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參養殖技術 一、 刺參的生物學特性 刺參喜歡生活在岩礁底的淺海中,在海底匍匐,行動緩慢,10分鐘可運動1米。喜歡在海藻豐富的地方。攝食:攝時將有機碎片,藻類及原生動物等,連同泥沙一起帶入。攝食最高值出現在2-3月份,最低為8月份。生長溫度:幼參生長的最適溫度為19-20度,適溫範圍為15-23度,5-15cm的海參生長溫度為10-15度。繁殖:海參在水溫15-17度時開始產卵,產卵盛期水溫17-20度。 二、 刺參的養殖技術 (一)苗種的中間育成技術 為提供放流與養成用的大規格參苗,將剛出池體長約1釐米的參苗經過海上中間育成,使其體長達到3釐米,然後用於放流與養殖。(1)場所的選擇及設施:以不投餌為條件的刺參中間育成,其場所必須設在有機物和浮泥能夠較容易進入並沉積於育成籠內的泥底內灣。該處必須是風浪較小,有機懸浮物較多。所用設施為改良的中間育成籠,金屬框架規格為60*60*30釐米,外包網目為1.4毫米的網衣,籠內鋪設黑色的波紋板(見圖) 由於中國北方中間育成正值冬季,因此育成籠應在水面下3-4米以下,或沉於海底,不要設在表層,以免因刺參受凍害而造成死亡。此時可增加投餌次數,但每次的投餌量則應適當加大,因在低溫下餌料即使剩餘也不會腐敗。在育成期間要依水溫及風浪情況調節水層,在春季到來之後要加強管理,要及時清洗網籠,避免網眼堵塞,同時要及時清除雜物。經中間育成後,一般應在個體長到3釐米左右後進行分籠,並轉入海上養殖。 (二)池塘養殖(蝦池養參)技術 1、蝦池環境改造 底質是刺參生長的重要條件,也是刺參夏眠的重要場所。北方蝦池大多數是泥質和爛泥底質,達不到刺參的生活條件,在水質無汙染的情況下,蝦池底質改造顯得尤為重要。 1)在底質不太軟爛的條件下,可採用以下改造方法: (1)投石法:一種是條狀投石,即長度不限,寬0.3-0.3m,條石間寬1.5m左右;二種採用堆狀投石法,即每隔0.5-1m投石一堆,每堆0.5m左右;第三種是滿天星投石法,即隨意往蝦池中投石。 (2)人工參礁:一般用水泥製作,參礁製造原則是多孔、多層次,便於刺參藏匿與棲息,大小重量以搬運方便為宜。有孔的參礁,孔徑10cm左右,便於刺參棲息與採捕。 (3)其它材料:蝦池內亦可投擲一些樹枝、樹權、樹樁、筐簍等,有利於刺參的棲息,木質腐蝕後亦可做刺參餌料。舊輪胎、磚瓦、碎石、水泥管、陶瓷碎片、碎陶管等都是很好的底質材料,灰綠巖及養貽貝的膠胎也是較好的材料。舊輪胎初次使用效果不好,可以先用水浸泡一段時間再用。 2)稀軟底質改造方法: 稀軟底質的蝦池必須人為的創造懸空底質以適宜於刺參的生長,其方法有二: (1)因為底質稀軟,投物極易淤陷,刺參根本不能存活,故必須採用水泥柱、石柱、木柱、竹筒等物,打立排樁,然後用鐵絲和尼龍繩連線,再把筐簍、輪胎、瓷管、瓦片、樹枝、竹製品、人工礁、石槐、石板等物吊在繩索上,吊物接近地面即可,要密整合片。 (2)用接近地面的矮樁,將繩索和舊網片架起一個層面,投放 上述所提及的材料即可。 2、蝦池養殖刺參方法 (1)苗種與投放:刺參養殖苗種的來源有三種,第一種為秋苗,即人工培育的當年苗種,體長2-4cm左右,每畝投放0.5萬頭-1萬頭,根據換水量的大小、水的肥瘦及池塘的水域生產力加以增減,成活率一般在l0~40%,1.5-2年可以收穫。第二種為春苗,即上年人工培育的苗種經室內人工越冬,個體大小在6cm左右,每畝放苗4000~8000頭,當年秋冬可收1/4~ l/3,翌年夏眠前即可全部收穫,成活率在70%以上。第三種為自然苗,50頭~60頭/kg,早春投苗,入冬前可收穫80%以上,畝放苗2000頭~3000頭,成活率可達90%以上。採捕規格在250g/頭左右,個別較大個體可達到500g/頭以上。 (2)水深:水越深越好,一般1一3m。 (3)日常管理;主要加強水的管理,水體交換量越大,刺參生長速度越快,出成率越高。有潮就進,有水就換,無自然納潮條件,用水泵進行提水。有條件的地方可用增氧機增氧、用水泵進行內迴圈,日增氧和內迴圈2次一3次,每次2小時-3小時,以夜間為主。 (4)投餌:大多數蝦池養殖刺參很少投餌,主要依靠天然餌料,以單肥藻、底棲矽藻、有機碎屑、腐蝕的小型動物屍體為食;刺參生長速度慢,週期長,為此,刺參蝦池養殖人工投餌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 刺參的餌料資源比較廣泛,如發酵後的稻草及其它木本科植物、酒糟、醬糟、蝦糠、麥麩、小雜魚粉、粗澱粉等都可投餵,投餌的原則是寧少勿多,以適量為準。日投餌量是刺參體重的5%~ 10%,快速生長的適溫期多投,夏眠和5℃以下不投料,日投餌二次,時間在黃昏時進行。投餌量亦可用檢查腸道和暫養的方法確定,解剖1-5個海參,根據腸道的飽滿度來確定投餌量;取8-10頭海參放水槽中,看排便的多少、粗細以確定投餌量,一般暫養24小時即可確認。 利用人工配合餌料養殖刺參,其生長週期可縮短1/3以上,在相同的條件下,相同時間內投餌和不投餌養殖的刺參體重相差二倍。用人工配合飼料,具有誘食性強,不易汙染水質,雖然成本高,但養殖週期短,規格產量提高了,因而經濟效益更明顯。 (5)參苗的投放方法:採用逃逸法,根據刺參大小,採取不同網具,用沉石壓住,潛水把參苗投放到指定地點,讓參苗自然爬出。 (6)成參與參苗的質量標準 成參與參苗的質量標準是成參養成或購置參苗的重要質量依據。成參標準:個體粗壯,體長與直徑比例小;肉刺尖而高,基部圓厚,肉刺行數4行-6行,行與行比較整齊;刺參顏色多變,少數為紫色和白色是上品,以質灰褐色為多,帶有灰褐色斑點為好,皮厚出成率高,綠皮參質量較差,皮薄出成率低。參苗標準:體態伸展粗狀;肉刺尖而高,色澤豔;頭尾活動自如,運動快,伸展自然;排便不粘而散,攝餌快,排便快。 成參與參苗發現體態色暗而粘滑,肉刺禿而短,糞便粘,活動慢,管足無力,必須進行藥物治療。 三、疾病防治 1.爛皮病:為餌料汙染、有機物汙染、油汙、無機汙染、重金屬及pH值波動較大、水質淡化(鹽度降低17% 以下)等原因引起。治療方法:潛水員下水,收集刺參,放於青黴素、鏈黴素各50ppm藥液中藥溶半小時左右投入池田中即可。化學汙染與有機汙染則停止換水,加強內迴圈,汙染解除方可換水。雨季、淡水大量注入進水口處則加鹽,使鹽度在18‰以上。 2.赤潮、黑潮、黃潮:三潮必須提前預防,當透明度達O.5m以下,必須進行防治。 (1)生石灰潑撒:水深1.5m左右,將40kg/畝的生石灰碾成粉末,均勻撒落在池中,沉底變成白灰,對刺參無害。 (2)加2ppm甲醛或次氯酸鈉(濃度10%左右),均勻潑在池塘表面,水體富營養化消失,對刺參無害。與生石灰結合分期使用效果更好,但不可混合使用。
刺參養殖技術 一、 刺參的生物學特性 刺參喜歡生活在岩礁底的淺海中,在海底匍匐,行動緩慢,10分鐘可運動1米。喜歡在海藻豐富的地方。攝食:攝時將有機碎片,藻類及原生動物等,連同泥沙一起帶入。攝食最高值出現在2-3月份,最低為8月份。生長溫度:幼參生長的最適溫度為19-20度,適溫範圍為15-23度,5-15cm的海參生長溫度為10-15度。繁殖:海參在水溫15-17度時開始產卵,產卵盛期水溫17-20度。 二、 刺參的養殖技術 (一)苗種的中間育成技術 為提供放流與養成用的大規格參苗,將剛出池體長約1釐米的參苗經過海上中間育成,使其體長達到3釐米,然後用於放流與養殖。(1)場所的選擇及設施:以不投餌為條件的刺參中間育成,其場所必須設在有機物和浮泥能夠較容易進入並沉積於育成籠內的泥底內灣。該處必須是風浪較小,有機懸浮物較多。所用設施為改良的中間育成籠,金屬框架規格為60*60*30釐米,外包網目為1.4毫米的網衣,籠內鋪設黑色的波紋板(見圖) 由於中國北方中間育成正值冬季,因此育成籠應在水面下3-4米以下,或沉於海底,不要設在表層,以免因刺參受凍害而造成死亡。此時可增加投餌次數,但每次的投餌量則應適當加大,因在低溫下餌料即使剩餘也不會腐敗。在育成期間要依水溫及風浪情況調節水層,在春季到來之後要加強管理,要及時清洗網籠,避免網眼堵塞,同時要及時清除雜物。經中間育成後,一般應在個體長到3釐米左右後進行分籠,並轉入海上養殖。 (二)池塘養殖(蝦池養參)技術 1、蝦池環境改造 底質是刺參生長的重要條件,也是刺參夏眠的重要場所。北方蝦池大多數是泥質和爛泥底質,達不到刺參的生活條件,在水質無汙染的情況下,蝦池底質改造顯得尤為重要。 1)在底質不太軟爛的條件下,可採用以下改造方法: (1)投石法:一種是條狀投石,即長度不限,寬0.3-0.3m,條石間寬1.5m左右;二種採用堆狀投石法,即每隔0.5-1m投石一堆,每堆0.5m左右;第三種是滿天星投石法,即隨意往蝦池中投石。 (2)人工參礁:一般用水泥製作,參礁製造原則是多孔、多層次,便於刺參藏匿與棲息,大小重量以搬運方便為宜。有孔的參礁,孔徑10cm左右,便於刺參棲息與採捕。 (3)其它材料:蝦池內亦可投擲一些樹枝、樹權、樹樁、筐簍等,有利於刺參的棲息,木質腐蝕後亦可做刺參餌料。舊輪胎、磚瓦、碎石、水泥管、陶瓷碎片、碎陶管等都是很好的底質材料,灰綠巖及養貽貝的膠胎也是較好的材料。舊輪胎初次使用效果不好,可以先用水浸泡一段時間再用。 2)稀軟底質改造方法: 稀軟底質的蝦池必須人為的創造懸空底質以適宜於刺參的生長,其方法有二: (1)因為底質稀軟,投物極易淤陷,刺參根本不能存活,故必須採用水泥柱、石柱、木柱、竹筒等物,打立排樁,然後用鐵絲和尼龍繩連線,再把筐簍、輪胎、瓷管、瓦片、樹枝、竹製品、人工礁、石槐、石板等物吊在繩索上,吊物接近地面即可,要密整合片。 (2)用接近地面的矮樁,將繩索和舊網片架起一個層面,投放 上述所提及的材料即可。 2、蝦池養殖刺參方法 (1)苗種與投放:刺參養殖苗種的來源有三種,第一種為秋苗,即人工培育的當年苗種,體長2-4cm左右,每畝投放0.5萬頭-1萬頭,根據換水量的大小、水的肥瘦及池塘的水域生產力加以增減,成活率一般在l0~40%,1.5-2年可以收穫。第二種為春苗,即上年人工培育的苗種經室內人工越冬,個體大小在6cm左右,每畝放苗4000~8000頭,當年秋冬可收1/4~ l/3,翌年夏眠前即可全部收穫,成活率在70%以上。第三種為自然苗,50頭~60頭/kg,早春投苗,入冬前可收穫80%以上,畝放苗2000頭~3000頭,成活率可達90%以上。採捕規格在250g/頭左右,個別較大個體可達到500g/頭以上。 (2)水深:水越深越好,一般1一3m。 (3)日常管理;主要加強水的管理,水體交換量越大,刺參生長速度越快,出成率越高。有潮就進,有水就換,無自然納潮條件,用水泵進行提水。有條件的地方可用增氧機增氧、用水泵進行內迴圈,日增氧和內迴圈2次一3次,每次2小時-3小時,以夜間為主。 (4)投餌:大多數蝦池養殖刺參很少投餌,主要依靠天然餌料,以單肥藻、底棲矽藻、有機碎屑、腐蝕的小型動物屍體為食;刺參生長速度慢,週期長,為此,刺參蝦池養殖人工投餌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 刺參的餌料資源比較廣泛,如發酵後的稻草及其它木本科植物、酒糟、醬糟、蝦糠、麥麩、小雜魚粉、粗澱粉等都可投餵,投餌的原則是寧少勿多,以適量為準。日投餌量是刺參體重的5%~ 10%,快速生長的適溫期多投,夏眠和5℃以下不投料,日投餌二次,時間在黃昏時進行。投餌量亦可用檢查腸道和暫養的方法確定,解剖1-5個海參,根據腸道的飽滿度來確定投餌量;取8-10頭海參放水槽中,看排便的多少、粗細以確定投餌量,一般暫養24小時即可確認。 利用人工配合餌料養殖刺參,其生長週期可縮短1/3以上,在相同的條件下,相同時間內投餌和不投餌養殖的刺參體重相差二倍。用人工配合飼料,具有誘食性強,不易汙染水質,雖然成本高,但養殖週期短,規格產量提高了,因而經濟效益更明顯。 (5)參苗的投放方法:採用逃逸法,根據刺參大小,採取不同網具,用沉石壓住,潛水把參苗投放到指定地點,讓參苗自然爬出。 (6)成參與參苗的質量標準 成參與參苗的質量標準是成參養成或購置參苗的重要質量依據。成參標準:個體粗壯,體長與直徑比例小;肉刺尖而高,基部圓厚,肉刺行數4行-6行,行與行比較整齊;刺參顏色多變,少數為紫色和白色是上品,以質灰褐色為多,帶有灰褐色斑點為好,皮厚出成率高,綠皮參質量較差,皮薄出成率低。參苗標準:體態伸展粗狀;肉刺尖而高,色澤豔;頭尾活動自如,運動快,伸展自然;排便不粘而散,攝餌快,排便快。 成參與參苗發現體態色暗而粘滑,肉刺禿而短,糞便粘,活動慢,管足無力,必須進行藥物治療。 三、疾病防治 1.爛皮病:為餌料汙染、有機物汙染、油汙、無機汙染、重金屬及pH值波動較大、水質淡化(鹽度降低17% 以下)等原因引起。治療方法:潛水員下水,收集刺參,放於青黴素、鏈黴素各50ppm藥液中藥溶半小時左右投入池田中即可。化學汙染與有機汙染則停止換水,加強內迴圈,汙染解除方可換水。雨季、淡水大量注入進水口處則加鹽,使鹽度在18‰以上。 2.赤潮、黑潮、黃潮:三潮必須提前預防,當透明度達O.5m以下,必須進行防治。 (1)生石灰潑撒:水深1.5m左右,將40kg/畝的生石灰碾成粉末,均勻撒落在池中,沉底變成白灰,對刺參無害。 (2)加2ppm甲醛或次氯酸鈉(濃度10%左右),均勻潑在池塘表面,水體富營養化消失,對刺參無害。與生石灰結合分期使用效果更好,但不可混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