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清華其誰
2016年清華大學的本科生開學典禮上,魏一凡作為新生代表發言,這個初入清華的少年意氣風發,每一句話都擲地有聲:“有機會在園子裡學習生活的清華學子,在旁人看來,或許都是一部傳奇,都是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然而,只有一路走來的我們深深知道,唯有夢想和堅持,以及在每個選擇面前都拿出了‘舍清華其誰’的果敢,我們才驕傲地站在了這裡。”
魏一凡的經歷,確實像極了“別人家的孩子”。他從小成績優異,考試時幾乎次次第一,從老家儀徵轉去南京上學的時候,同學們笑稱“我們的名次都能往前進一位了”。2013年時,他獲得了南京市的中考第一名。在高中階段,他擔任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學生會主席,以優異的物理競賽成績獲得清華大學降60分錄取優惠,併入選清華領軍人才選拔,如願走進清華園。
對於同學而言,他是“大神”一般的存在。但魏一凡很謙虛,他說面對這樣的評價,有些誠惶誠恐。“這對我是一種鞭策,我只有更加努力地超越自我,才能對得起這份期待。”
初入南師附時,魏一凡發現身邊的同學都早早地接觸了競賽,他驚歎於他們學科知識的深度,也開始了自己的學習和探索,進入到數學和物理競賽的培訓中。“物理老師上課的時候,列一個方程組就能解決一個複雜的問題,我覺得這是一門簡潔優美的科學,想進一步去嘗試。”在完成一個有關跳水安全性的力學課題時,他補充了流體力學的知識,閱讀了《費曼物理學講義》,還自學了高等數學。
在踏實勤懇的努力之下,魏一凡如願進入了清華大學。他與清華的第一面,是小學五年級時跟著媽媽學校裡的中學生來參加夏令營,大草坪前莊重典雅的建築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他才知道那是大禮堂。“我那時候就覺得,清華是我的菜,是適合我的地方。”
真正踏入清華,他發現這個他原以為以理工科見長的學校之中,瀰漫著文藝氛圍,演出、音樂會和學生節每天都在上演,新生舞會的輕歌曼舞演繹出浪漫的情調,話劇《馬蘭花開》以生動的方式再現了鄧稼先的付出與奉獻,帶給魏一凡很大的震撼。魏一凡覺得這個園子帶給他無數的驚喜。“無論是科技還是人文的講座,都大大拓寬了我的視野,清華確實有無數種可能。”
家是溫暖的港灣
高中時,魏一凡既要完成學生會的大量工作,又要為競賽花費時間,還不能耽誤課內學習,母親有些心疼,希望他放棄競賽。但魏一凡很堅持,他刷了自己的信用卡交費報名團課,繼續競賽培訓。
魏一凡的每一個決定幾乎都是自己做出的,很少受到別人的影響。他在生活上也非常獨立,初三轉學到南京之後,他的媽媽還在儀徵當老師,爸爸則經常出差,他總是一個人在家,自己做飯、打掃房間。無論父母是否在家,他都保持著規律的作息時間,從不放鬆自己,完全不需要父母操心。魏一凡說,他翻出過一張小時候媽媽給他做的表格,如果背了一首古詩,或者洗了碗,又或者對別人表現得有禮貌,就能得到一顆五角星,攢夠一定的五角星可以換一塊錢。“媽媽並不會要求我一定要做什麼事情,但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我獨立、自控的習慣。”
魏一凡的興趣十分廣泛,學累了,他就彈彈琴、練練字。初中時,他考過了鋼琴十級,但這個愛好的起源竟是為了讓媽媽開心。五年級時,他的媽媽在看劇時被彈鋼琴的男主角吸引,他就開始學習鋼琴,在母親工作忙碌的時候彈琴讓她放鬆。魏一凡說,有時候媽媽工作到很晚才回家,他就會為她溫好一杯牛奶放在桌上,“媽媽後來說她很感動,當時我也只是做了應該做的。”
從家鄉來到北京求學,是他第一次遠離故土,在國慶回家又返校的路上,這個一向堅強的孩子看著窗外飛馳而過的風景,忽然生出一些眷戀:“無論我們飛得多遠,心中最深的角落總有一根線牽繫著我們與家和親人,即使風雨中我們也會因這溫暖的港灣感到心安。”家庭是他的牽掛,而他終將成長為能讓父母依靠的男子漢。
以沉靜心靈追尋人生理想
魏一凡從小喜歡動手實踐,“我拆過洗衣機,用小零件組裝出一個構造是特別有成就感的事情”,初中時他加入了機器人社團,這最終促進他走入機械工程學院。在他選擇專業時,《中國製造2025》的規劃剛剛頒佈,“中國的製造業現在是世界大國,但還不是世界強國,高精尖的領域還有很多發展方向,我希望自己成為這個浪潮中的參與者,或者說,奉獻者。”
魏一凡早早地把社會責任扛在了肩膀上,他回憶,初中時學校申辦國際綠色生態學校,他們做了一個回收舊衣的專案,他覺得,“我們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微小的改變也能夠創造價值。”2014年他作為青奧會教育文化代表,承擔起文化溝通使者的工作。
在2015年12月13日的國家公祭儀式中,魏一凡作為唯一的學界代表,與其他五位代表共同撞響和平大鐘。莊嚴肅穆的環境中,他的心中泛起無限感慨,“無數先烈撐起了民族的脊樑,我們肩上承載的不僅僅是個人的榮辱成敗,更要與腳下這片深沉的土地同呼吸共命運。”
2016年每一位清華新生都在收到錄取通知書的收到了一本《瓦爾登湖》,魏一凡覺得,沉靜心靈是人生所有階段都需要堅守的品質。“高一高二時需要想一想自己真正熱愛的是什麼,以後想往怎樣的方向發展,做選擇時如果只為眼前的得失而偏離內心,將來付出再多也是勞心費力。高三的時候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能沉下心來,堅持到最後,已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回母校時,他告訴學弟學妹:“在埋頭趕路之前,我們要明白,支撐我們的應該是絕不辜負夢想的努力。萬物速朽,但夢想永在,不是傑出者才做夢,而是善做夢者才傑出。”
從中學的嘗試到大學的選擇,魏一凡終於堅定地邁出了尋夢的腳步,未來路很長,等著他去發現,去改變,去創造。
舍清華其誰
2016年清華大學的本科生開學典禮上,魏一凡作為新生代表發言,這個初入清華的少年意氣風發,每一句話都擲地有聲:“有機會在園子裡學習生活的清華學子,在旁人看來,或許都是一部傳奇,都是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然而,只有一路走來的我們深深知道,唯有夢想和堅持,以及在每個選擇面前都拿出了‘舍清華其誰’的果敢,我們才驕傲地站在了這裡。”
魏一凡的經歷,確實像極了“別人家的孩子”。他從小成績優異,考試時幾乎次次第一,從老家儀徵轉去南京上學的時候,同學們笑稱“我們的名次都能往前進一位了”。2013年時,他獲得了南京市的中考第一名。在高中階段,他擔任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學生會主席,以優異的物理競賽成績獲得清華大學降60分錄取優惠,併入選清華領軍人才選拔,如願走進清華園。
對於同學而言,他是“大神”一般的存在。但魏一凡很謙虛,他說面對這樣的評價,有些誠惶誠恐。“這對我是一種鞭策,我只有更加努力地超越自我,才能對得起這份期待。”
初入南師附時,魏一凡發現身邊的同學都早早地接觸了競賽,他驚歎於他們學科知識的深度,也開始了自己的學習和探索,進入到數學和物理競賽的培訓中。“物理老師上課的時候,列一個方程組就能解決一個複雜的問題,我覺得這是一門簡潔優美的科學,想進一步去嘗試。”在完成一個有關跳水安全性的力學課題時,他補充了流體力學的知識,閱讀了《費曼物理學講義》,還自學了高等數學。
在踏實勤懇的努力之下,魏一凡如願進入了清華大學。他與清華的第一面,是小學五年級時跟著媽媽學校裡的中學生來參加夏令營,大草坪前莊重典雅的建築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他才知道那是大禮堂。“我那時候就覺得,清華是我的菜,是適合我的地方。”
真正踏入清華,他發現這個他原以為以理工科見長的學校之中,瀰漫著文藝氛圍,演出、音樂會和學生節每天都在上演,新生舞會的輕歌曼舞演繹出浪漫的情調,話劇《馬蘭花開》以生動的方式再現了鄧稼先的付出與奉獻,帶給魏一凡很大的震撼。魏一凡覺得這個園子帶給他無數的驚喜。“無論是科技還是人文的講座,都大大拓寬了我的視野,清華確實有無數種可能。”
家是溫暖的港灣
高中時,魏一凡既要完成學生會的大量工作,又要為競賽花費時間,還不能耽誤課內學習,母親有些心疼,希望他放棄競賽。但魏一凡很堅持,他刷了自己的信用卡交費報名團課,繼續競賽培訓。
魏一凡的每一個決定幾乎都是自己做出的,很少受到別人的影響。他在生活上也非常獨立,初三轉學到南京之後,他的媽媽還在儀徵當老師,爸爸則經常出差,他總是一個人在家,自己做飯、打掃房間。無論父母是否在家,他都保持著規律的作息時間,從不放鬆自己,完全不需要父母操心。魏一凡說,他翻出過一張小時候媽媽給他做的表格,如果背了一首古詩,或者洗了碗,又或者對別人表現得有禮貌,就能得到一顆五角星,攢夠一定的五角星可以換一塊錢。“媽媽並不會要求我一定要做什麼事情,但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我獨立、自控的習慣。”
魏一凡的興趣十分廣泛,學累了,他就彈彈琴、練練字。初中時,他考過了鋼琴十級,但這個愛好的起源竟是為了讓媽媽開心。五年級時,他的媽媽在看劇時被彈鋼琴的男主角吸引,他就開始學習鋼琴,在母親工作忙碌的時候彈琴讓她放鬆。魏一凡說,有時候媽媽工作到很晚才回家,他就會為她溫好一杯牛奶放在桌上,“媽媽後來說她很感動,當時我也只是做了應該做的。”
從家鄉來到北京求學,是他第一次遠離故土,在國慶回家又返校的路上,這個一向堅強的孩子看著窗外飛馳而過的風景,忽然生出一些眷戀:“無論我們飛得多遠,心中最深的角落總有一根線牽繫著我們與家和親人,即使風雨中我們也會因這溫暖的港灣感到心安。”家庭是他的牽掛,而他終將成長為能讓父母依靠的男子漢。
以沉靜心靈追尋人生理想
魏一凡從小喜歡動手實踐,“我拆過洗衣機,用小零件組裝出一個構造是特別有成就感的事情”,初中時他加入了機器人社團,這最終促進他走入機械工程學院。在他選擇專業時,《中國製造2025》的規劃剛剛頒佈,“中國的製造業現在是世界大國,但還不是世界強國,高精尖的領域還有很多發展方向,我希望自己成為這個浪潮中的參與者,或者說,奉獻者。”
魏一凡早早地把社會責任扛在了肩膀上,他回憶,初中時學校申辦國際綠色生態學校,他們做了一個回收舊衣的專案,他覺得,“我們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微小的改變也能夠創造價值。”2014年他作為青奧會教育文化代表,承擔起文化溝通使者的工作。
在2015年12月13日的國家公祭儀式中,魏一凡作為唯一的學界代表,與其他五位代表共同撞響和平大鐘。莊嚴肅穆的環境中,他的心中泛起無限感慨,“無數先烈撐起了民族的脊樑,我們肩上承載的不僅僅是個人的榮辱成敗,更要與腳下這片深沉的土地同呼吸共命運。”
2016年每一位清華新生都在收到錄取通知書的收到了一本《瓦爾登湖》,魏一凡覺得,沉靜心靈是人生所有階段都需要堅守的品質。“高一高二時需要想一想自己真正熱愛的是什麼,以後想往怎樣的方向發展,做選擇時如果只為眼前的得失而偏離內心,將來付出再多也是勞心費力。高三的時候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能沉下心來,堅持到最後,已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回母校時,他告訴學弟學妹:“在埋頭趕路之前,我們要明白,支撐我們的應該是絕不辜負夢想的努力。萬物速朽,但夢想永在,不是傑出者才做夢,而是善做夢者才傑出。”
從中學的嘗試到大學的選擇,魏一凡終於堅定地邁出了尋夢的腳步,未來路很長,等著他去發現,去改變,去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