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貓眼歷史

    中國歷史上的戰爭不計其數,幾乎每一個王朝都誕生在百戰之後。從關中到嶺南,從巴蜀到塞北,幾乎每一處關河險阻都能在歷史上找到一兩場動輒傷亡幾十萬的大戰,但要說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戰爭,當屬於751年爆發的唐朝與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之間在中亞爆發的怛羅斯之戰,這場戰爭最終以大唐帝國失敗,退出中亞和西域而告終,而怛羅斯之戰後,中華民族再次踏上西域的這片土地已經過去了千年,整個西域由傳統的佛教信仰變為了伊斯蘭教信仰。

    公元八世紀的世界,整個歐洲還籠罩在中世紀的黑暗中喘不過來氣,放眼全球,只有三大帝國在世界的舞臺上屹立。其中,拜占庭帝國正在日漸衰微,只能固守歐洲,而另外兩大帝國,由伊斯蘭什葉派建立的阿拔斯帝國和中華文明的大唐帝國卻都處在國力的上升期,紛紛對外擴張。

    當時的大唐帝國是真正的天可汗之國,高宗年間,東、西突厥汗國先後被中國所滅,伊吾(哈密)、鄯善、高昌、焉耆、龜茲、疏勒、于闐等西域小國在此後的幾十年中或被迫投降唐朝、或被武力滅國。唐朝從此建立了以安西四鎮——龜茲(今新疆庫車)、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闐(今新疆和田西南)、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為核心的西域統治體系,安西都護府坐落在龜茲鎮。直到開元、天寶年間,這一帶始終處於中華文化圈之內,受中國文化影響。

    幾乎在同一時期,中東的阿拉伯人也在迅速崛起。自穆罕默德先知和四大正統哈里發以來,穆斯林已經控制了亞述人、波斯人和羅馬人想都沒敢想過的遼闊版圖,從阿拉伯半島上的幾個部落擴張成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空前帝國,向西佔領了整個北非和西班牙,向東則把整個西亞和大半個中亞攬入囊中,阿拉伯帝國地中海成為了阿拉伯人的內湖。阿拉伯帝國成為中國、吐蕃之外影響西域的另一極強力量。8世紀初,阿拉伯帝國在東方的最高長官哈賈吉·本·優素福應許他的兩個大將——穆罕默德和古太白·伊本·穆斯林,誰首先踏上中國的領土,就任命誰做中國的長官。於是前者征服了印度的邊疆地區,後者征服了塔立甘、舒曼、塔哈斯坦、布哈拉等大片中亞地區,但誰都沒能跨過中國的國界。

    隨著阿拔斯帝國的大肆擴張,阿拉伯的影響力慢慢的體現出來,西域諸國原本大多信奉佛教、祆教等或自己的傳統宗教,對伊斯蘭文化的東進感到不安,更畏懼彪悍的穆斯林戰士,於是不少國家向唐朝求援。而此時的大唐帝國正在與剛剛崛起的吐蕃王朝力戰,無暇顧及中亞。公元747年(天寶六年),為恢復被吐蕃王朝切斷的中亞交通線,唐玄宗任命高仙芝(高句麗遺民)為行營招討使,率步騎一萬進行長途遠征。高仙芝從安西出發,僅用百餘日便到達連雲堡(小勃律西北部今阿富汗東北的薩爾哈德)。連雲堡地勢險要,且有萬人吐蕃兵防守,但高仙芝指揮下的唐軍作戰神勇,半天時間便攻佔了該城。此後高仙芝率兵繼續深入,越過險峻的坦駒嶺,進入阿弩越城,平定了小勃律國,活捉小勃律國王及吐蕃公主。此役之後,唐軍在西域威名更盛,高仙芝也被提拔為安西四鎮節度使。天寶九年(750)高仙芝再度奉命出軍,擊破親附吐蕃的車師國,俘虜其國王勃特沒。

    兩次千里遠征使得大唐帝國徹底將吐蕃勢力逐出西域,也標誌著唐朝在中亞的擴張達到了頂點。此時,中國已經成為塔里木地區、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區的佔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她控制了帕米爾山谷地區,成了吐火羅地區,喀布林和克什米爾的保護者,高仙芝儼然是大唐在中亞土皇帝。幾乎同一時期,阿拉伯國內發生革命,750年阿拔斯王朝(旗幟尚黑,中國史稱黑衣大食)取代了倭馬亞王朝(旗幟尚白,中國史稱白衣大食)。在初步解決了吐蕃方面的問題之後,高仙芝打算利用這一大食易代、河中叛亂的千載難逢良機,剪除大食羽翼,逐步恢復唐朝在嶺外地區的主權。

    就在此時,之前被高仙芝滅國的一個西域小國石國向大食(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求救。大食援軍計劃襲擊唐朝西域四鎮,高仙芝探聽訊息,決定先發制人,主動進攻大食。高仙芝率領大唐聯軍長途奔襲,深入七百餘里,最後在怛羅斯與大食軍隊遭遇。唐朝要在中亞樹立霸權就必須擊敗阿拉伯,而阿拉伯要完全控制中亞則必須擊潰大唐帝國。一場大戰已經無可避免。

    當時的大唐帝國,軍隊無論裝備、素質、士氣還是將帥能力都達到了冷兵器時代的一個高峰。當時唐軍野戰常用的陣形之一是“鋒矢陣”,衝在最前面的是手執陌刀(一種雙刃的長柄大刀)、勇猛無畏的輕裝步兵,接著是步、騎兵突擊,後列則有弓弩手仰射,直到完全擊潰對方。陌刀的攻擊力極為可怕,列陣時“如牆而進”,肉搏時威力不減,李嗣業便是一員善使陌刀的猛將。騎兵方面則是輕重騎兵結合,一般使用馬槊和橫刀。唐代改進了冶煉技術,灌鋼法取代了百鍊法,使鐵製戰刀更加鋒銳。唐軍的鎧甲拋棄了魏晉的具裝鎧,演變為以明光鎧為代表的唐十三鎧,重量更輕,但防禦力卻有所提升。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陌刀隊唐軍的拋射兵器——弩,中國的弩早在秦漢時期便已獨步天下,到了唐朝更加成熟完善,其射程與威力遠非尋常弓箭可比。為了彌補弩射速低的缺點,秦漢以來的軍陣中一直是弓弩兼有。唐軍一般使用四種弩,伏遠弩射程三百步(450米),擘張弩射程二百三十步(345米),角弓弩射程二百步(300米),單弓弩射程百六十步(240米)在不同範圍均可以形成威脅。阿拉伯軍隊在這方面顯然遜色不少。由於高仙芝在與阿拉伯大軍對戰之前曾經圍攻怛邏斯城,所以高仙芝應當還使用了車弩,也就是後世所稱的床弩。史載車弩“十二石”強弩,以軸轉車(即絞車)張弦開弓,弩臂上有七條矢道,居中的矢道擱一枝巨箭,“長三尺五寸”,“粗五寸”,以鐵葉為翎,左右各放三枝略小的箭矢,諸箭一發齊起,“所中城壘無不摧毀,樓櫓亦顛墜”。

    而更有意思的是,為了配合騎兵完成對運動速度快,而路途又遠的遊牧軍隊,唐軍藩鎮軍和中央軍主力的步兵部隊都是坐車馬機動的,而不是徒步。在得到戰場時才下車列陣作戰。

    但是,唐軍號稱勞師以襲遠,從安西深入七百餘里,攻打曾經是安西四鎮之一的碎葉城附近,高仙芝翻越蔥嶺(帕米爾高原),“深入七百餘裡”,其實已經在阿拉伯的地盤上作戰,阿拉伯在補給,情報等方面佔了絕對的優勢。

    經過三個月的長途跋涉,高仙芝率領兩萬漢軍及一萬葛邏祿部番兵共三萬大軍越過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到達怛羅斯與十餘萬阿拉伯聯軍相遇,一場改變歷史的戰鬥就此打響。高仙芝面對敵強我弱的形勢,沉著應戰,指揮若定,三萬唐軍在他的率領下發揮了驚人的戰鬥力,在戰爭的前五天佔據了戰場優勢,十餘萬阿拉伯聯軍被打得潰不成軍、傷亡慘重。勝利的天枰逐漸向唐軍傾斜,高仙芝似乎很快就可創造以弱勝強的戰爭神話。

    但正所謂“天有不測風雲”,戰爭是充滿變數的,它的發展經常是不已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戰場上暫時的優勢隨時都可能因一系列不確定的意外的出現而轉化為劣勢。第五日傍晚,就在唐軍節節勝利之時,葛邏祿番兵突然反叛,他們和阿拉伯人對唐軍前後夾擊。高仙芝對這始料未及的變故猝不及防,沉著和冷靜被慌張與焦慮所取代,指揮立刻亂了章法,兩萬唐軍在此形勢下迅速崩潰,大多數士兵都倒在阿拉伯鐵騎之下。

    高仙芝乘夜間逃跑,但被叛變的蕃兵擋住去路,幸虧副將李嗣業拼死殺開一條血路,才得以逃脫。高仙芝脫險後,從慌亂中清醒過來,他收集逃出的數千士兵準備再戰,但在李嗣業的勸說下最終放棄。阿拉伯聯軍在作戰中被唐軍的驍勇所震撼,因而也放棄了追擊,一場大戰就此結束。阿拉伯帝國從此取得了對中亞的控制。

    此戰過後,唐朝仍想恢復其對中亞的控制,兩年後,新任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帶兵攻佔了大勃津(今克什米爾),地區影響有所恢復。正當唐朝準備再和阿拉伯帝國爭奪中亞之時,一場席捲中原大地的安史之亂爆發,使大唐帝國的希望徹底破滅。如果怛羅斯之戰大唐帝國取得了勝利,唐王朝擴張的腳步將不會止步於西域,中華文明將涵蓋今天的中東地區,想象一下,如今的阿富汗、伊拉克等國家如果說著漢語、接受儒家文化該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可是,歷史不容假設,阿拉伯帝國對中亞統治使該地區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中亞人民開始紛紛皈依伊斯蘭教,伊斯蘭文明從此在這塊土地上紮下了根,並一直延續到現在,而中華民族再一次踏上西域的土地時,已經是一千年以後的清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濰柴機油壓力多大正常?