和四肢)從五個不同的方向同時發力,以此產生的巨力將人的身體分裂的刑罰。場面十分的殘忍。

    強秦改革

    商鞅變法,相信很多小夥伴已經很熟悉了。秦孝公即位後勵精圖治誓要為大秦開創一個盛世,時逢商鞅入秦,與秦孝公一通交流,秦孝公認為若要使秦國變強,商鞅的理念必須實行。鐵了心後,秦孝公壓住了國內貴族的反對,力挺商鞅進行變法。

    之後的變法內容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了,秦國在商鞅進行了變法以後,開始走上了由弱變強的道路,畢竟是寫進歷史教材的,這裡麻花就不贅述了。我們重點還是放在“車裂”上,那如此一個為了秦國富強而鞠躬盡瘁的人,為什麼秦國最後對其實施瞭如此殘忍的刑罰呢?

    商鞅死因

    很簡單,因為變法觸及了秦國貴族的利益,而這些貴族又是秦國力量的一部分,秦孝公在位時還能靠著自己的威望壓制這些貴族,秦孝公一死,秦惠文王雖說也是一代明君。不過一朝天子一朝臣,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酣睡。

    同時嬴駟也為了讓秦國貴族支援自己,所以犧牲商鞅就成為了勢在必行之事。而且,商鞅的變法已經基本在秦國大陸全面的實施,既然如此,那商鞅這個人對於嬴駟來說已經是可有可無的了,為了平息秦國貴族的怒火,“車裂”這樣的重刑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作為一代明君,嬴駟在“車裂”商鞅以後並沒有廢除商鞅的變法,而是繼續實行,這為之後嬴政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商鞅車裂

    商鞅在得知自己被汙衊後開始逃亡,在這個過程中還有一段佳話,就是“作法自斃”這個成語的由來。這裡也不多做介紹了,大概意思就是商鞅自己定製的法令讓自己在逃亡的路上步履維艱。

    在這樣的情況下,商鞅逃亡了自己的封地組織人馬攻打鄭國,被秦國出兵討伐,商鞅兵敗身死。隨後,商鞅的的屍身被帶回秦國,被嬴駟下令實行“車裂”。

    歷史上死於車裂之刑的名人還有很多,不過如此殘忍的刑罰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也隨之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這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

  • 5 # 水煮汗青

    五馬分屍又叫車裂,是古代殘酷刑罰之一,對於受刑者一般都是活著的時候進行的,相當於把人活活撕裂,撕成六塊!但歷史中也有死後被五馬分屍的人,那就是戰國時期的吳起和商秧。

    這種刑罰最早記載於《周禮》,也就是說在周朝的時候已經有人被“車裂”過。但是一直以來車裂刑都只是屬於“私刑”,並沒有載入相關的刑法裡面,直到太平天國時期,洪秀全才把這種刑罰寫入當時的法律中,這也是歷史上唯一把車裂作為正式刑罰的時代。

    歷史上被“五馬分屍”的名人

    一般車裂都是活人直接用五匹馬或者五匹牛拉著,把受刑者的身體撕裂。但也有例外的,比如戰國時期的吳起和商鞅,兩人都是因為變法而得罪權貴,最終在權貴們起兵討伐過程中被殺,死後屍體還沒車裂肢解,這也是真正意義上的“五馬分屍”。

    除了商鞅和吳起,還有戰國末年的嫪毐,這位緋聞纏身的謀反者最終也是死於車裂之刑。

    五馬分屍被質疑

    如今有很多人質疑五馬分屍的可行性,而且還有外華人測試過這種刑罰,他們找來大馬力的機車,把人的四肢(沒綁頭)綁起來連在機車上,然後四輛機車一起發力,最後試驗者並沒有被撕裂,而且也無生命危險。

    另外還有人質疑,五馬分屍不能把人分成六塊,因為當一個人的肢體被撕下一邊後,另一邊就不會再撕開,而是往一個方向走。

    對於這些疑問,主要還是史料上沒有記載五馬分屍的具體行刑方法。

    首先我認為,外國那個機車試驗是錯誤的,因為綁在機車上的繩子是一開始就被拉直,因此機車發力的時候沒有加速過程,這樣只是靠提速發力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古代在行刑的時候,繩子肯定會比較長,讓馬或牛有一段奔跑的距離,然後跑到快速的時候繩子才拉直,這一瞬間的拉力是相當大的。

    然後是五馬分屍能否被肢解成六塊。如果按照目前影視作品中出現的畫面是做不到的,因為人沒有被固定,就算肢解成功後,最後肯定會有一塊連著身軀。因此,古代在行刑的時候很有可能是把人的軀幹固定在一個樁上,或者綁在大石上,這樣才會被肢解。

    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提高,很多殘酷的刑法都被歷史淘汰。

  • 6 # 弘宗起名

    古 代有腰斬,俱五刑大卸八塊,凌遲殺千刀,車裂五馬分屍五牛分屍,剝皮,烹刑,縊首絞刑等死刑,五花八門種類繁多殘忍至極。五馬分屍,作為古代非常恐怖的一個刑罰,其恐怖之處我覺得不在於分屍,而在於活生生的被分屍。

    五馬分屍,是古代的一種酷刑,有時候還會用五車(馬車)分屍、五牛(牛車)分屍。這種酷刑是這樣操作的,將一個活人,用繩子綁住身體的五個地方,分別是頭部(綁住脖子)、雙臂(綁住手腕)、雙腿(綁住腳腕)。

    五馬分屍學名車裂,就是用五匹馬繫上繩索分別站為一前兩左兩右,繩索另一端綁上受刑人的頭,雙手雙足。待馬兒一發力狂奔,人的五體便分別被扯斷,變得支離破碎。如此酷刑,必須受刑人活著執行,死人無知,死後才執行豈不枉費嚇阻一片苦心!

    車裂古時稱為轅刑或車轅刑,周代就已經有此刑罰,雖然一直受人詬病,時廢時復,漢景帝修正刑法時把它命名為五馬分屍,至唐朝時基本廢棄不用,五代僅見李存孝受此刑,李存孝是猛人,五馬分屍拉不斷他,五匹馬倒被他拉回好幾次,後來要挑斷手筋腳筋才成功行刑。到洪秀全時,又將五馬分屍作為太平天國正式刑名頒佈天下。

    中國古代被處以五馬分屍的名人大約有,秦國商鞅,黃巾馬元義,東吳豫章太守張俊,隋朝楊玄感等,而死後被車裂的有戰國蘇秦,那是他自己要求的。當然,此刑不侷限於高官,小民也有機會,苻堅時就用此刑處死一位想殺死母親的不孝子。

    商鞅原名衛鞅,只因為秦國數次立下大功,被秦孝公嬴渠梁分封到商地,故又名商鞅,封地百姓親切稱呼商鞅為商君。商鞅為了讓秦國富強起來,在政治、軍事、經濟、農耕等各方面進行了大力改革,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讓秦國快速的強大起來,有了與各強國相抗衡的實力。同時在變法的過程中,商鞅不可避免的觸犯了秦國大多數氏族的利益。在秦孝公去世以後,商鞅被氏族們指控犯了謀反之罪。死後屍體被帶回國都咸陽,處以“車裂”之刑。

  • 7 # 電視劇裡看歷史

    這個問題讓古代的皇帝有些心煩

    眾所周知,國家是階級矛盾到達一個階段後的產物,這時候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衝突無法調和,於是佔了社會大部分資源的統治階級開始用法律和軍隊建立國家,並以武力鎮壓這種衝突。古代各種各樣的刑罰其實也是出於震懾百姓的目的

    但是中國古代還有一種流行學說,那就是儒學,儒學講究仁義禮智信,提倡君主實行仁政這樣百姓感念其恩德便會自動歸附,自漢武帝之後,中國雖然幾百年一次王朝更替,但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儒學這一教派始終佔據中國國學寶座。

    於是統治者心裡有時也會犯嘀咕,你說刑罰重了,史記說你不仁義;刑罰輕了,百姓又不會聽話,就像五馬分屍這種酷刑,到底是死後分屍還是活著的時候用馬分屍呢?

    標準的是把活人直接分了,但也有分屍身的,比方說商鞅,這也是沒辦法,商鞅是在自己封地被殺死的,如果其時是活捉到了,就會活著分。五馬分屍之所以是“酷刑”,便是因為它讓犯人十分苦楚,如果都死了分,那就不會苦楚了,因而還是分活人的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與心胸狹隘、嫉妒心強且自以為是的人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